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魅力的指挥家
2019-10-12王一如
王一如
摘要:身为职业乐团的乐手,有许多机会接触到来自国内外不同的指挥家。本文以一位乐团演奏员的角度,通过与不同指挥家的排练、演出的所感,向读者介绍他们鲜明的个性与不同风格的指挥艺术。
关键词:指挥;乐团;演奏员;交响乐
一、来自宝岛台湾的“华人之光”——吕绍嘉
吕绍嘉先生出身于台湾,是享誉国际乐坛的知名指挥家。曾赢得法国贝桑松、意大利佩卓地和荷兰孔德拉辛三大国际指挥大赛首奖,旅欧期间曾任德国柯布伦兹市立歌剧院音乐总监、德国国家莱茵爱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德国汉诺威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并被授予德国文化部长颁赠象征该省文化最高荣誉的彼得·科尔内留斯奖章。
第一次見到吕绍嘉先生:纤瘦的身材,佩戴着方形眼镜,讲话彬彬有礼,风度儒雅,有股书卷气。他对音乐的要求非常细腻、追求完美,在排练重要段落时,会耐心地反复练习,直到乐团达到他期望的效果。在排练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他形容西贝的音乐好像总有一把枪在背后指着你,一种北欧寒冷凛冽的感觉。
他指挥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也同样使我印象深刻,排练柴四第二乐章时,他说这是柴可夫斯基最私密、最郁结的情感表达。在此之后,我曾看过法国芭蕾舞编舞大师罗兰佩蒂改编的经典芭蕾舞剧《黑桃皇后》,配乐使用的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乐曲阴郁纠结的旋律与神秘诡异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也许罗兰大师也是这样理解老柴的音乐语言的。
吕绍嘉先生曾多次与我们合作演出,无论是指挥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还是勃拉姆斯或马勒,他都能够适度地诠释,精益求精地做到最好。吕绍嘉不仅在交响乐领域造诣精湛,同样在歌剧方面的表现也十分耀眼,是实至名归的“华人之光”。
二、瑞典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
近来荣获古典音乐最高荣誉之一“皇家爱乐协会金质奖章”的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先生,曾担任伦敦皇家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曾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长达32年之久,并持续25年担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此外还曾担任法国国家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和客席指挥、日本NHK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他曾多次引领世界级的国际音乐节,并于2014年荣获国际古典音乐奖终身成就奖。是当今享誉全球古典音乐领域的指挥大师。
我是2014年在上海的MISA夏季音乐节上第一次见到迪图瓦大师的。尽管当时他已经78岁了,仍然保持着较好的身材,腰身挺拔、指挥时的动作十分潇洒。我们与迪图瓦演出了德·法雅:《三角帽》第二组曲、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鲍罗丁:“鞑靼人之舞”、拉威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狂想曲。这位指挥家不愧是“法兰西交响的大厨”,非常擅长驾驭法国音乐的风格,在琐碎、繁复的节奏中抽丝剥茧,在交替、重叠的和声里朔本求原,总能把一团浆糊似的音响平衡调配得层次分明,犹如一道道精致的法式佳肴,让你回味无穷。
再次领略大师的风采是于2019年下半年的乐季音乐会,我们共同演出了拉赫马尼诺夫A小调第三交响曲。和拉赫的其他交响曲相比,拉三算是“冷盘菜色”了,小调音乐的异域风情,被迪图瓦拿捏得恰到好处。他曾说:“无论渐快还是渐慢,都应当有比例和刻度。”正应了那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惜现如今却有很多人都在随性地处理速度和强弱,没有“过程”。大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调配乐队音色的平衡上功力非凡,音乐会当晚还与日本小提琴家木岛真优演出了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烘托独奏的交响乐团被迪图瓦控制出了室内乐伴奏的效果,乐队的声音宛如一层薄纱,凸显了木岛铿锵坚实的音色。协奏曲向来是指挥的试金石,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更是处处险象环生,跌宕起伏。当晚包括乐团成员以及台下的观众都被迪图瓦大师展现的艺术魅力所折服,留下了难忘了回忆。
三、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水蓝
诗有云:“君子如兰,思之可追。傲气寒梅,柔情似水。”水蓝,是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1997年开始,水蓝一直担任新加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并曾兼任哥本哈根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和台湾爱乐乐团艺术顾问。他出生于中国杭州,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中央音乐学院及美国波士顿大学学习指挥。他录制的“Seascape”专辑被国际音乐网站评选为2007年度最佳唱片录音之一。由他和丹麦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Movement”专辑曾获格莱美奖提名。2011年由他指挥的《中西相遇——中国笛子协奏曲》录音再度获格莱美提名。
