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学鉴别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10-11刘宇
刘宇
胰腺癌是当前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胰腺癌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进展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现往往处于晚期,预后不良,因此胰腺癌早期发展与诊断对胰腺癌治疗至关重要[1]。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两种疾病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相似性,鉴别诊断难度较高[2],临床误诊率比较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开始涌现出很多新的诊断方法,临床众多胰腺疾病诊断中,CT 影像应用较多[3],有不少学者都讨论了CT 的应用价值。为分析CT 影像学鉴别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应用价值,以本院收治胰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8 年1 月—12 月收治胰腺疾病患者120 例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腰背痛、恶心、身体消瘦等,偶尔出现剧烈腹痛,部分患者出现黄疸。依照患者疾病类型不同,划分为胰腺炎组70 例和胰腺癌组50 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慢性胰腺炎或者胰腺癌诊断标准;经过超声胃镜、B 超、组织学等临床检查,确诊为胰腺癌或者慢性胰腺炎。
排除标准:其他胰腺疾病患者。
胰腺炎组患者男41 例,女29 例,年龄25~69 岁,平均(45.2±11.1)岁,病程1 月~11 年,平均(11.3±2.6)月。胰腺癌组患者男31 例,女19 例,年龄24~67 岁,平均(46.3±11.9)岁,病程1 月~13 年,平均(10.9±1.7)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 扫描仪(深圳市凯铭杰仪器有限公司)扫描,扫描前禁食12 小时,检查前20 分钟给予2%的泛影葡胺600 mL。患者先进行平扫,电压150 kV,电流200 mA,间隔1 mm,取仰卧位,横轴位扫描,从肝上缘一直到十二指肠壶腹部下部。层厚度7.5 mm,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5 mm、2.5 mm 扫描,部分区域可薄层扫描。然后增强扫描,在患者肘静脉注射(速度1.5 mL/s)碘海醇注射液,注射40 s 后开展增强扫描。
图像传输到工作站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病变处剖析结果。组织密度根据最大密度投影来分析。所有图像均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进行诊断,两名医师诊断结果一致为最终的结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CT 影像学征象,分别对比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差异。直接征象包括病变区肿大、假性囊肿、密度不均匀等,间接征象包括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周围脂肪层受累、大血管受累征象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Microsoft Excel 建立数据库,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CT 影像学征象频数进行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胰腺炎患者经CT 平扫,病变部位均匀分布,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而且部分在边缘可见囊样变化。增强CT 扫描可见假性囊肿,呈现椭圆形,内部呈现水样密度,假性囊肿常为多发,大小不一,位置不固定。胰腺头尾萎缩明显,可伴随不规则钙化。钙化沿胰导管走向分布,呈现多发小钙斑。多数出现胰管扩张征象,粗细不均匀。
胰腺癌经CT 平扫,多数出现胰腺病变区肿大,胰腺头部可见肿大,内部存在低密度阴影区域,形态不一,边界模糊。CT 增强扫描,胰尾可见软组织阴影,不均匀密度,病变区域作为等密度或者低密度。胰腺钙化少见,胰腺扩张发生率较高,与胰腺走向一致,多突然中断。
2.2 CT 直接征象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CT 直接征象存在一定类似之处,直接征象包括病变区肿大、假性囊肿、密度不均匀等。胰腺炎组患者病变区肿大、密度不均匀、胰管远端扩张均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患者胰管全长不均匀扩张、假性囊肿、胰腺钙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 直接征象对比分析 [例(%)]
