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2019-10-11主讲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储备粮食国家

主讲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务锋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审时度势,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新时代粮食领域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面对不断增多的风险挑战,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

一、放眼全球,纵观历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格局中,中国的粮食安全怎么看、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切实增强办好“头等大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粮食安全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2017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标志着这一理念已成为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凸显出粮食安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论在联合国的各类会议,还是在G20峰会、APEC、“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舞台上,粮食安全都是重要议题。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全球饥饿人数连续三年增长,2018年达到8.2亿人,相当于每9人中就有1人在挨饿;还有超过20亿人无法正常获取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处在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这表明,虽然近年来全球粮食市场供应总体宽松,但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实现全球2030年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巨大挑战。

第二,回顾总结我国历史发展的经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存亡之道。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就被看作“政之本务”,粮食储备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礼记》中就提出了“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的思想;《管子》一书,从战略高度强调粮食生产和储备的重要性,提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此类论述不胜枚举,表明古人对粮食问题在国家兴亡中的重要作用早就有深刻认识。我国历史上王朝盛世的出现,都与粮食生产发展、产量大幅提高有密切关系。同样,饥荒引发起义,饥民“揭竿而起”,导致王朝更替的事例,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也曾一再重演。有学者研究,从公元前108年到公元1911年的2000年间,我国有记载的饥荒就有1800多次。明清到民国期间,数以千万计的老百姓“闯关东”,成为世界人口迁徙史上的一个壮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关内生计困难、吃不饱肚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当然也要清醒看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不容掉以轻心,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绝不能心存侥幸、绝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对粮食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我国这样一个十三多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保持警醒,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牢牢掌握主动权。

第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问题是国家博弈的重要筹码和焦点议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三大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袁隆平院士说过:“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就是粮食的重要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当今国际社会,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把粮食作为战略手段,用于维护全球霸权,而且与金融、贸易、援助等交织在一起,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致使他国陷入了困局。原本大米自给率较高的海地,由于忽视粮食安全,转为主要依靠进口,在2007年至2008年粮食危机来临时,受有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等因素影响,粮价大幅上涨,引发社会动乱、政权倒台,教训十分深刻。这充分表明: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一个国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有能力掌控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综上所述,我们务必牢记三点:(一)不论从全球发展格局看,还是从我国历史经验看,不论是着眼担当国际社会责任,还是立足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都是“头等大事”。(二)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吃饱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的事情;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三)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复杂严峻的形势,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确保“心中不慌”,应对各种挑战才有定力和底气。

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应当怎样理解把握、学思践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系统科学、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是应对现阶段粮食领域问题挑战的思想武器,是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行动指南。中央印发的《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单列一个专题,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教材。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加深理解和认识。

第一,粮食连年丰收、库存高企,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情粮情有着准确把握和清醒判断,2013年就明确指出:“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这就是一个紧平衡,而且紧平衡很可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紧平衡”面临多重压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需求增长的压力。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20年我国人口预计将达到14.2亿左右,2030年前后达到14.5亿左右。随着居民膳食结构升级,饲料消费需求增加,粮食消费量可能进一步增长。预计2020年达到1.4万亿斤,2030年达到1.6万亿斤。二是资源约束的压力。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面积还可能会有所减少,农业用水还将被挤压,这对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将带来较大影响。三是结构性矛盾的压力。小麦生产消费基本保持平衡,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玉米当年产需出现缺口,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主销区产需缺口加大。四是应对风险的压力。现在不仅城镇居民和加工企业普遍不存粮,农民存粮也不多。如果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几亿居民、数量众多的加工企业多买一点,供求形势就会发生很大变化,若调运再不及时,就可能引发局部短缺,价格急剧上涨。面对各方面压力,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因形势向好而沾沾自喜,不因连年丰收而放松警惕。粮食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

第二,十四亿人要吃饭,资源约束趋紧,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就整体而言,要坚持立足国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全球粮食贸易量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即便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我们吃半年的。不仅如此,如果粮食依赖进口,就可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旦出现极端情况,手里有钱未必能买得到粮食。2007年至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时,一些欧盟国家和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阿根廷、越南、印尼等就曾一度实施粮食出口限制。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因此,我们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

分品种来看,要有保有压、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这意味着,从过去要求“保全部”改为强调“保口粮”,从战略层面界定了粮食安全的底线。面对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必须突出重点,大米、小麦作为我国的基本口粮品种,要优先保障;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和工业用粮,也要保持基本稳定。

就质量而言,要实现“既要保数量、更要重质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粮食是食品加工的基本原料,粮食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之路怎么走好?围绕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一是,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出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增产的优势,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好做活粮食这篇大文章。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相对宽松环境。随着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理顺,市场流通更趋顺畅,玉米加工业全面激活,达到了“一招活、满盘皆活”的效果。要坚持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发挥流通对粮食生产的反馈激励作用,加快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步伐。

