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竹品校园 育竹质少年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创刻工坊”侧记
2019-10-12杨鹏侠
杨鹏侠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承载着“竹刻文化”传统,六十多年历练出新,坚持“建竹品校园,育竹质少年”的愿景,构建全面育人的HOME同心圆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竹质少年”,让课程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起点。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创刻工坊”应邀参加了嘉定区第十四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季开幕式。在活动展示区,刀尖灵动,学生们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体现了竹刻、纸刻、木刻的新风采,家长和同学们纷纷驻足欣赏,了解课程开展情况,印有“创刻工坊”作品的明信片、书签被一抢而光。
联中校园竹韵满园——师生竹刻作品随处可见,竹园、竹亭别具特色,江南丝竹时常能在校园里听到,学生竹板社团非常热闹,竹竿舞人人都会……2016年成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竹文化渗透在软硬件方方面面。
文化传承,坚守初心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的,挖掘地域资源,立足嘉定竹刻艺术,将竹刻课程纳入基础型课程,开启非物质文化的创新传承之路。
十多年前,学校立足嘉定竹刻艺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技艺”为目标,将竹刻艺术与美术、劳技教学相融合,将竹刻课程纳入基础型课程,坚持潜心建设竹刻特色课程,从未间断。每一个走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学生,都习得了这门技艺,进而将“专注执着,不轻易放弃”的工匠精神浸润在学生的品德修养之中。学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并开展了纸刻和木刻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将民族文化传承坚持到底。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以“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创刻工坊”出炉了。学校对“创刻工坊”的定义是:秉承“让每一个人得到适切的发展”的办学宗旨,通过构建集教与学、创作与展示于一体的竹刻、纸刻、木刻工艺学习制作空间,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信息技术精准结合,以创意设计、传统技艺实践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理念、自主探索的人。
个性凸显,固守恒心
硬件建设方面突出“整合、实用”——创新实验室有四个功能区:教学区、操作区、展示区、储物区。教学区和操作区能满足标准班级授课、学习、操作等日常学习使用;展示区陈列了师生的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了赏析的条件;储物区便于归纳工具、原材料。这是一个集创新设计、实践体验、互动实用于一体的教学场所,让创刻教学锦上添花。
实践操作方面突出因材施教——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采取合适的教授策略。如坚持让学生反复刻曲线,提高版画线条流畅度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与粗心挥手告别;为禀赋良好的学生设计有难度的纸刻作业,并将教学进程提前、加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品质培育方面突出培育坚毅的品质——每一件雕刻出来的成品,都是一次恪守静笃的修行。靠着一份坚持,把持一份恒心;培育细致的品质——“要学习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需精雕细琢。”刻到细枝末节处,眼到,手到,心到,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培育自信的品质:刀刀雕刻总关情,培植文化自信于学生心灵深 处。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比如算术题,你不会的时候,不是选择放在一边,而是静下心来,试试不同的方 法。”
这三位教师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创刻工坊的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也丰富了学校课程特色。
师资引领,恪守慧心
竹刻课程是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一张名片。2009年学校把竹刻课程发展为学校特色课程,树立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技艺的高标准。如今,竹刻是六、七年级的基础课,八、九年级的社团课和艺术课,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竹刻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学校的竹刻专用教室里,身穿中装、脚着布鞋、戴着眼镜蓄着须的王新老师耐心地手把手教学生们调整握刻刀的姿势,这是每一个接触竹刻的人要动手学会的第一课。竹刻文化的韵味,在王新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得以散发;繁复的操作,在王新老师细致的演示下变得有章可循;竹刻技艺的美,在王新老师耐心的指导下,与市民的距离不再遥远。
近年来,在王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下,学校多途径提升特色课程的师资水平,让青年教师在特色教育上快速成长。余丽红老师本是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王新老师的工作室学习后,尝试改良传统剪纸工艺,开展了纸刻的创意教学。师生作品质朴纯真、雅俗共赏、创意无限、寓意深邃。她带领的纸语社团荣获第五届嘉定区教育系统十佳“教工明星团队”称号。
赵姝娇是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唯一一名教授木刻版画的美术老师。竹刻,让赵姝娇受到启发,萌生了开设木刻兴趣班的念头,通过自学来摸索课程教育方式,探究适合学生的木刻课程。由于自己是美术老师,赵姝娇便以传统木刻版画的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锤炼学生的心性。赵姝娇说:“最大的难点是木刻的过程比较枯燥,缺少耐心的话,不仅方向不容易掌握,而且很难完成木刻作品。通过木刻课程不仅可以培养
交流展示,笃守信心
学校自2008年成为嘉定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基地以来,坚持潜心建设竹刻特色课程,拓宽竹刻技艺传承的宽度,丰富竹刻课程的内涵。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学校师生、市民传习竹刻技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学校时常与兄弟学校一起交流竹刻技艺,共同打造“品质课堂”。“创刻工坊”师生走进了上海大世界,使市民零距离接触竹刻文化。学校还联合社区举行了“竹韵雅艺进社区,传统文化共传承”等活动。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师生们一直在行动。
“创刻工坊”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以“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呈现模式,操作性更强,参与感更强。
创刻不仅走进社区,走近百姓,竹刻还走进区韩天衡美术馆的名师讲堂,走进上海教育电视台《艺术课堂》、上海大世界“非遗传习教室”。
在全国品质课程研讨会“鉴赏课程的审美与艺术”分会场学校的《创刻情》节目现场,王璇同学解说她的得意作品《福从天降》:“蝙蝠,在传统文化中意为遍地是福。喜欢刻竹子,竹是祝的谐音,有美好祝福的意思。竹松梅刻在一起,即岁寒三友,象征君子之道!渴望学到精湛的技艺,更喜欢学习这些传统文 化。”
周晴同学的作品在嘉定区学生艺术单项比赛中获奖时,她这样说:“这是我拿的第一个区级奖项。感恩老师的指导,感谢自己的付出。我真心喜欢纸刻,我会继续努力。”感言朴实真挚。
创刻课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跑道,拓宽了他们的发展空间,提升了文化素养,创作的作品在区各类比赛获奖。
创刻工坊通过多元融合,力争让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个性化的课程中、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进而培养会学习、能合作的“竹质”少年。
除了传统文化的“底色”,校长李毓认为,学校多元发展能够更好地使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学校随迁子女比较多,他们会害羞,容易有自卑、畏难的情绪,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学校的作用就是要创建更多、更大的平台,让他们都发光发亮。”校长李毓坚定地说。
李校长和教师们一起开展课程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哪怕只有几个孩子感兴趣,学校都努力创造条件。有五个孩子喜欢戏剧,学校特地安排有爱好特长的教师参加培训,开设戏剧诵读课程,后来学生演绎的课本剧在艺术节公演,收效极佳;一部分男生喜欢无人机,学校特地邀请专家前来授课。学校还开发了“七巧”系列课程,巧转魔方、巧折衍纸、巧编手链……还有欢歌社、健美社、舞动社等“动动魅力”课程,以及“创皂生活”“手绘T恤”“花点时间”等课程,都深受学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