导演在影视创作中的长镜头运用
2019-10-12丁芊妤
丁芊妤
摘要:电影《芳华》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文职战士,在战火与芳华中,经历成长的洗礼,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芳华》的电影分析,探讨导演在影视创作中的长镜头运用,以更好地为后续影视艺术创作提供思路与想法。
关键词:长镜头;芳华;影视创作
一、引言
《芳华》是由著名女性作家严歌苓于2017年5月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次知视角,萧穗子的口吻讲述了以何小曼和刘峰为主线的故事。通过萧穗子的所述与所见,作者为我们还原了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风貌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从“文化大革命”到越南自卫反击战再到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也与作者严歌苓自身的经历有着深切的联系。电影《芳华》通过对小说的改变,取得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和票房价值。由此,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芳华》的电影分析,探讨导演在影视创作中的长镜头运用,以更好地为后续影视艺术创作提供思路与想法。
二、影视艺术中的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的建构源于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巴赞在其著作中虽未指明,但仍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长镜头的定义。总而言之,长镜头是一种拥有独立意义而成为自主性镜头并且往往构成一个单独段落的镜头(30秒以上)。抛开技术层面,长镜头美学视域下的长镜头则是指巴赞真实美学的形式概括与称谓,是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实践原则[1]。长镜头的使用拉近了人们与“现实”的距离。巴赞认为叙事场景的完整展现增加了场面的真实性,同时也为观众思考镜头内部元素提供了更广阔或更深入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镜头叙事之于观众的主观性。正如巴赞认为:这种综合性语言(即长镜头或景深镜头)要比传统的分解性剪切更加真实,也更富有理性。不同长镜头的使用会带来不同的审美和叙事效果。
三、《芳华》中的长镜头
本片通过文工团这一特殊群体折射了一段热血与伤痛并存的时代记忆,其中承载着个人命运、政治思考、社会变革以及那一代人关于青春的集体记忆。本片中导演冯小刚将长镜头的魅力展现无遗,在多处情节高光时刻挑戰“一镜到底”的表现形式。在采访中,冯小刚也表示整部影片都是一个长镜头的风格,战争部分应该和全片风格保持一致,希望镜头始终跟着刘峰这个人物。并且基于以往的拍摄经验,希望用拍《集结号》战争戏的那种手段来完成《芳华》中的战争长镜头。当下,电影中对于长镜头的使用和表达,已经变得不仅仅是单纯向现实主义靠拢,而是为了丰富电影语言和故事架构的一种手段和选择[2]。
(一)长镜头的战争叙事
长镜头的特点之一是其能够赋予场景的纪实性,保留场景事件的完整性。长镜头的这种特性时常被战争片所使用,以向观众呈现出最真实的视听感官。著名的战争片长镜头有美国导演史帝芬·斯皮尔伯格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对于“诺曼底登陆”的场景表现与英国导演乔·怀特的影片《赎罪》中对于“敦刻尔克战事”的描述,这两个著名的战争长镜头通过演员与摄影机之间的高度配合,再现了战争场景的激烈与残酷。在电影《芳华》中,刘峰作为物资运送队的队长带领着战士们奋勇抵抗敌军的偷袭,为了保证战争场景的真实感与完整性,导演采用了一个长达6分钟的左右的长镜头设计。在这场战争戏中,摄影机始终以刘峰为中心点追随着他的行动轨迹,并通过多视点的转换以及多种摄影机运动方式的变化完成了这一场景的真实再现。
(二)长镜头里的抒情叙事
《芳华》虽然涉及战争,但主旨却是在追忆一个特殊年代的青春。东方的影视作品都十分注重对人的生命本性与环境关系的探求和情味的抒发,往往在叙事中揉进和强调一种含蓄的抒情。无论是哪个时代的青春总是充满着浪漫,像一首抒情的诗歌,长镜头在片中也充当了这样一个抒情诗人的角色[3]。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改革开放后,萧穗子、林丁丁还有郝淑雯在化妆间试穿郝淑雯母亲从广州买回来的时髦衬衣和牛仔裤。此处导演用一个长达2分40秒的长镜头极度唯美的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这群年轻人面对新时代的欣喜与悸动。
