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P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意义
2019-10-11成颖张春来杨静付乐刘长青
成颖 张春来 杨静 付乐 刘长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为我国冬春季常见病,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位居各种急性中毒的首位。ACMP 对机体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过程有促进作用,这是造成本病致残率与死亡率高的内在原因之一[1]。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在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等发挥重要作用,但用于ACMP 方面的研究较为罕见,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是临床评估血栓前状态的关键指标。本文选择2015 年12 月—2018 年11 月期间收治的80 例ACMP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D-dimer、MPV、MAR%水平检测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希望对本病临床诊断、治疗有一定借鉴作用,现做出如下分析与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 例ACMP 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均为2015 年12月—2018 年11 月,均符合《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23-2002)[2],有明确的病史与实验室检查资料,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血栓性疾病史、肝肾功能不全及近期(2周内)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结合病症的严重性,分为中度组(38 例)与重度组(42 例),中度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17~79 岁,平均(59.7±8.0)岁。重度组男23 例,女19 例;年龄41~83 岁,平均(58.4±6.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等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
所有入组ACMP 患者均在入院首日(第1 d)、7 d、14 d、21 d,分别用采血针头连接3.2%的柠檬酸钠抗凝管,抽取3 mL 外周静脉血,2 800 r/min 离心处理18 min 后分离血浆,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imer(成人血浆D-dimer浓度的正常值为0~0.5μg/mL)[3];将采血针头与含乙二胺四乙酸(EDTA)-2K 的真空抗凝管相连接,采集3 mL 静脉血,充分混匀后,用于检测MPV(正常参照区间为9~13 fl)[4];以上血样均于采血后2 h 内送检;检测MAR%时(参考值为40%~80%)[5],需将穿刺针与3.8%枸橼酸钠血小板功能检测专用抗凝管相连,血样需在采集后3 h 内送检。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浆D-dimer 检测情况
中毒第1、7、14、21 d 时,重度组D-dimer 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显示血浆D-dimer含量经历高峰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重度组第21 天D-dimer 含量再次升高。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D-dimer 水平检测情况(μg/mL,)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D-dimer 水平检测情况(μg/mL,)
2.2 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情况比较
重度组与中度组ACMP 患者中毒第1、7、14、21 d 时,MPV、MAR%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重度组MPV、MAR%水平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14 d,两组患者MPV、MAR 含量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第21d 时中度组血小板指标依然持续降低,但重度组MAR%水平有微小上升。本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PV、MAR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PV、MAR 水平检测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PV、MAR 水平检测情况比较()
3 讨论
当下,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损伤三因素,和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机体以上任何一方面出现功能紊乱均会诱发血栓形成[6]。ACMP 后组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会持续缺氧并对红细胞血液流变学属性造成极大损伤,增加红细胞的代偿量,变形能力明显降低,造成血液黏稠度明显上升,聚集性增加,进而导致机体循环中血液流动速度迟缓及淤滞,增加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与此同时,有体外研究发现[7],缺氧、酸中毒及免疫复合物聚集等均是诱发血管内皮结构损伤、脱落的独立危险因子,并释放多种促凝因子,开启血小板凝血机制,影响机体微循环的顺利进行,作用于血液循环过程,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而诱导血栓形成过程。
最近几年,针对ACMP 并发脑梗塞、心肌梗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报道逐渐增多[8],故此加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监测具有很大现实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而成的一类特异性产物,在血浆中具有高度稳定性与敏感性,当机体中D-dimer 浓度上升时,提示血管内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MPV、MAR%是描述血小板功能的两项主要指标,MPV 是血小板功能与活化的重要标识,血小板体积扩增时其内含有的致密颗粒数目增加,并生成更多的血栓烷A2,促进血小板聚集,进而促进血栓的形成与发展。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生理功能之一,参与止血过程,有效止血是多种因子相互聚集协同作用的结果,若机体MAR%水平过高,则提示止血功能过强,促进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过程,增加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9]。中度ACMP 患者急性期血浆D-dimer 含量有所提升,且伴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D-dimer 水平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0]。针对中度ACMP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通过经高压氧与综合疗法治疗后恢复期D-dimer 水平有回落的趋势,但重度患者因为中毒程度较重且体内病情变化复杂,多种并发症之间相互影响,故此中毒后血浆D-dimer 水平明显上升且持续较高水平,这提示ACMP 能诱发D-dimer 水平上升,且和患者中毒严重性、组织损伤与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存在相关性,尤其是对重度中毒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ACMP 患者危险因子的预示指标[11-13]。临床可结合ACMP 患者D-dimer 水平与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情况给予抗血小板、纠正缺氧、预防脑水肿、抗感染、促进脑细胞代谢活动等综合治疗,对于重度患者,可适当延长抗血小板治疗时间。
综上,可见针对ACMP 患者,加强D-dimer、MPV、MAR%水平的监测,有助于评估ACMP 患者急性期血栓前状态的严重性,同时对临床救治工作的开展及并发症的预防具有一定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