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经济数据修订的动因与应对策略

2019-10-11吕光明祝瑜晗

债券 2019年9期

吕光明 祝瑜晗

摘要:近年来,GDP等宏观经济数据频繁出现修订。如何准确评价并合理应对宏观经济数据修订,已成为政策决策者、投资者及学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过程层面及微观的核算机理层面阐述了宏观经济数据修订的动因,分析了宏观经济数据修订的意义,并从区分宏观经济数据修订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评价标准以及合理使用相关数据两方面提出了应对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数据  国民经济核算  数据修订  核算制度

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最终核实结果。2017年我国GDP现价总量比初步核算数减少63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初步核算数下调0.1个百分点,修订后的GDP增长率为6.8%。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背景下,GDP数据特别是增长率数据的下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面对宏观经济数据的修订,社会各界通常会产生一些疑问: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不能一次性地准确核算,而是要多次修订?该如何理解和评价宏观经济数据的修订结果,并合理地使用不同形式的宏观经济数据?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第一,对于政策决策者来说,宏观经济数据的些许变动都会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第二,对于投资者来说,宏观经济数据的修订将对研判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产生影响。第三,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能够正确理解并合理地选择、使用不同形式的宏观经济数据,对于提高分析研究的科学性意义重大。

宏观经济数据修订的动因及意义

从广义上讲,宏观经济数据修订是指国家统计机构向公众发布的有关统计数据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可以是流量数据或存量数据在绝对水平上的变动,也可以是增长率等数据在相对水平上的变动。在实践中,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自公布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修订。宏观经济数据修订的动因包括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

(一)宏观层面的动因

宏观经济难以被直接观测,但统计机构可以借助国民经济核算来进行间接观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经济核算已经成为全球观测宏观经济的手段。国家统计机构通过货币单位的转换,使国民经济的规模、发展情况和结构得以量化。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最终产品,宏观经济数据在各国国民经济分析和管理中都发挥着核心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民经济核算是几乎所有应用经济分析的基准框架。

宏观经济数据的应用领域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用户能够将其恰当地使用。恰当使用宏观经济数据的前提条件,是弄清宏观经济数据的核算过程及其质量状况。宏观经济数据的核算过程包括多重基础数据的收集、汇总核算和数据发布三个阶段。一般来说,统计机构收集到的基础数据越多、越全面,经汇总核算所得到的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性就越高,但统计机构获取基础数据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会更长。

以GDP数据核算为例,如果是普查年度,全部资料收集汇总完毕通常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如果要等到所有的基础数据都收集全再进行宏观经济数据的汇总核算,那么将会极大地限制宏观经济数据的应用,尤其在时效性很强的政策分析方面。因此,在实践中,宏观经济数据的核算与发布是一个兼顾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过程。

为了满足用户使用数据的及时性需要,统计机构通常会利用较早搜集到的基础数据,辅之以必要的推算,在核算出初步数据后进行发布。此后,当统计部门获取了更多的基础数据时,再对初步数据进行修订并再次发布。由此可见,先满足及时性需要发布初步数据,再兼顾准确性的需要对初步数据进行修订,是宏观经济数据核算的国际惯例。

(二)微观层面的动因

除了宏观层面的动因外,宏观经济数据修订的动因还涉及微观核算机理方面。尽管不同国家修订宏观经济数据的具体过程有所差异,但在微观层面引发宏观经济数据修订的原因却相当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纳入更全面、来源渠道更好的数据

这类修订原因可细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纳入了更全面或报告方式更好的数据。很多宏观经济数据的修订都与此有关。例如,《中国统计年鉴2014》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4》中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并不一致,其原因在于:两者的出版时间不同,在《中国统计年鉴2014》已出版但《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4》未出版期间,统计机构完成了2013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整理核对工作,并在《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4》中纳入了经济普查这一新来源的数据。在货币金融统计工作中,由于统计机构将更大范围的机构数据或审计报告内容纳入统计,也会引发数据修订。

第二,纳入了与核算工作更匹配的数据。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数据来源多样的核算工作中。例如,在某些行业中,企业产出的初步核算数据是通过经调整的销售收入数据进行推算获得的,当统计机构能够获得与企业产出更匹配的数据来源时,就会修订初步核算的结果。

第三,替换初步的判断结果或估计值。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统计机构没有详实的基础资料可以利用,那么在开展初步核算时,只能基于判断或者借助统计技术进行估计。当基础资料能够获取时,修订就可能会发生。例如,在自有住房服務等很多服务类项目的核算中,统计机构对初步核算的估计均会采用外推判断等方法。

2.常规的再计算

这类修订原因可细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纳入新的季节因子。在很多情况下,新季节因子的纳入与额外来源数据的纳入是联系在一起的。统计机构通常采用移动平均方法或借助最近年份数据来更新季节因子数据。例如,一些国家不太会根据新观测的数据或者额外的价格观测数据来核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而是通过每年更新季节因子的方式来修订CPI。如美国劳工局在每年发布1月CPI数据时,会根据更新的季节因子重新计算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