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发展分析
2019-10-12刘丽蓉刘爱玲于丽萍韦欣捷康京丽
刘丽蓉,刘爱玲,于丽萍,韦欣捷,康京丽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我国兽医流行病学起步较晚,特别是各级动物防疫人员流行病学知识底子薄、基础差,面对多样而频发的突发动物卫生事件,往往缺乏现场处置的经验和能力,组织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比较薄弱。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多是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现场工作组,而这些人鲜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培训),能够承担起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领军人物更是稀缺。为更好地应对动物疫病防控挑战,提升我国兽医流行病学队伍建设能力,2010 年11 月,农业农村部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合作,依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FAO 跨界动物疫病应急中心(ECTAD)与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以下称,动卫中心),借鉴公共卫生领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及亚太区域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经验,启动了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V)。该项目是全球首个国家级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1],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高级兽医现场流行病学人才,提高兽医国际合作交流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兽医事业发展,保护畜牧业生产利益和公共卫生安全。目前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5 期核心班正在进行,本文在总结项目进展、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为后续项目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现分享如下。
1 项目介绍
1.1 培养模式的来源
1951 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率先开展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EIS),作为反生物战争和人为流行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2]。该项目持续了2 年,坚持“干中学”的核心理念,面向医生、研究人员、科学家等,在美国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开展了大量现场调查研究[3],成为世界各地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ETP)的最早渊源[4]。此后数十年,其他国家积极响应,相应兴办FETP。1997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CDC 和Fienation Merieux 基金的支持下,第一个国际性非盈利、非政府组织——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与公共卫生干预网络(training programs in epidemiology and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network,TEPHINET)成立[5]。TEPHINET 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设有秘书处,并在全球设有咨询委员会,是全球唯一的FETP 网络。目前已有成员国71 个,拥有遍布100多个国家的现场流行病学专家,现有学员2 500 人,毕业人数超过12 000 人。该网络的任务是通过标准化培训、体验式学习改进培训质量,指导并开展学术交流,构建一支称职的现场流行病学工作队伍。
为有效防控人兽共患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2009 年6 月5 日,在FAO 的支持下,美国与泰国政府合作,参照FETP 的培训模式,启动了亚洲首个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R-FETPV),该项目是亚太区首个针对兽医的培训项目,与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共同接受培训,并应对各种人兽共患病的暴发[6]。2011 年5 月,来自缅甸、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6 名兽医参加了该培训[7]。自2013年6 月,两年制课程分3 个渐进式模块,分别是基础课程、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学员完成当前模块的学习任务方能参与下一模块的学习。培训期间,还为学员提供与人医合作、交流的机会,如联合开展监测活动、暴发调查、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分享各自领域的经验及专业等,协同解决动物与人类健康问题。
为改变兽医领域人才短缺的局面,提高我国动物疫病监测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能力,通过借鉴公共卫生领域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及亚太区域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经验,经过2年多的筹备,2010 年11 月,FAO、USAID 合作,依托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畜牧兽医局、联合国粮农组织跨界动物疫病应急中心(ECTAD)中国办公室与动卫中心,启动了CFETPV 项目。
1.2 组织管理
为有效推进项目实施,CFETPV 项目成立了执行委员会,由部畜牧兽医局、FAO ECTAD 中国办公室、动卫中心和项目资助方共同组成,决策项目发展关键问题,审批项目有关材料,开展技术监督与指导,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设项目办公室,主要由FAO ECTAD 中国办公室和动卫中心在部畜牧兽医局领导下全力推进项目活动策划、实施项目培训等各项工作开展。
1.3 CFETPV 的发展探索
2011 年,CFETPV 项目结合中国实际,在坚持国际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干中学”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提出项目的愿景与宗旨,明确6 大培养目标及学员培训后具备的8 大核心能力。目前,CFETPV 已建立由国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精干的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了独特的培训框架,即以2 年制培训为核心,以基础入门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区域流行病学培训、大学师资培训、国内导师培训为有益补充的“1+5”培训模式。此外,还横向与卫生部门开展“同一健康”联合培训,纵向为省级递延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每年召开项目年会1次,促进了各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网络的建设,创新开设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农业农村部称CFETPV 项目是全球首个国家级兽医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是深化国际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FAO 称CFETPV 是亚太区最为成功的流行病学培训项目,要推而广之;第九届TEHPINET 全球科学会议称CFETPV 项目为亚太区成功项目的典范;各省兽医机构称CFETPV 项目培训的学员理念超前、技术先进、方法科学、成效明显。目前,CFETPV 已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完成了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在中国的成功探索。