2.3 CT 间接征象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CT 间接征象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胰腺炎组患者没有出现转移征象,胰腺炎组患者胰后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周围脂肪层受累、大血管受累征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 影像学间接征象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胀等,组织病理多出现腺泡萎缩、炎症、假性囊肿等[4]。由于慢性胰腺炎症状不典型,临床误诊率较高,容易被误诊为慢性胃炎、腹泻、肠炎等[5]。胰腺癌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一旦发现往往处于晚期,预后极差[6]。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上都存在相似性,临床容易出现误诊[7],分析CT 鉴别诊断两种疾病的应用价值有现实意义。
3.1 CT 影像学直接征象
在有关胰腺炎、胰腺癌的诊断中,CT 应用最多,多数研究认为两种疾病的CT 表现存在类似之处,但是也有自身的特点[8]。文章研究分析中,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了CT 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CT 直接征象存在一定类似之处,直接征象包括病变区肿大、胰腺肿大、假性囊肿、密度不均匀等。胰腺炎组患者密度不均匀、胰管远端扩张均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患者胰管全长不均匀不均匀扩张、假性囊肿、钙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可见胰腺肿大,但是表现也不同,胰腺炎组患者胰腺病变区肿大发生率明显低于胰腺癌组,胰腺癌组患者肿大不规则,存在局限性,多伴随坏死病灶,密度不均匀,坏死病灶多出现在胰头。胰腺炎患者形成的局部肿块相对均匀,边界清晰,很少会出现液化坏死病灶。
钙化是胰腺炎以胰腺癌均可能出现的CT 征象,但是钙化也存在一定不同[9]。慢性胰腺炎钙化沿胰管走向分布,胰腺萎缩。两组患者CT 征象均可见假性囊肿,相比而言,胰腺炎出现假性囊肿发生率更高,多为多发,大小不一,位置不固定,可以出现在胰腺内外。胰腺癌组多为单发,体积相对较小。
3.2 CT 影像学间接征象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 征象很多都存在类似之处,但是也有自身的特点。本组研究间接征象包括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胰后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周围脂肪层受累、大血管受累征象等,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间接征象发生率,发现两组患者CT 间接征象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胰腺炎组患者没有出现转移征象,胰腺炎组患者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胰后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周围脂肪层受累、大血管受累征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胰腺癌的CT 征象主要体现在肿瘤病变方面,体现出病变区域边缘模糊、肿大,可伴随低密度胰腺坏死病灶[10]。慢性胰腺炎在诊断中则更多体现在胰腺肿大、萎缩、钙化、胰管扩张等征象中。在以往学者研究中,胰腺炎患者早期CT 影像学检查,征象表现均不明显[11]。随着病情进展,将会逐渐出现胰管扩张、变细等情况,这些与胰腺癌存在很大不同之处。在CT 间接征象方面,本组研究中可以看到胰腺炎组和胰腺癌组患者CT 征象中,均出现了胆道扩张征象,但是扩张征象表现存在不小的差异。胰腺癌组患者胆道扩张多表现为胆总管扩张逐渐变细变短,胰腺癌患者的征象则是扩张突然中断,这是因为胰腺炎患者病情发展缓慢,胆中管损害的变化相对缓慢。胰腺癌则是肿块增大,因此出现突然中断征象。两组患者均表现出脂肪受累,但是胰腺癌出现这种征象发生率更高。胰腺炎与胰腺癌CT 征象均可见胰管扩张,但是扩张表现不同,胰腺癌患者扩张多呈现出平滑型,慢性胰腺炎呈现粗细不均匀。
胰腺癌往往会出现脂肪层受到侵犯,胰腺炎很少出现这种征象。晚期胰腺癌会侵害周边脏器官,出现粘连,慢性胰腺炎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在胰腺癌的诊断中,胰腺周围大血管模糊变粗,被包埋消失,这是CT 影像典型表现。
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诊断时难度并不高,但是也有很多例外。CT 影像学表现不够典型是引起慢性胰腺炎误诊的重要原因,CT 诊断时病灶周边延迟强化环表现,类似假包膜表面较为特异,可以作为与胰腺癌鉴别的依据[12]。胰腺炎与胰腺癌生长方式不同,可以依照伪动脉血管穿行征来作为鉴别诊断的CT 征象。对于胰腺癌而言,淋巴结肿大、双管征象并不具有特异性,但是可以发挥提示效果,因此临床在诊断这两种疾病时,应采用多种辅助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降低误诊率。
总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CT 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鉴别诊断时应结合CT 征象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