我第一次见到这位低调的指挥家时,大约是在2014年12月。他身材娇小、略显单薄,瘦削的脸庞上衬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的眼神特别清澈、真诚,在排练中总是保持着谦逊、礼貌的态度与乐手们沟通,丰富的肢体语言使他在乐句的梳理上显得格外脉络清晰。他的音乐亲切、自然,在音乐会的表演中也不乏激情澎湃的情感,总能带给人们许多感动。
最近的一次合作演出是在2019年的乐季闭幕式,我们与水蓝演奏了安东·布鲁克纳C小调第八交响曲(1890版),整场音乐会只安排一首交响乐,是布鲁克纳篇幅最长的作品。80分钟不间断地演奏,实属不易。在这个疲劳战中,我们内心的音乐被他激起,投入得不觉得时间流逝...这位眼光里闪烁着“孩童般清澈”的指挥家,在音乐中微笑着挥舞手臂,张弛有度,他的乐句总给你准备和积存能量的空间,即使不曾完美,也没有遗憾!他说:“还是要勇敢,敢于歌唱、去表达!”也许这就是他对待音乐的态度,真挚地去表达情感,不躲藏、不执念于强弱、快慢,一切都非常自然、纯真。
四、英姿飒爽的女指挥家——张弦
近年来逐渐享誉海内外的优秀指挥家张弦女士,出生于中国丹东,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曾荣获2002年度“马泽尔/维拉指挥大赛”一等奖,先后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助理指挥、副指挥。2009年起出任意大利米兰威尔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11年兼任荷兰演奏学院艺术总监。张弦曾作为客席指挥与众多知名乐团合作演出。
国际上能够在指挥界一展才华的女性指挥家居指可数,如马琳·阿尔索普、安东尼娅·布里克、西蒙娜·杨及西本智实等。张弦的指挥风格干练、气势如虹,充满了爆发力。排练时干脆利落,没有多余的啰唆,总能把握重点,给人一种爽利、明快之感。
2016年5月乐团与她演出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非常有张力、霸气的诠释,每一个音符都颗粒十足,樂队的速度感、节奏感都成滚动的状态。张弦在舞台上展现了非常自信的一面,只有当指挥以百分之九十的自信指挥乐队时,乐手们才会产生绝对的信任,才能呈现出完美的演奏效果。大多数时,表演者在排练和演出中的感觉略有不同,但有些音乐家可以做到自动化表现的同时富含音乐性。既有排练的基础,又能在舞台上给你全新的感受,这是一种自信且享受着音乐的能力。我特别期待与她合作演出歌剧,相信一定能够感受到最拉风的张弦! ???
五、指挥界的“甘道夫”——约翰·尼尔森
来自美国的指挥家约翰·尼尔森指挥造诣出众,尤其擅长演绎浪漫派的鸿篇巨制。他曾与许多世界知名乐团合作演出。尼尔森出生于哥斯达黎加,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期间曾获欧文·柏林指挥大奖。曾担任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圣路易斯歌剧院、纽约卡拉摩尔音乐节、巴黎管弦室内乐团的音乐总监,里昂国家管弦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内什维尔交响乐团以及路易斯维尔交响乐团艺术顾问。
第一次见到尼尔森先生的时候,是2014年为纪念理查德·施特劳斯150周年诞辰,乐团邀请他来指挥一场理查德·施特劳斯专场音乐会。当时不巧,正值他的夫人过世不久,在排练《死与净化》时,这位老人谈及自己的妻子,黯然神伤,不禁落泪。尼尔森以超凡脱俗的指挥风度、大器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演绎了施特劳斯充满哲学乐思的作品。
在此后大约一年左右,我们再度与尼尔森、钢琴家王羽佳演出了肖邦的钢琴协奏曲。王羽佳的肖邦像一位妩媚动人的少女,青春、率真、多情得出人意料。她在加演时我一直看着尼尔森,想知道这位74岁的老者面含微笑地在想些什么?在排练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时他曾这样说:“music is not about notes,it's not about sound,music is about life.”音乐不仅仅是音符和声响,它本是生活。
尼尔森曾多次与我们合作演出,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于2015年指挥乐团演奏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由他诠释的德九犹如新作品一样,崭新、生动、充满勃勃生机。他对音乐的掌控力一如既往地令人折服。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他始终可以让音乐保持情绪和色彩,但不被个人情感左右;冷静、自然地过度段落。正如他自己所说:“stay calm and keep moving”,即便如此熟悉的曲目,仍然保留着新鲜感,就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美好啊!
约翰·尼尔森,以一位智慧老人的眼光,令人炫目的指挥技巧,让乐团在他的指挥棒下如施了法术一般蜕变和进化,堪称指挥界的巫师“甘道夫”。
六、结语
一位优秀的指挥家,不仅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厚的艺术底蕴、丰富的舞台经验,同时也需要具备与人沟通的技巧,强大的人格魅力与始终尊重艺术的高尚品质。不同的指挥家有着不一样的魅力,他们犹如夜空中的繁星,因光彩而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