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的建构
2019-10-12高勇
高 勇
江苏海洋大学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引言
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隔四个月零八天,在9 月10 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又进一步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字之增,真正体现出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战略价值。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劳动教育也应当“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在这之前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口号性的内容居多,实质上的内容偏少;宏观指导为主,微观实施欠缺,因此,急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培养体系与之相匹配。
1 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大体可以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3 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是劳动教育的萌芽期;从1978 改革开放到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属于劳动教育的发展期;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到现在是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繁荣阶段。
1.1 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萌芽期(1949—1977 年)
1949 年4 月发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2]。“爱劳动”成为新中国劳动教育最早的核心目标。在1958 年9 月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首次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206。随后,从20 世纪50 年代中后期到70 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繁华的城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劳动再教育,高考制度也因此而废止。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劳动教育理念开始形成,初步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概念,基本上明确了“爱劳动”的劳动教育目标。但是,当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用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甚至教育本身。直到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之后,中国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也才走向新生。
1.2 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发展期(1978—2012 年)
此时期重新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正式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概念,明确了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将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并提出了研究生期间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青少年劳动教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1978年4 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重申了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3]576。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4]27。2004 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4]501。
1.3 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繁荣期(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提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史上的首次,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明确提出要构建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提出要构建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的全新目标,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劳动教育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都明显提高,教育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就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情况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理念急功近利,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性;培养目标含混不清,缺乏纲举目张的确定性;培养体系虚无缥缈,缺乏落地生根的可行性;教育方式枯燥单一,缺乏生动活泼的生活性等。
2.1 教育理念急功近利,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性
从社会层面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5],轻视劳动、歧视劳动者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高等院校层面来讲,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没有像样的场地、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更没有像样的培养体系,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严重缺失,以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免费劳动充当劳动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家庭层面来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其他可以什么都不用做”[5]。从青少年个人层面来讲,讲求攀比、好逸恶劳的思想依然存在,很多人不事稼穑,四体不勤,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没有脚踏实地的务实境界,不愿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获取自己的劳动果实。
2.2 培养体系虚无缥缈,缺乏落地生根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都是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来进行设定的。全社会对学生道德的培养教育十分重视,但是对于德育体系中模糊不清的劳动教育则缺少足够的关注,这也导致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长期以来没有一套统一的、富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也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更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评价体系与之相配套。这就导致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虚有其表,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3 教育路径枯燥单一,缺乏生动活泼的生活性
一是教育主体单一,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施教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极度匮乏;二是教育路径单一,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劳动教育仍然停留在以义务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初始阶段,难以做到多种路径综合施教,即使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也没有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去教育引导;三是教育过程单一,枯燥乏味,高等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秉承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理念,忽略对于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的教育引导,不但不能促进大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反而增加了大学生对于劳动的厌恶感。
2.4 教育效果参差不齐,缺乏行之有效的评判性
