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电子编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9-10-11薛冰华
薛冰华
【摘 要】随着媒体融合的日益加深,报刊电子化已是大势所趋。相应的,报刊电子编辑的实践教学也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动,进行不断的革新。湘南学院新闻学专业报刊电子编辑课程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配备、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媒体融合;报刊编辑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213-4;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2-012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2.054
随着媒体融合的日益加深,传统报刊借助电子版,获得了新的发展。比如说东方早报,全员转到澎湃新闻,以网络、手机客户端等电子化的面目,重新出现在受众面前。因此,新闻学院系报刊编辑教学也应求新、求变,主动适应报刊电子化的趋势要求。
1 改革课程设置
就报刊编辑而言,国内不少新闻学院系在课程设置上多是因袭传统的设置方案。即通过开设《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报刊编辑训练。如此一来,也就难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因为,一般的新闻学院系都开设了《新闻编辑学》课程,而且在教材选用方面,选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蔡雯教授主编、参编的《新闻编辑学》及《报纸编辑学》。事实上,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两本教材无论在整体理论框架结构方面,还是具体内容、案例展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雷同。因此,湘南学院新闻学专业通过认真考虑,决定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新闻编辑学》课程后,大二第二学期不再开设《报纸编辑学》课程,而是开设《报刊电子编辑》课程。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我们在授课内容方面做了调整:《新闻编辑学》课程着重传授新闻编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新闻编辑的具体内容,包括媒体定位、新闻报道策划、选稿、改稿、拟题、配置稿件、图表制作等。至于报纸版面设计的相关内容,我们则放到《报刊电子编辑》课程中进行详细讲解。
《报刊电子编辑》课程作为《新闻编辑学》课程的延续,应该在《新闻编辑学》课程结束之后接着开设。原来我们是放到大三第二个学习再开设,但我们发现,这与学生的实践不合拍。因为大二、大三是学生参与校内媒体实践最为活跃的时期。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报刊电子编辑》课程,对学生学习、实践报刊编辑无疑更有利,同时也更利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2 配备“双师型”教师
既有媒体实战经验,又有丰富理论修养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普遍现象。
其实,要破解这一难题并不难。常见的是采取“送出去”(送教师到媒体锻炼)和“请进来”(请媒体专家到校授课)的方式。比如,近年来,中宣部开展了新闻媒体和高校互派人员挂职锻炼的活动。我们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派出了教授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新闻策划学等课程的老师到郴州电视台、郴州日报社、郴州新闻网等媒体挂职学习;同时,我们也聘请上述媒体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校授课、讲座,参与课堂教学、论文指导等。
除了上述方式外,我们还采取了第三种方式,即要求报刊电子编辑教师在校内媒体兼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在校刊、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校园网等媒体兼职、撰稿、刊播作品等,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通过开展大学生学习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组建团队,以完成作品的方式在校内媒体开展实践,既能完成了学校宣传部门交派的任务,又获得了实践技能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3 改革授课教材
目前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报刊编辑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多是985、211院校的通用教材。事实上,这些教材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理念老化,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并不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
因此,我们通过比较、甄别后,选定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肖伟编著的《报刊电子编辑教程》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胡丹著的《报纸电子编辑实验教程》。在授课安排上,如前所述,考虑到《新闻编辑学》课程中,对报刊的策划、编辑等知识有过详细讲解。因此,在《报刊电子编辑学》课程中不再重复讲述,而是把重点放在报刊编辑、版面制作、美化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方面。报刊电子编辑课程更注重提高学生编辑制作专业报刊电子作品的能力。通过严格的训练,力求使学生编辑出来的电子报刊从业余走向专业,进而实现从成品到作品,再到精品的提升和飞跃。
4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求《报刊电子编辑》教师主动下水,跟学生一起办报办刊。在教学中,实施小班化教学和小组学习。课程学习阶段和期末考查均要求以小组为单位,2-4人组成一个编辑部,共同制作报纸对比分析作业和一份报纸。报纸对比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两份不同的报纸,分析其定位和特色、头版设置、栏目设置、图片运用、重大新闻处理等的异同,并尝试找出报刊编辑制作的一般规律。报纸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即半个月内,制作完成一份A3幅面大小,总共4个版面的报纸。
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上述作业和考查不允许学生一人一组,也不允许每组超过4个人,免得学生做独行侠,也避免人浮于事。教师挑选人少的一组加入,成为其中一员,全程参与作业和考查的全过程。师生一起策划、选稿、改稿、校对、配置稿件、设计版面、打印输出等。由于教师的双重身份,因此,对所在编辑部的人员状况了如指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至于其他小组,则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则通过QQ、微信在线答疑等方式,对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这种“师生互动,共同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既融洽了师生关系,也有效提升了师生的实践能力。
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由于《报刊电子编辑》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已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此,我们采取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组成,占课程考核成绩的20%;而上机操作、平时PPT作业则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至于期末考查,则占课程考核成绩的70%。
无论是平时PPT作业,还是期末考查,所有作品完成后,都先由个小组上传到QQ、微信群进行在线展示、收集点赞和批评,最后再集中由教师和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点评,并由各小组统一打分,将平均得分确定为最终成绩。比如,我们在平时作业时,采用翻转课堂,学生以小组为为单位,进行报刊分析,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由小组长进行汇报,师生一起评点、打分。平时作业和报纸考查作品通过在课堂评点、修改完善后,最终又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和QQ群,通过在微信朋友圈、QQ群的转发、点赞等进行作品展示,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检验。
实践证明,上述考核方式既能考核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核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充分体现了过程考核和平时训练的有机结合,保证了考核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6 结语
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报刊电子编辑》课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自身想方设法提升报刊编辑能力外,还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内、课外实践,校内、校外实践和分散、集中实践,而这些实践都离不开学校、院系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比如,学校可出台相关的政策,以计酬的方式鼓励教师在校内媒体兼职,并以此作为新闻学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及年度考核标准;教师在媒体刊发新闻作品可列为年度考核指标及职称晋升加分项目,等等。
【参考文献】
[1]张聪,郭亚文.全媒体时代报纸编辑教学改革探议——以北京印刷学院“报纸编辑”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编辑,2014年02期.
[2]陈晓旷.新媒体环境下报刊编辑实务教学的改革[J].青年记者,2017年14期.
[3]钱聪.报纸编辑课程在新媒体时代下的适应性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01期.
[4]马世宏.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的创新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18期.
[5]郑素洁,张玲,姜笑君.《报纸编辑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遼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