在整个镜头中,镜头围绕化妆间转了三个圈,通过重复调度的方法完成三个小叙事的转场。第一圈,镜头跟随萧穗子的脚步环绕着室内,在林丁丁羡慕的眼神和周围一大堆色彩鲜艳的部队表演服装中,白衬衫和高腰牛仔裤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第二圈始于萧穗子躲进试衣帘后,陈灿在姑娘们面前卖关子,开始放起了邓丽君的《浓情万缕》,自己拿了一块红帷幔说要营造听歌的氛围便去关了灯;第三圈始于熄灯之后,陈灿给桌子的台灯帷幔,瞬间整个房间被笼罩在一片温暖而怀旧的红光之中。镜头环绕着这群青年男女,他们沉醉于邓丽君的歌声里,发出了“天呐,还能这么唱歌呢”的感慨。通过角色的对白和音量逐渐加大的音乐,我们知道了她们的青春已经随同音乐进入了下一个时代。在任何形式的文本叙事之中,抒情写意和叙事都是相互依存的。有一些抒情写意在叙事过程中对叙事只是起辅助作用,主要作用于审美和情绪层面。但这个抒情长镜头在表达情感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使其“情节”完整的使命。本段长镜头节奏舒缓,经过精心的场面调度和转场设计使三个小叙事之间衔接流畅。红色的帷幔为整个画面营造出青春的浪漫气息,也象征着一段关于集体生活、部队与战争的时光的落幕。在这个长镜头中,导演通过人物的衣着和音乐的喜好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与人物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细节。来回往复的镜头旋转与音乐悠扬的旋律完美切合,勾起了部分观众关于那个时代的回忆。
(三)固定长镜头下的时代怀想
在影片末尾,导演使用了一个长达2分22秒的固定长镜头来为这个故事画上结局。再次相逢的刘峰和何小萍在祭拜完战友的墓地后,在破旧的车站站台相依而坐。何小萍问:“能抱抱我吗?”刘峰迟疑了一瞬,扔掉烟头,靠向何小萍,用他仅剩的一只手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随着旁白的进入,画面由静止渐渐拉远,一如主人公们一去不返的芳华。固定长镜头作为长镜头的一种分类,多见于欧洲艺术片中,其静止的属性没有带来炫技效果,但在推进叙事上却在静谧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芳华》结尾处的固定长镜头以画框的静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与注意力去关注人物细节以及内心活动,慢慢将情绪堆叠到顶峰,直到满溢出来。在这里,我们先看到了善良的人总经历着最多的沧桑(外貌衣着),再是两人对于世间恶意随风而逝的释然,最后是镜头缓缓拉远,主题曲《绒花》引领故事走向结局。在此,冯小刚用最简单质朴的画面,将本片最深刻的意涵表达出来。最后这一长镜头完成了刘峰和何小萍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圆满。影片末尾聚焦于两人的重逢是本片对于时代洪流中人性最深处善意的回归。缓缓拉远的镜头伴着悠远的老歌,长镜头的波澜不惊恰恰激起了人们心中汹涌而至的青春回忆。这种距离上的远离,可以将观众从故事的情感中逐渐拉回冷静的审视视角,可以说最后只有念白的长镜头其实富含了很多隐喻性的东西。正如萧穗子所说:“原谅我不想让你看见我们年华老去的样子。”长镜头能够多义性地展现现实,而非单一性的。它是如此暧昧不明,以致它的焦点往往需要随观众的审美以及思绪而定。
撕碎重组的军装照,刘峰的义肢、破旧的站台这些元素暗暗诠释着电影的主题。这些符号也让观众们围绕着那个时代、社会和人性做出最深远的思索,长镜头所描绘的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无限拓展了影片故事的边界。不需要刻意的讲述或剪辑,在长镜头的推动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了对故事结尾最深入人心的叙事建构。
刘峰何小萍车站重逢结局。
四、结语
《芳华》作为2018年国产电影的佳作,秉承了艺术创作的技巧与规律,大胆创新艺术创作方法,实现了高质量的视听艺术创作,也为电影工作者们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同时,《芳华》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以经典剧作结构创造矛盾冲突,结构紧凑,扣人心弦。《芳华》中的长镜头完美地承载了作品的叙事以及一个时代群体的情怀,其无可比拟的视听语言魅力使艺术作品在叙事以及美学体验上得到了双重升华。片中长镜头通过对时空的统一,让观众在完整的叙事过程中沉浸于影像建构的真实。同时,长镜头也可对场景进行精心调度,以诗意化的镜头语言描绘出最美好的军旅芳华。长镜头亦如一个冷峻的时代审视者,注视着众生命运。长镜头的综合纯熟应用是中国电影人在影视叙事进阶之路上必经的一段,高水准的长镜头之于未来精品电影作品的创作亦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敬肖瑞.电影《芳华》长镜头创作技巧分析[J].视听,2020(01):100-101.
[2]吴文格.电影《芳华》的空间叙事探析[J].大舞台,2019(05):44-48.
[3]崔姗.《芳华》与《归来》:第五代导演的艺术多元化创作[J].电影文学,2019(0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