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剧《芦荡火种》与沙家浜景区

2019-10-12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阿庆嫂沪剧沙家浜

阿 庄

江苏常熟的沙家浜因京剧《沙家浜》而家喻户晓。抗日战争时期,在沙家浜芦苇荡的绿色幔帐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版《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部抗日传奇剧。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芦荡火种”条目称,“剧本取材于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事情是这样的:1957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建军30 周年征文活动,曾在陆军20军59 师宣传科服役过的崔左夫,在苏南搜集红十三军和苏南地区的抗战史料,意外获悉刘飞司令员讲过的有关36 个伤病员的感人事迹,他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来创作。而后,崔左夫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拜访了很多与这段历史有联系的部队老同志,终于在1957 年的秋天,完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 个伤病员斗争纪实》。这是第一篇反映新四军36 个伤病员坚持在阳澄湖沙家浜地区抗敌斗争历史的作品。1958 年春,上海市人民沪剧团计划排一部抗日传奇剧,就到南京军区政治部,想从建军30 周年征文中发现素材。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陈荣兰是崔左夫的老战友,见面后崔左夫当即高兴地向陈荣兰提供了《血染着的姓名》原稿。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看完《血染着的姓名》,被文章的“新鲜、传奇、有特色”吸引,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很快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改编出了剧本《碧水红旗》。不久,刘飞司令员的回忆录《火种》整理出来,文牧又参照《火种》将剧名修改为《芦荡火种》。接着,剧团主要演员和编导人员又一起到阳澄湖畔和沙家浜连所在部队(即当时的20 军59 师175 团)体验生活。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修改、排练,沪剧《芦荡火种》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60 年11 月首次公开演出。

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 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荡火种》的竟有31 个剧团之多。此后《芦荡火种》成为保留节目,演出了370 场,观众达56 万人次。

1963 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著名作家汪曾祺等4 人组成,汪曾祺是京剧剧本执笔。他们在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

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京剧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沙家浜》演出以后,红至今日,还带红了一个旅游景区沙家浜。

如今的沙家浜是常熟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还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京剧《沙家浜》主要场景春来茶馆是江苏常熟市沙家浜芦荡风景区众多的茶馆之一。据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时,这里的茶馆就很多。在抗日战争时期,仅沙家浜镇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34 家之多。当年新四军经常利用茶馆作为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茶馆曾经是我们地下党的交通站。当年,沙家浜有一个东来茶馆,就是新四军的秘密交通站,编写剧本时把东来茶馆改成了春来茶馆。现在横泾老街上的春来茶馆,是为了纪念这段史实而建造的。春来茶馆是近代典型的江南水乡茶楼建筑,门口有三个铜雕塑像,他们就是经典唱段《智斗》中的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不时,还有游客与来此合影留念。茶馆廊檐下“春来茶馆”四字系新四军老首长夏光所题,馆内仿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的模样,摆放着八仙桌、条凳、铜壶等物件。墙上贴着当年电视剧《沙家浜》的海报。虽然茶客们喝的茶并非由七星灶所煮,但这里茶客却不少,边赏茶边听京剧《沙家浜》的精彩唱段。

如今在沙家浜风景区塘泾古镇的老戏台上,每天下午都有定时的演出,游客们能看到当地京剧演员身穿蓝布小花袄扮演阿庆嫂,在台上唱着《沙家浜》的经典片段。当然也少不了阿庆嫂、胡传魁和刁德一上演的“智斗”,“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戏台上下,演员、观众唱成一片。

猜你喜欢

阿庆嫂沪剧沙家浜
沙家浜、蕈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沙家浜、荤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不忘初心传承沪剧之美
——国家级非遗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访谈
五班的“阿庆嫂”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
智斗
沙家浜·智斗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