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元阳与永济桥

2019-10-12王天浩

云南档案 2019年9期
关键词:永济元阳茶马

■ 王天浩

巍山县永建镇永乐村委会境内的南巡检河上有一座木结构风雨桥,名叫永济桥。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桥通长15.6 米,宽3.25 米,高6.9 米,其结构为用直径0.3 米的五根圆木架于两岸,上面铺木板,再在两岸各安木斜撑以支撑木架,上建人字顶瓦屋三间,桥头尾建二道门,桥面两侧安木栏杆,设长木板凳,永济桥用斜梁悬挂支撑中点的方法,解决了大跨径木桥受力问题,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建造水平高超,并且保存完好,被后世称为“古代木构桥梁建筑的典范”,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1月将永济桥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巍山县相关部门对永济桥进行了全面保护维修,历经446年的风雨,如今的永济桥昔日风姿再现,现已成为巍山县乃至红河源头流域的一道靓丽景观。本文试从与永济桥相关联的事件、人物中来回顾其历经的“风雨”:

茶马古道西南线的交通要津

巍山县旧时称蒙化,西南地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今巍山永建镇一带是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重镇。据(清)《普洱府志》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及“茶马互市”的兴起,茶马古道不论滇藏、滇川、滇缅线,都经蒙化而辐射四方。蒙化地处茶马古道的中枢关驿,唐代以来即有“三进三出”的茶文化传播通道。“三进”即:一条从勐海、思茅、普洱、镇沅、景东进入蒙化城;一条从耿马、双江、临沧、云县、公郎进入蒙化城;一条从凤庆、犀牛渡、茶房寺、鼠街进入蒙化城。“三出”即:一条出隆庆关经云南驿、南华、昆明、成都、西安至北京;一条出瓦房哨经下关、剑川、丽江、香格里拉、拉萨至尼泊尔及印度;一条出三鹤、江桥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芒市、畹町至缅甸。

现在,巍山县境内依然保存着几处茶马古道遗迹。如:犀牛渡,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关卡,在澜沧江支流黑惠江上,古时被称为滇西四渡之一,现已荒芜。南薰桥(又名崇化桥),位于巍山古城之南,始建于明代,清代数度被毁,宣统二年改建成铁索桥。其中以永济桥保存较为完整,自古是茶马古道上通往缅甸、印度等国的交通要津。永济桥即是各地马帮必经之交通要津,为往来的马帮商队及行人躲避风雨提供便利,“风雨桥”的作用即在于此。

《永济桥碑记》赏析

永济桥桥头山墙内保存有明代著名学者、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李元阳撰书的《永济桥碑记》一文。碑记详细记述了修建此桥的缘由:“……时河水深丈许,频年人马冒渡而死者,不知其数……”和建桥筹资的细节:“乡大夫……毅然捐俸……”。文笔朴实,记述完整,现在品读碑文,不少细节之处仍值得回味。那么,李元阳是何许人也?

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一生勤于著述,其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理学著作有《心性图说》等。他在哲学、史学、文学、书法、教育诸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本土云南著名学者,李元阳以其学识和威望,竭力倡导并亲自编纂方志。李元阳曾三次编写方志,第一次是1542年,与杨士云合作编修了《大理府志》刊印行世,后此书失传;第二次是1562年至1563年,他独立修撰了嘉靖《大理府志》十卷;第三次是1576年,编纂完成了万历《云南通志》。因兵燹战乱,嘉靖《大理府志》流传至今的只有目录及正文卷一、卷二。由于明代云南的府、州、县方志多数没有付梓刊刻,而刊刻印行的后又流失散佚,流传保存至今的只有寥寥数种。因而该志虽仅存卷一、卷二,其保存的有关明代大理地区的山川、形势、物产及大事、沿革方面的资料,却显得弥足珍贵,深得后世赞许。李元阳编撰的万历《云南通志》是第一部由云南少数民族本土学者编纂的省志,以编纂年代顺序,为现存第三部完整的云南省志。万历《云南通志》共十七卷,分地理、建设、赋役、兵食、学校、官师、人物、祠祀、寺观、艺文、羁縻、杂志等十二志,下又分为五十八目。该志吸收历代地方志的优点,以独具匠心的编排、类列分明的条目、旁征博引的资料、独到的见解而为后世所瞩目。其中《赋役》《兵食》诸志系李元阳首创,亦为后代云南省志所承袭。其行文寓骈于散,状物惟妙惟肖,抒情直泻胸臆,情景交融,生动真切,在其撰写并亲自题书的《永济桥碑记》上可窥见一斑。

碑记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文字已模糊,从可辨识的文字上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修桥前洪水泛滥情况,碑记这样写道:“若夫百川灌河,……顷刻之间水深丈许……”,真切生动记述了当时洪水凶猛泛滥之景。对谋划建桥这样写到:“乃以桥事谋于乡大夫……首尾十月而竣工”,显示出,由于准备充分,支持充足,历时10 个月永济桥就竣工了。整个碑记文字顺畅,记述完整,饱含的为民之情跃然于字里行间。后世评价,李元阳的碑铭温文尔雅,圆润流畅,在艺术上超过了历代白族文人,至今为人称道。

永济桥、《永济桥碑记》及其作者李元阳背后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尤其是李元阳对云南本土修史编志的理论与实践更值得当代历史、档案学者及相关人员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文亦为抛砖引玉,期待“兰台人”共同努力,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注释:

①风雨桥:桥梁的一个种类,又称花桥、福桥,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整体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猜你喜欢

永济元阳茶马
明代荆州知府李元阳扪月庵记碑刻及相关历史背景
山西“永济好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品牌强农》巡展活动
SWOT视域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旧貌温柔似故乡 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
山西永济:9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正式投产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元阳梯田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唐代诗人之“永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