1.3.1 愿景与宗旨 CFETPV 项目致力于培养以提升中国兽医卫生事业为己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高级兽医现场流行病学人才,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之具备核心竞争能力,成为我国流行病学领域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建立相互协作的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工作网络,提升动物疫病防治科学化水平,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推进我国兽医事业发展,保护畜牧业生产者的利益和公共卫生安全。
1.3.2 培养目标 建立可持续的兽医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培训平台;推广兽医流行病学防治理念,提供标准化的应用型兽医流行病学技术方法;学习应用“同一健康”理念与方法;培养我国兽医流行病学教育师资;创建兽医流行病学培训网络;创建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国家级、省级和国际兽医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1.3.3 核心能力 根据需要设计、组织、实施动物疫情监测的能力;发生突发事件时独立组织开展较复杂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动物疫情有关数据并利用的能力;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与大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撰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和演讲的能力;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的能力;项目申请、计划、实施和管理的能力;参与兽医事务国际交流的能力。
1.3.4 培养计划
1.3.4.1 学员选拔 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方可参加培训:兽医及相关领域本科及以上学历;2 年以上兽医流行病学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热爱现场流行病学工作,有动物疫病现场调查及实地研究工作经验者优先;英语水平良好,可适应英文授课;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所在单位支持其在本单位从事流行病学相关工作。
1.3.4.2 学习要求 学员需按时参加集训、学术研讨会等项目活动,服从组织方管理;按要求完成现场实践工作任务,积极与导师沟通;积极参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毕业后继续从事流行病学相关工作。
1.3.4.3 培养方式 本项目为非学历项目,采取不脱产学习方式,通过集中授课、案例研究、专题讨论、小组练习、现场实践等方式,面向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和重点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优秀业务骨干,兽医重点院校老师,强调学员的参与性,训练学员的批判性思维及对兽医公共卫生问题的前瞻性思考,提升学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经基础培训考核合格、项目办初选和学员同意后,继续为期2 年的培训。
1.3.4.4 培训课程 课程分集中授课和现场实践两部分,其中集中授课5 个模块,共16 周,具体课程及内容见表1,80%为英文授课,20%为中文授课;现场实践主要以二手数据分析、暴发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培训等内容,重点提升学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员结合所在单位的疫病防控工作,开展流行病学现场实践,加强对流行病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实际应用。
表1 CFETPV 集中授课课程及内容
1.3.5 导师团队 为提升培训效果,促进兽医流行病学能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行导师制,主要由来自英国皇家兽医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默道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及梅西大学、德国联邦动物卫生研究所(FLI)等10 余位知名教授构成的国际导师团队和来自国家级兽医卫生机构、往期优秀学员构成的17 位国内导师团队组成,由FAO 和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联合颁发导师聘书。国际导师根据培训需要,承担核心课程英文教学任务,严格按照课程大纲要求准备课程材料,参与培训讲义编写及案例开发工作;为学员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如研究设计的选题、调查方案和调查表的设计、暴发调查等各环节技术指导;积极参与导师研讨会和培训;参与学员毕业考核评估等。国内导师承担学员集中培训中文课程教学,并辅助国际教师开展英文教学;为学员现场实践提供技术指导,并为学员工作中遇到的流行病学相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学员培训产出的管理、监督和评估;为学员毕业设计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积极参与导师研讨会和培训;参与学员毕业考核评估等。
1.3.6 毕业要求 为保证培训质量,根据往期培训和学员产出情况,学员毕业需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自觉遵守纪律,按要求参加培训计划规定的全部活动。出勤率80%以上,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培训须事先请假,获得项目办批准。无故不请假缺勤超过3 天者,不能参与优秀毕业生评选。二是符合产出数量和质量要求。至少开展现场流行病学研究1 次、暴发调查1 次、流行病学递延培训2 次、发表学术文章2 篇,按时提交研究设计和暴发调查报告及科学海报。集中授课出勤率在80%以上,按要求完成全部现场实践工作任务,可获得毕业答辩资格。通过毕业答辩的学员,将获得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与FAO 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优秀学员将被纳入项目国内师资培养计划,并提供参与国际交流及国际顶尖兽医流行病学机构访问学习机会。未达到毕业标准,或申请延期(休学)的学员,经项目办审核通过后,可延期毕业,待达到毕业规定的要求后,可申请答辩。
2 项目取得的成效
至2018 年9 月,通过对70 名核心班学员的调查发现,学员共完成流行病学研究285 次、紧急流行病学调查287 次(重大病调查124 次)、风险分析106 次,开展递延培训326 次,受训人员达21 509 人,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文章210 篇(英文12 篇),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111 次,申请/实施课题79 个(国家级24 个),参与标准制修订60 个、国家级规划或计划制定29 个、省级规划或计划93个。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项目已在培养高级兽医现场流行病学人才,提高兽医国际合作交流能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决策科学化和规范化等方面凸显了自身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我国应对兽医公共卫生事件的高级人才
