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2019-10-12陈艳袁彬蓝蓓蕾张巧玲蓝丽康
陈艳 袁彬 蓝蓓蕾 张巧玲 蓝丽康
痛经是临床常见病,主要为经期前后出现明显的 下腹部疼痛或坠胀,同时可见腰酸、腹泻、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甚至因剧烈疼痛导致休克。原发性痛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症状多出现于经前12h,经期第1天最为明显[1],病因可能与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内皮素、催产素等内分泌因素异常有关[2]。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以非甾体止痛药、避孕药、钙离子拮抗剂等为主,短期效果较好,但易复发,并可致消化道出血、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中医常用疗法有中药内服、针刺、艾灸、穴位贴敷、耳穴等,可单用或多种方法合用,其临床疗效已被证实,具有疗效稳定、复发率低、无副作用的优势。作者采用腹针配合隔姜灸关元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取得满意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本院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学》中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断标准[3]:①多见于月经来潮后,最早于经前12h开始,疼痛性质一般呈痉挛性,疼痛定位多在下腹部耻骨上,可向腰骶部或大腿内侧放射。②发病年龄以青春期少女多见,首次发病多在初潮后1~2年内。③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腰酸、手足冷等伴随症状。④临床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2)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4]。寒湿凝滞症候诊断标准:下腹部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疼痛加重,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少,颜色偏暗,可见血块,同时伴有畏寒、手足发冷等症状,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紧或沉迟。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和中医症候诊断标准。(2)年龄18~35岁,平素月经规律。(3)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配合本治疗方案。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35岁。(2)继发性痛经患者。(3)近6个月计划受孕者。(4)血友病、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5)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针加隔姜灸组(观察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s)
?
1.2 方法 (1)观察组给予腹针加隔姜灸治疗:腹针疗法: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气穴(双)、水道(双)。操作方法:根据患者腹部脂肪厚度的不同,选择0.25mm×40mm或0.30mm×50mm规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体位为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穴位周围皮肤以75%酒精棉签消毒,刺手拇、食指持针柄,押手拇、食指固定穴位周围皮肤,迅速刺破皮肤,垂直进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气穴、水道中刺,不要求针感。进针顺序:先针主穴再针配穴,方向从上到下,从内而外,依次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水道。1次/d,留针30min/次。隔姜灸:取新鲜生姜,切成厚约0.3~0.4cm的薄片,用注射器针头在姜片中央穿刺数孔,置于关元穴上。将艾绒制成大小约2cm×2cm的圆锥形艾柱,放置于姜片中央,点燃施灸,燃尽后更换艾柱,连灸3壮,1次/d。若患者感到灼热不能耐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稍稍提起,在穴位周围移动少许,以防局部皮肤烫伤起疱。自经前7d开始治疗,月经来潮时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2)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0.3g 口服,2次/d,于经期前出现症状时开始服用,疼痛缓解后停止,连续治疗3个周期,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痛经症状评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分标准:月经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坠胀5 分(基础分);腹部疼痛难忍1分,腹部疼痛明显0.5分,疼痛期间坐卧不宁1分,出现休克2分,伴随面色苍白0.5分,冷汗淋漓1分,手足厥冷1分,发作期必须卧床休息1分,疼痛影响工作或学习1分,一般治疗疼痛不能缓解1分,一般治疗疼痛暂时缓解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腰部酸痛或坠痛0.5分,伴肛门坠胀0.5分,疼痛持续时间在1d内加0.5分(持续时间每增加1d加0.5 分)。总分为基础分加伴随症状评分总和。记录治疗前、治疗3个周期后、随访时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腹部疼痛临床消失,症状积分降为0分,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症状积分降低至治疗前<1/2,腹部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不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有效:症状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的1/2 至3/4,腹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伴随症状较治疗前好转。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变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或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比较(s)
?
表3 两组患者随访时症状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随访时症状评分比较(s)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青春期,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痛经在我国的发病率>30%[6],其中原发性占总发病率>90%[3]。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轻症患者仅有小腹胀痛及腰骶部疼痛,重症患者疼痛程度较重,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晕等伴随症状,甚至出现休克,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带来较大影响[7]。
本病属于中医学“月经病”的范畴,病位在胞宫、冲任,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临床可分为寒湿凝滞、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湿热痰阻、气滞血瘀等证型,临床上以寒湿凝滞型最多[8],本型多因女子素体禀赋不足,经期前后感受寒邪,过食生冷,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及冲任二脉,寒性收引凝滞,经气不舒,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以温经散寒、调理冲任、补益肝肾为基本原则。腹针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神阙布气假说和神龟全息图为核心,通过刺激腹部腧穴,激发神阙调控系统以及人体经络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治疗全身疾病[9-10]。腹部不仅集中多个重要的脏腑器官,同时任脉、督脉、肝经、肾经、脾经、胃经等经脉循行经过或通过经别与腹部密切相关[11],腹针疗法治疗妇科病既能直接调节脏腑功能,又能通调经络气血,能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以腹针疗法配合隔姜灸关元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腹针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以气穴、水道为辅。中脘乃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补后天气血,通调六腑,下脘乃脾经与胃经的交会穴,脾胃为后天之本,二穴合用,可补益气血、调理脾胃气机;气海穴为纳气之本,可促进气血运行,使在上在外之气归于下焦,温阳活血,疏通经脉;关元为小肠的募穴,通冲脉,有调理冲任、温煦胞宫的作用。四穴同属任脉,任脉起于胞宫,同用可补气血、调气机、暖胞宫,达到赔本固元、调理冲任、温经止痛之功。水道位于下腹部,属足阳明胃经,为中下焦水液运行通路,临床多用于治疗痛经、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等水湿病症。气穴,属足少阴肾经,为冲脉及肾经的交会穴,具有补肾利气、调理下焦的功能,多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在腹针的基础上,关元穴隔姜灸,借助艾叶和生姜的温热之力,增强关元的温煦作用,起到温通血脉、散寒祛湿、消瘀散结止痛的功效[12]。研究显示,艾灸产生的热量可透过穴位产生热传导,通过将热量扩散到穴位深处,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子宫肌肉痉挛,达到止痛的目的[13],并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痛阈,减轻疼痛[14]。
腹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症状评分,改善痛经症状,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