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风气的守与变

2019-10-11汪力平冷树青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功利惩戒自律

汪力平 冷树青

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风气的守与变,既是科学把握社会风气演变规律与有效实现社会风气匡正治理的迫切需要,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诉求。

一、社会风气变迁的守与变

通常认为,社会风气是群体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但就其本质而言,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是特定群体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取向的反映,是通过群体价值取向的认同与共识所实现的群体行为方式的社会化。换言之,社会风气是外化价值观的流行性群体行为方式。(1)① 阳海鸥、汤瑶、冷树青:《社会风气研究的深化与创新》,载《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社会风气的变迁是社会转型的层次性体现与现实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推动着当代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结构的转型,体现这种社会转型的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的社会风气也必然发生变迁。

现实社会风气是历史传承与变革创新的产物。现代社会风气的变迁也就是传统社会风气在现代的演变过程。但是,社会风气是一种流行性的群体行为,曾经流行的群体行为已经成为历史,何以影响现实社会风气以及怎样理解社会风气的实质?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社会风气的内在结构。

一般来说,社会风气的结构通过三个具有递进性的部分构成,即反映群体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社会存在、体现群体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之价值取向的社会意识、实现群体价值取向之行为方式的社会行为。正是生存与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产生流行性群体行为的内在结构。社会风气即是通过反映群体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的社会认同与共识所推动的群体行为方式的社会化。因此,社会风气的传统并非仅仅指曾经流行的群体行为,而是体现社会风气本质的价值取向。只有揭示社会风气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特别是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才能较好地把握社会风气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理解社会风气变迁的内在逻辑。因此,历史上流行的群体行为方式在现实与未来往往可能重复性地再现。只要社会风气赖以产生的特定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没有发生变化,社会风气就会惊人的相似。然而,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推进,其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也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形态的更替与转型将会推动社会风气的嬗变。

从本质上看,社会风气的变迁是传统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结构的自我扬弃。这种自我扬弃,突出表现为社会风气传统结构之守与变的统一。所谓守,即传统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之良善社会风气结构的传承发扬。社会风气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风气的优良传统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积累与融汇,只有勇于坚守、善于坚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风气的自我发展。而所谓变,即传统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之社会风气结构的与时俱进。由于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深化,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结构也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社会风气的发展,绝不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既要传承发扬良善社会风气的传统,能够御变坚守;又要立足现实,对于脱离社会实践的遗风积习敢于弃守求变。

简言之,社会风气的守与变,是价值取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必然,同时也是弘扬价值传统、自我扬弃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由此,社会风气价值传统的守与变构成社会风气变迁的内在逻辑。

二、当代中国社会风气守与变的主要矛盾

社会风气变迁的历史条件存在直接与间接两个层面:直接层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间接层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对人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仍然存在着潜移默化与纷繁复杂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价值传统的自我扬弃,揭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诉求,由此产生当代中国社会风气弃守求变与御变坚守的系列矛盾。

(一)弃守求变的主要矛盾

社会风气的变迁是自身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与时俱变是社会风气发展的客观必然与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由此产生新的价值诉求与行为方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展开与推动的,诸如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开放热、改革潮、下海潮、农民工潮、民营化、文化大众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新时代反腐倡廉等的环环相扣与持续推进,产生了社会群体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由此形成了体现精英群体和新兴群体新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在创新与因循、开放与封闭、竞争与均平、法治与伦理(特指伦理本位)的弃守求变中,形成了创新、开放、竞争与法治的良善社会风气效应。弃守求变的实现必然是复杂而又曲折发展的过程。创新、开放、竞争与法治面临着因循、封闭、均平与伦理的固守拒变。大体说来,创新与因循、开放与封闭、竞争与均平、法治与伦理的矛盾构成生存与生活方式、价值诉求与行为方式弃守求变的主要矛盾,成为社会风气演进的着力点。

创新与因循。弃守求变首先应解决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诉求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有赖于体现人类特殊智慧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实践。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势必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因此,弃守求变必然面临着创新与因循的矛盾。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邓小平文选》,第2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自我完善,也是历经曲折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解放思想,突破“本本”的教条束缚,锐意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产生、形成与日臻成熟的前提条件。只有创新成为朝气蓬勃的社会风气,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开放与封闭。开放是特定社会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亦为创新获得新的动力与智慧之源。开放是社会风气弃守求变的客观需要。封闭与因循往往孪生连体。传统社会主义将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意识形态化,视民族国家关系为阶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变,肯定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从创办沿海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的开放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无疑是新的社会风气的重要特征。

竞争与均平。竞争是新的社会风气的根本诉求。竞争与创新、开放具有共振性。创新需要物质与精神动力。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竞争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同时,开放既是与外部社会系统互利合作的条件,也是与外部社会系统和平竞争的需要。社会主义本质论完成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肯定平等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突破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历史局限。竞争才有效率,效率使共同富裕成为可能。竞争是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已成为基本的价值诉求与行为方式,构成社会风气转型的根本特征。