截至2018 年底,2 年期核心培训班累计培训了来自28 个省区的流行病学技术骨干81 名;培训基础培训班学员达161 人次,覆盖全国31 个省区、5 家部属兽医事业单位及2 所兽医高校;区域培训举办5 期,涵盖全国6 大片区;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共举办了6 期,培训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320 人次;“同一健康”联合培训举办了3 届,实现动物卫生与公共卫生的联合研讨及教学;项目累计聘任国内导师17 名,开展导师培训6 期。2 年期核心培训班的81 名流行病学技术骨干成为解决各类急、难、险、重兽医公共卫生事件的骨干,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2 建立与国际现场流行病学培训交流和合作的桥梁
2017 年,FAO、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组织召开了兽医流行病学发展国际研讨会,邀请FAO 和亚太地区14 个国家的兽医官员、学者就加强兽医流行病学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派遣1 名导师赴泰国参加为期1 个月的区域能力提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共有10 位项目导师和学员参加新西兰和泰国的国际会议,10 位学员向国际会议投稿,5 位导师和学员参加公共卫生FETP 年会;2次应邀参加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干预网络培训项目(TEPHINET)全球会议,作为亚太区兽医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代表,交流了CFETPV 培训项目在满足跨学科和跨部门需求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此外,有2 名学员赴津巴布韦农业部中央兽医实验室和埃塞俄比亚阿拉格农业技术学院进行农业专业技术国际援助,开展试验示范和培训,提供兽医技术服务和实验室技术指导,夯实了当地科研基础,助力养殖业发展。这些跨界交流的新气象为CFETPV 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维度,更是践行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理念的有效探索。
2.3 推广CFETPV 培训模式,形成全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网络
我国是畜牧业养殖大国,幅员辽阔,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不断发生,为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迫切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兽医现场流行病学人才。构筑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网络,CFETP 义不容辞,一是举办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年会,邀请往期项目学员参加,共同交流学习、工作和培训经验;二是每年举办一期项目执委会,邀请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FAO ECTAD 中国办公室、CAHEC 和项目资助方共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发展大计;三是分期分批举办短期兽医现场流行病培训班,如高级培训班、区域培训班、大学师资培训班、导师培训班等,面向兽医行政管理人员、兽医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及项目导师从不同层面推行兽医流行病学理念,推广兽医流行病学技术和方法;四是尽力对各地递延培训给予技术上支持,每年多次派出CFETPV 指导队伍参加地方项目培训、研讨和工作指导;五是逐步扩大招生范围和人群,四期邀请了新加坡农业食品兽医局(AVA)3 名学员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5 名学员参加,实现了双国际、跨领域的目标。通过这些举措,在全国初步构建了有形和无形的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网络。CFETPV“干中学”实践,掀开了中国兽医流行病学教育的崭新一页,充分证明了兽医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实践、实践、再实践是理解和掌握兽医流行病学的最终途径。目前已有宁夏等省开办了类似的培训项目,CFETPV 正在成为一种标志,预示着中国兽医事业充满希望的未来。
3 思考与建议
CFETPV 采用国际化的培训模式,整合了国内外罕见的优秀教师资源,具有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方法,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缺乏本土化案例开发,实践基地匮乏,国际组织资金资助越来越少等新挑战。当务之急是要建立长期运行机制,研究本土化案例开发,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进项目的本土化、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
3.1 建立长期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员和导师选拔机制,规范考核程序和评估指标体系,高质量与多样化并重,国内与国际并重。一是建立导师管理激励机制以确保国内导师的投入,将各省支持导师工作情况纳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绩效考核,培养稳定的中方师资团队;二是增加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与支持,如组织定期的进阶培训,发生突发疫情时,紧急召回学员参与非洲猪瘟调查等实践。
3.2 研究本土化案例开发
国外流行病学技术方法应用以及国际动物疫病防控成功案例,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但缺少中国元素。建议与中国实际结合,系统开发本土化教材和案例,增加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案例解析和经验分享,形成培训标准化中文教材。
3.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选取有条件的市县疫控机构作为学员实践基地,建立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项目或工作平台,让学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调查监测活动,提升“实践中学”的力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理论和实践真正有效结合起来,探索兽医流行病学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模式和成功经验,同时,进一步提高动物疫病监测和突发兽医卫生事件调查处理能力。
3.4 强化资源整合
借鉴泰国FETPV 项目发展经验,整合国际和国内资源,借力发展。一是整合国内有关培训项目的资源与经费,将CFETPV培训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二是借助CFETPV 培训模式的优越性和国际影响力,整合国际资源,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广开源、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