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在东,石油向西
2019-10-11唐大麟
□ 文/唐大麟
从冷湖石油基地遗址出发,穿越人迹罕至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茫茫戈壁,翻越巍峨的当金山山口,过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顺沿途的烽燧一路向北,便来到了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丝绸之路作为古代陆上贸易的交通要道,是连接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也是将人类不同文明串连起来的文化走廊。
数千年来,无数军队商旅、迁客骚人从这里经过,他们为敦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丰厚的遗产,以至于所有提到“丝绸之路”的人们必不能绕过敦煌而谈。
《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自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以来,“敦煌”之名便沿用至今,想必也是寄托了中原王朝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也明确了这一命名的由来:“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当年的敦煌客商云集,盛极一时,如今的敦煌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城市,其声名早已响彻全国各地,远飘世界。莫高窟、玉门关、阳关、鸣沙山、月牙泉……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每天都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特别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历经16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兴建,规模巨大,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被称为“东方艺术之都”。
而大多数人们并不知道,在敦煌还有一座石油城—“七里镇”。
敦煌石油城的历史,和青海油田的发展史一样悠长。20世纪50年代,石油工程第一师几经转战,从玉门油矿运输处来到青海石油勘探局,成立石油工业部运输三分公司,老师长张复振领导石油师的转业官兵在敦煌城西七公里处建设了一处生产生活基地。从此,中国的地图上多了一个“七里镇”的标记。随着青海油田的持续开发,大量石油工人及家属从全国各地涌入柴达木盆地支持油田建设。在此形势下,青海油田急需一个大型基地来满足科研、生活、后勤等保障。但由于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自然环境恶劣,再加上距离青海的主要城市西宁、格尔木等地较远,因此,当时的决策者们便选择了与柴达木盆地仅一山之隔的敦煌作为油田的主要基地。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七里镇已成为青海油田机关、科研、教育、医疗、轮休、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生活基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青海油田“建设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良好发展势头,七里镇已发展成为敦煌第一镇,镇区规模不断扩大,俨然一座生机勃勃的小城市。进入其中,楼宇并排、道路宽展,无论是吃住、交通、购物,还是文化场所、医院学校都一应俱全。据统计,目前敦煌市总人口约19万,而位于七里镇的石油人就达5万人,占1/4还多。
今年7月初,在敦煌市与青海油田缔结友好关系30周年之际,企地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敦煌市将给石油城提供多项便利,其中包括在石油城周边建立两个农业园区,为青海油田6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公交卡,做好石油城住房不动产登记,完成石油城水源地改造、污水处理工程,与青海油田共享文化平台,在教育、医疗,市场监管和安全生产方面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等。截至2018年底,青海油田已探明新增油气三级地质储量2.32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09.86亿立方米,距离其建成千万吨油气田的目标再进一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青海油田油气当量的稳步攀升,未来的敦煌作为石油城的优势有望得到延伸,一种和谐共生的企地发展格局正在逐渐成型。
与此同时,敦煌正在建设连接油气田和格尔木的铁路,2019年6月,敦煌至格尔木铁路铺轨工程已全面完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未来的敦煌将不仅仅在文化领域大放异彩,更会在新时代的丝路油气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