三是,切实加强“三大能力”建设。相对于许多国家通常只强调粮食生产的做法,我国统筹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建设,这是保障大国粮食安全的创新性举措。在储备能力方面,历经数次大规模建设,我国粮食仓储条件大为改善,储备规模保持高位,储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粮食仓容550万吨,大部分是由祠堂庙宇改造而成;经过70年的努力,目前各类涉粮企业标准仓容已达到6.7亿吨。仓储设施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环流熏蒸技术、粮情测控技术、气调和准低温储粮技术广泛采用。当然,也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粮食物流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粮食物流园区和关键节点布局不尽合理、标准不统一,影响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优化大型粮食物流园区布局,构建一批粮食物流进出口通道和重要节点,大力发展散装、散运、散卸、散存“四散”运输和多式联运,切实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

四是,必须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立足国内保吃饭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进口,有利于弥补部分国内粮油产品供求缺口,为耕地、水资源等休养生息腾出空间,但要把握好度,拿捏好分寸。以大豆为例,我国去年进口数量多达8800万吨,如果按全部由我国生产测算,则需要7亿多亩耕地。除直接进口之外,还要借鉴国际大粮商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粮食产业分工,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这么大的国内市场,又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要放大自身优势,培育我国的国际大粮商。

综上所述,我们要务必牢记三点:(一)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是“紧平衡”,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二)我们的着眼点、立足点是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更多装自己生产

的粮食。(三)粮食安全涉及多领域、多方面,要强化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切实把握好“多”与“少”、“质”与“量”、生产与流通、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外“六个关系”,全面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三、认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如何守好初心牢记使命,有新担当新作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最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敢于担当、善谋实干,深化改革、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修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粮食执法监管、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和中央储备粮管理考核,加快实现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积极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修规。“小智办事、大智用人、睿智立法。”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加快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立法规划一类项目。这次立法,从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出发,将《粮食法》调整为《粮食安全保障法》,在立法宗旨上进一步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聚焦,拟确立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调控与应急、质量安全等保障制度。同时,加快推动修订出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组织起草《粮食储备管理条例》,形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

(二)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古代的常平仓、义仓,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周转储备、“甲字粮”,再到现行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今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有很大突破性和创新性,对一直以来在粮食储备管理中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都进行了回应,具有管根本和管长远的作用。要强化政府储备公共产品属性,厘清承储主体职能定位,压实承储企业主体责任和各方监管责任,建立政府储备规模动态调整机制和粮食储备联动机制,完善储备轮换机制,确保国家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

(三)扎实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继2001年、2009年后开展的第三次全国粮食库存清查。大清查近十年一次,与以往相比,此次大清查具有意义特别重大、任务特别繁重、关注度高特别敏感、各级党政机关特别重视等四个鲜明特点。要在完成企业自查、省市普查和部门联合抽查的基础上,建立全覆盖、一体化的普查数据库,确保各项结果真实准确,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一本实实在在的“明白账”。针对大清查发现的问题,要督促企业彻底整改,该问责的要严肃问责,并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完善长效机制,坚决堵塞漏洞。

(四)创新方式强化粮食执法监管督查。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管好用好储备粮,这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不能平时老说库盈囤满,真到急用时却拿不出来。”当前,政策性粮食库存保持高位,点多面广量大,企业情况和仓型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违规违法案件易发多发。粮食监管执法在面对这些困难挑战的同时,更具备不少优势条件。随着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储备改革逐步到位、大清查摸清实底,为强化监管执法提供了强力支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各垂管局承担起监管职能,建立中央储备粮在地监管体制;在跨省交叉执法检查、“大快严”集中行动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12325粮食监管执法热线开通,信息智能化和信用监管逐步推行,监管执法效能大幅提高。要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强化监管执法,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五)认真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一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中央身上。”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经过三个年度的考核,各级粮食安全责任意识普遍增强,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责任进一步压实,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考核效果一年比一年好。二是,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棉管理情况考核。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重要职责,是防范化解风险、彻底消除隐患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内控管理、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举措,是对中储粮系统的“业务体检”。“两项考核”互为补充,构成完善的责任考核体系,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

(六)着力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涉及到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当前,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同等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初步考虑,健全“三个机制”,即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机制、粮食产销协作机制、粮食安全决策咨询机制;实施“七大重点项目”,包括优质粮食工程、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工程、粮食应急保障工程、粮食物流现代化工程和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智能化管理提升行动、粮机装备提升行动,全面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七)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指出,要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李克强总理就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加快推动我国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强调了粮食产业强国建设在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先后三次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重点推介山东省滨州市做好“全、增、新、强、优”文章,黑龙江省五常市抓源头、抓营销、抓产业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税源增加、消费增信、品牌增值“三抓五增”,河南省漯河市招大育强、产业谋划、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四个注重”的经验做法,“连抓三年、紧抓三年”,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下步,要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一个目标”,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突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推动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强化“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引领,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储备粮食国家
珍惜粮食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