教育效果评判可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对于教育者的评判,包括教学大纲是否完善、教育体系是否健全、教育路径是否多元、教育方式是否得到认同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对于受教育者的评判,主要是对大学生劳动态度是否端正、劳动情感是否积极向上、劳动价值是否具有人民性、是否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等方面的评判。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效果的评判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评价评估体系,也就无法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3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的路径
3.1 树立四大核心价值目标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美丽的,劳动也是辛苦的,需要埋头苦干、辛勤耕耘,更需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劳动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离不开劳动。习近平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6],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7]5。具体而言,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当以厚植崇高伟大的光荣劳动观、培养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弘扬脚踏实地的诚实劳动观、塑造开拓创新的科学劳动观这四大核心价值为主要目标。
3.1.1 厚植崇高伟大的光荣劳动观
2015 年4 月,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7]5。
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8]85;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9]。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心目中,劳动是低贱的,他们鄙视劳动者和劳动行业,把劳动者看作下等人。当前,在升学压力巨大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多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使学校用知识教育替代了劳动教育[10]。而从高中校门迈入高校校门的大学生,也大多存在劳动能力低下、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11],所以厚植劳动光荣伟大的观念刻不容缓。
3.1.2 培养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
劳动很伟大,劳动也很辛苦,绝大多数劳动能坚持下来都需要内在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习近平说:“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7]5。因此,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减少或者消弭青少年不正当的或者低级的劳动观念,而增加正当的、高贵的、高雅的、高尚的劳动观念[12]。当然,培养劳动光荣伟大的思想观念不能仅仅诉诸于说教,还要从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孩子领悟自己的努力具有创造作用,领悟劳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之后,才能培养他对劳动的真正热爱。没有这一觉悟因素而去强迫学生劳动,势必会遇到学生顶牛,越顶越牛”[13]。美国教育家桑代克也提出,“假如我们能使教育方法和材料合乎他的欲望,那么我们将觉察到学习更生动,更活跃,更注意,更高兴。他的活动就会被启发得更好,被维持得更久。凡所谓价值、所谓利益、所谓优良者,质言之,即谓有满足人类需要之能力”[14]。习近平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不仅自己要做好工作,而且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6]。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习近平更具针对性地提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6]。
3.1.3 弘扬脚踏实地的诚实劳动观
诚实劳动不仅仅包含诚信劳动,更重要的是安于劳动,乐于劳动,凭着自己的良知,忠实完成自己的劳动工作,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感的教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曾经大力赞扬自己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8]53青少年劳动教育就应当像颜回那样,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苦,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合法手段来收获。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面对高额利润,有的人会铤而走险,走私贩毒,罔顾国法和道德;有的人会绞尽脑汁,逃税避税,钻法律的空子。习近平曾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5]。他衷心地劝导青年人,“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15]。我们应当把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让诚信做人和诚信做事成为每个人的为人之道,让诚实劳动、合法劳动成为每个公民立身谋事的必由之路,这样才能对青少年的成人成才起到春风化雨的教化作用。
3.1.4 塑造开拓创新的科学劳动观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到创新的巨大力量,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6]。所有的劳动都孕育着创新的元素,所有的创新都从劳动之中脱胎而来,离开劳动,所有的创新都是无根之末,无水之源;没有创新,所有的劳动就没有灵魂,没有前进的助推力。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创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源于创新,中国人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更是不能没有创新,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尤为重要。习近平说,“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17]。因此,在大学生中塑造勇于创新的科学劳动观念便是当务之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 年6 月21 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这一阶段(指本科教育阶段)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要教育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髙素质专门人才,为学生成才立业奠定坚实基础”[18]。
在当前背景下,培养创新劳动观念势在必行。时代呼唤创新,国家渴望创新,社会急缺创新性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又必须通过青少年的创新劳动教育来实现,所以,在青少年中塑造和培养创新型劳动观既是新时代的选择,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
3.2 探索“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路径
2018 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作出了战略部署,也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体系建构指明了方向。以此为指引,我国当前应逐步构建以体验式、受雇式、参与式和生存式为维度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育人路径。
3.2.1 体验式劳动育人
劳动本身就是一个身心共同体验的过程,青少年在体验式劳动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和形成包括身体、情绪和情感等方面丰富的劳动体验。这些体验有的是积极的,比如兴奋、快乐、怜惜、敬佩、快乐和幸福;有的是消极的,比如麻木、疼痛、烦躁、痛苦、厌恶等。这些体验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19]。体验式劳动教育从地域上可以分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体验;从空间上可以分为生活现实体验和网络虚拟体验;按照参与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亲身体验和参观体验;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行业体验、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等等。不管是何种方式的体验式劳动,都需要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积极的体验加以及时的固化,对消极的体验进行合理的缓释,从而使青少年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念。相比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体验式劳动教育有其天然的优势,可以让青少年在形式多样、变化万千的体验劳动中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3.2.2 受雇式劳动育人
2008 年,美国开展的“本科教育中有效的学习评估”研究发现:教育者和雇主一致认为,批判性思维、书面沟通和读写能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关键,它们对学生在工作场所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20](表1)。
表1 美国雇主认可的最重要的大学学习结果