法治与伦理。法治是弃守求变的重要保障。创新、竞争与开放都有赖于法治的守护与规范,法治是创新赖以产生、竞争得以存在与开放可能持续的前提。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相辅相成,形成相互作用的整体。中国传统宗法社会是伦理本位的,即根源于家庭血缘性的伦理关系,涵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习近平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这揭示出法治在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同时也说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社会风气的任重道远。

(二)御变坚守的主要矛盾

社会风气的变迁是守与变的矛盾统一。诚然,社会风气的变迁首先在于弃守求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难以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但是,简单化的否定传统,数典忘祖,标新立异,绝不可能实现社会风气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138、164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社会风气变迁存在两重性,功利、欺诈、冷漠与放纵的蜕变以及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的失守,产生社会风气的失范。诸如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吸毒门事件、贿选案等的频现,揭示社会功利化、虚无意识和潜规则等的弥漫,风气失范已具有严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呈现出从“破窗效应”向“丛林法则效应”以及“塔西佗陷阱”效应演变的症状。大体说来,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构成社会风气之御变坚守的主要矛盾。

和谐与功利。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与社会关系稳定、持续的内在要求。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生存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传统崇尚和谐。儒家对“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强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习近平强调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320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和谐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从精神本位回归生产力本位,由于转型期的破而未立,往往产生矫枉过正,导致功利至上。现实中功利主义的盛行有目共睹。因此,无论是个人生存还是社会稳定,和谐思想都是值得肯定的。

友善与冷漠。孔子对于“人”的发现,集中地体现在其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上。从这个核心出发,“仁者爱人”,进而“入则孝,出则悌”,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泛爱众”表现了对人的同情、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和爱护。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仁爱思想,去除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糟粕,吸取其人民性与社会性的精华。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效率优先会产生贫富分化,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会使人类万劫不复。因而,扶危济困是人类的至善,是社会风气永恒的传统。我们要继承、发扬与坚守的是“仁”所指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帮助等,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仁”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与关怀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思想精华,必须御变坚守。

自律与放纵。自律与修身可谓源远流长的道德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如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系统化的人生价值观。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学习的宗旨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市场经济转型强调个人权利、自我意识与主体性。但是,个人主义的极端化必然导致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修身养性无疑成为现代社会身心和谐的定己神针。价值的多元化与主观的情感化造成道德价值的虚无性,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导致道德约束的弱化与自律的丧失。炫富门、吸毒门司空见惯,而性放纵与性病、艾滋病的传播,说明社会生活中的失范似乎已经泛社会群体化。这些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突出矛盾。

三、社会风气守与变的有序整合

创新与因循、开放与封闭、竞争与均平、法治与伦理的弃守求变,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的御变坚守,构成当代中国社会风气变迁相辅相成的两条主线。社会群体价值选择的分化,特别是转型期规范真空失范、规范模糊失范、规范失灵失范、规范冲突失范、规范虚置失范,导致个体道德约束的弱化、法律纪检惩戒的失灵以及潜规则的盛行。创新、开放、竞争与法治面临着因循、封闭、均平与伦理的固守拒变,和谐、诚信、友善和自律受困于功利、欺诈、冷漠和放纵的失守蜕变。弃守求变与御变坚守的有效实现必然是复杂而又曲折发展的过程。只有稳中求变,善于坚守,实行风气治理的价值导向、行为示范、道德约束和法纪惩戒的系统工程,有效遏止失范效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化趋势,实现社会风气转型的有序整合,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良善社会风气的历史篇章。

(一)价值导向的认同

价值导向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产生社会群体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导致主体、权利和竞争意识的觉醒与责任、他人和诚信意识匮乏的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无疑是社会风气扶正祛邪的迫切要求,势在必行。

一方面,弃守求变的价值导向,即在创新与因循、竞争与均平、开放与封闭、法治与伦理的重重矛盾中,强调因循、均平、封闭与伦理价值观念的弃守,坚持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价值观念的求变,不断增强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的价值理念在广大社会群体中达成共识与认同。不言而喻,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的价值理念各有特点。创新坚持务实求变,竞争强调主体权利,开放突出互利合作,法治崇尚正义公正。但是,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的价值理念又是相互贯通的。在知识化、市场化、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当代,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诉求。富强、文明离不开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都有赖法治的保障,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必然是民族国家公民的良好素质所需要的。而在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的相互作用中,竞争精神在创新取向、开放心态与法治公正中又具有核心或基础作用。

另一方面,御变坚守的价值导向是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的矛盾统一,即在功利、欺诈、冷漠与放纵中的价值御变,在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方面的价值坚守,由此实现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的价值传承和弘扬。御变坚守的价值导向涵盖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等方面。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的价值理念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价值导向御变坚守的基本环节。因此,我们既要注意和谐的价值导向、诚信的价值导向、友善的价值导向与自律的价值导向各自的特殊性,也应重视它们相互间的联系,既有整体又有重点。相对说来,和谐彰显终极价值,突出公共性。权力与责任的和谐肯定诚信,平等与效率的和谐重视友善,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体现自律。和谐的价值导向更具有主导作用,无疑是御变坚守的着力点。

