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经济学泰斗是怎样读书的
2019-10-11
厉以宁认为,读书不仅与独立思考相连接,还与思维创新相促进。算上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8年,他用心读过的书早已过万册,写下的读书笔记装了30多箱,调研和考察走过的路足以绕地球三周以上,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厉以宁,1930年生于江苏南京,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他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
做学问入门的捷径
厉以宁读的书涉及古今中外,治学横跨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学等多个领域。用厉以宁夫人何玉春的话来说:厉以宁无时不看书、无日不写书。他不仅对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反复阅读,而且还善读无字之书,走访调研了国内外很多厂矿、农庄、集市和智库,对文本知识和实践状况了然于胸。
厉以宁认为,读书是一个自我形塑、自我改变、自我升华的过程,它不仅与独立思考相连接,还与思维创新相促进。算上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8年,厉以宁用心读过的书早已过万册,写下的读书笔记装了30多箱,调研和考察走过的路足以绕地球三周以上,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厉以宁酷爱读书。小学时,他就能对《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上图《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均有涉及,咨询电话027-87927015)等倒背如流。中学阶段的厉以宁对文学非常痴迷,从古籍诗词到时兴小说、杂文,均有涉猎。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还曾用“山外山”的笔名创作了几篇短篇小说。小说在校报发表后让厉以宁很是兴奋,也成为他此后笔耕不辍的原动力。(看书之余,也来投稿吧!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活动正在火热征稿中,详情请见本刊32版)
1951年7月,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经济系录取,他开始忘我地沉浸在经济学的知识海洋。为了吃透纷繁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厉以宁将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的理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等授课内容编织成提纲,辅以参阅《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来融会贯通。为此,他成了去学校图书馆最勤、时间也最长的几个学生之一。其间,在图书馆副馆长梁思庄的悉心指导下,他学会了如何查找和阅读西方文献、如何使用工具书,这项技能让他终生受益。厉以宁至今还记得梁思庄讲过的一句话:“要学会用大百科全书,这是做学问入门的捷径。”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962年,厉以宁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开始主讲《外国经济史》课程,由此走上教学一线。工作之余,厉以宁还研读了大量的哲学、文学、社会学、地理学专著和《史记》《汉书》《日知录》《松窗梦语》《阅微草堂笔记》《蕉窗雨话》《啸亭杂录》(本刊有售,咨询电话027-87927015)等传统史书与明清笔记小说。
从1978年到2018年,厉以宁相继出版了40部学术专著,不仅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和几代学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按照厉以宁所写诗词里的说法,读书和治学这件事,需要有“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的精神。至于最后的结果,则应“只计耕耘莫问收”。
厉以宁常讲,上大学和参加工作以后的读书要将兴趣、需要与将来深层次的研究相结合。读书要分精读和泛读,需要精读的书数量不多,大量的书可以是泛读,有些只看看目录和内容摘要就可以了,以便集中时间和精力反复阅读内容最重要、自己最感兴趣的书。读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胸懷大志、放眼天下,又要脚踏实地、虚怀若谷;既要获得必要的学科领域知识为基础,又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视野。因为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就等于有了一把研究问题的钥匙,以后自己就可以独立去打开知识和问题宝库的大门,至于在学问方面最终有多大后劲与成就,就只能看一个人视野的宽阔度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否则脱离实际、缺乏眼界是难以成才的,在当今经济与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尤其如此。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