从表1 可以看出,在大多数雇主所认可的雇员的能力中,最主要的是不同环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口头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锻炼,单纯靠课堂的德智体美教育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到实践中去学习。而在校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课堂学习,不可能经常性地到工作单位去实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平时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按照雇主所期待的雇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进行适当的教育培训,使之在走出校门时就能够符合雇主的期待。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研究结果同美国雇主的要求不谋而合。根据麦克斯研究院的调查,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协作解决问题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责任感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1]。由此可以看出,根据雇主的能力要求开展适当的劳动教育,从而提升青少年的受雇技能和就业能力,对青少年将来的就业大有裨益。
3.2.3 参与式劳动育人
参与式劳动源于管理学上的参与式管理,其精髓是“赋予部属决策参与权,并让部属在自己的职责上拥有较多的选择权和较大控制参与式管理,而不是采用监督命令的控制方式[22]。这种管理模式使下属以一个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公司的运行和管理中,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中引入参与式理念,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意识,实现受教育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见证者到亲历者、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作为的转化,让学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学校的发展、关心社会的进步、关心国家的振兴。教育者可根据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在信任和鼓励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劳动自主权。参与到管理服务中的大学生,“在受到尊重、信任和比较自主的环境中,他们对于感兴趣的和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往往乐意倾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潜心学习,深入研究”[23],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和对待劳动、对待劳动者的情感认同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加深。
3.2.4 生存式劳动育人
所谓生存式劳动教育指的是以培养青少年敬畏生命、顽强生存和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以内化生存知识、装备生存技能、适应生存环境为教育手段,锤炼青少年的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锻造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知情意行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教育青少年掌握生存知识,装备生存技能。在这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生存能力,是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生存繁衍的首要条件,也是教育工作存在的前提。“人类经历坎坷、辛勤劳动的潜在的、最为朴素的动因,那就是为了人类能够世代繁衍生息下去,而且是更好地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生存成为人类永恒的目标”[1]。锤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锻造社会适应能力是生存式劳动教育的中级阶段。青少年如果想要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尚的道德感的支撑,而这些能力的获得,课堂的知识教化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生存式的劳动实践中获取。培养青少年敬畏生命、顽强生存和追求辛福生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则是生存式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4]。
体验式、受雇式、参与式与生存式劳动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雇主式劳动教育是导向,生存式劳动教育是基础,体验式和雇主式劳动教育是现实路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实现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功能,只有四个维度同时作用、同时影响,才能真正达到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目的。
3.3 实现“三全劳动育人”的工作机制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而言,所谓全员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其中既有高校思政干部队伍,也有专任教师、教学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物业勤杂人员,也包括各级政府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人员,还包括大学生的家庭成员。全过程,是指将劳动育人贯穿于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宿舍生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环节,渗透到家庭教育的微小细节之中。全方位,是指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多个维度融入劳动教育,形成全领域、全时空、全维度的劳动育人机制。
3.3.1 各尽职守,全员劳动育人成合力
要实现全员劳动育人,教育系统必须以劳动育人的目标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划定各自的责任清单,并且根据清单要求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又协同配合、万剑归宗,最终形成劳动育人的合力。“实现全员育人是要强化高校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彰显高校每项工作、每个领域的育人功能。为此就需要建立共享价值和责任清单。”[25]这里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以崇高伟大的光荣劳动观、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脚踏实地的诚实劳动观和开拓创新的科学劳动观为核心的劳动教育价值目标体系。而责任清单则是根据劳动育人的目标要求,针对不同的岗位特点、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设置针对性强、体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的劳动育人责任清单。
3.3.2 丝丝入扣,全过程劳动育人见真章
全过程劳动育人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每一个育人环节的有效衔接,包括教与学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教育、管理、服务的衔接,参与和体验的衔接,社会需求与培养计划的衔接,还包括与德智体美教育的有机衔接等多个方面。要实现各个环节的完美契合,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设计作为保障。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学校、家庭、社会和青年大学生的建议和心声,制定符合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制度,从制度上规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应当达到的效果,用制度评估评价每一环节的完成程度。其次要与时俱进,随着时间与政策的变化随时调整顶层制度设计,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做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最后,在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充分尊重人的作用,坚持用对的人做对的事。
3.3.3 优势互补,全方位劳动育人显成效。
全方位劳动育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而且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固有的缺陷:课堂教学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强,课外活动易于操作而较难掌控;家庭教育可塑性强而难以有效推广,学校教育可以批量培养却又难以兼顾个性发展;国外教育优秀的教育方法可以借鉴但又涉及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网络劳动育人易操作、好掌控但又缺乏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互通。因此,要真正实现全方位劳动育人,每一个领域都要以劳动育人共同价值追求为初心,充分发挥各领域的优势与特长,在资源、人才、制度、评估等方面实现互融互通,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全领域、全时空、全维度的劳动育人机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重树四大核心价值目标,探索体验式、参与式、受雇式和生存式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路径,最终实现“三全劳动育人”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