(二)行为示范的表率

所谓群体行为,并非反映特定群体社会分工与职业特征的具体角色内容或专业技术性行为,而是体现特定群体社会角色之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利益需要与价值诉求的内在行为方式,即实现特定群体社会分工职能的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就此而言,政治经济文化的精英群体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兴群体行为方式的示范表率尤为重要。

一方面,弃守求变的行为示范,坚持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追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正是由于因循、均平、封闭与伦理的平均主义思想,产生因循守旧、自我封闭与伦理至上,最终导致权利与责任的分离、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悖反。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的行为方式各有特点,在强调主体权利的同时,同样肯定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在竞争中提升效率,在创新中增长财富,通过工具理性的杠杆促进价值理性目标的根本选择,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互促进的基本途径。

另一方面,御变坚守的行为示范是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的矛盾统一,即通过功利、欺诈、冷漠与放纵方面的行为御变,追求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方面的行为坚守,实现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的行为传承和弘扬。和谐的行为示范、诚信的行为示范、友善的行为示范与自律的行为示范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御变坚守的行为示范结构。我们既要注意和谐的行为示范、诚信的行为示范、友善的行为示范与自律的行为示范各自的特殊性;也应重视它们相互间的共同性。正如和谐的价值导向在诚信的价值导向、友善的价值导向与自律的价值导向中具有整合作用,和谐的行为示范实际上内在地包括诚信的行为示范、友善的行为示范与自律的行为示范。因此,和谐的行为示范是御变坚守行为示范的重点所在。

(三)道德约束的有效

道德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包括社会公德规范、家庭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等,具有调节、认识、教育、评价与导向等功能,一般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影响群体行为。道德约束是价值规范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所谓弃守求变的道德约束,即坚持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强调因循、均平、封闭与伦理道德的弃守,坚持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的道德的求变,不断增强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道德素质在社会群体中的自觉践行。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的道德诉求各有特点而又相互贯通。主体权利是务实求变、互利合作与和谐公正的根本,务实求变必然要求主体权利、互利合作与和谐公正,互利合作有赖务实求变、主体权利与和谐公正,和谐公正是务实求变、主体权利与互利合作的价值归宿。由此,破除因循的道德约束、均平的道德约束、封闭的道德约束或伦理的道德约束,即鼓励传承创新防止因循守旧、结合效率公平摒弃消极均平、善于借鉴合作避免故步自封、坚持法德并济破除伦理本位。从根本上说,破除因循、均平、封闭与伦理的道德约束,重点还是要求张扬主体权利、突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识局限,实现现代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切实转换。

另一方面,御变坚守的道德约束是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的矛盾统一,即抓好功利、欺诈、冷漠与放纵方面的道德御变,做到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方面的道德坚守,实现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的道德传承和弘扬。功利的道德约束、欺诈的道德约束、冷漠的道德约束、放纵的道德约束的御变与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方面的道德坚守各有侧重同时又共同促进。功利、欺诈、冷漠与放纵是道德蜕变的产物,根源于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的道德失守;唯有实现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的道德坚守,才能防范功利、欺诈、冷漠与放纵的道德蜕变。就道德约束的社会根源而言,只有御变才能坚守,或者说,御变即是坚守。御变与坚守不可偏废。此外,在创新、开放、竞争与法治的道德诉求中,也存在着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的道德坚守。因此,在御变坚守的道德约束中内在地包括弃守求变。

(四)法纪惩戒的到位

法律纪检的惩戒是指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社会风气的失范及其“多米诺骨牌”效应化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是规范真空、规范失灵、规范冲突与规范模糊导致潜规则的盛行,也由于法律纪检的虚置与失灵同样积重难返。法律纪检为有效惩戒提供保障。

一方面,所谓弃守求变法律法规的惩戒,即依法治国,突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创新与因循、竞争与均平、开放与封闭、法治与伦理的矛盾中,强调因循、均平、封闭与伦理法律规范的弃守,坚持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法律规范的求变,不断促进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的法律规范在社会群体中的自觉遵守与践行。创新、竞争、开放与法治法律规范的惩戒各有特点,又相互贯通。法律法规的惩戒是对偏离法律法规的匡正,亦是对法律法规之和谐公正价值诉求的崇尚。换言之,所谓因循法律纪检的惩戒、封闭法律纪检的惩戒、均平法律纪检的惩戒与伦理法律纪检的惩戒,从价值诉求上看,惩戒即是突破因循与封闭,更是扬弃均平亦避免竞争分化,保障和谐公正法治规范的有效实现。

另一方面,御变坚守的法律纪检惩戒是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的矛盾统一,即加强功利、欺诈、冷漠与放纵方面的法律纪检御变,确保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方面的法律纪检坚守,实现和谐、诚信、友善与自律法律纪检的传承和弘扬。功利的法律纪检惩戒、欺诈的法律纪检惩戒、冷漠的法律纪检惩戒与放纵的法律纪检惩戒的御变既有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和谐法律纪检的坚守、诚信法律纪检的坚守、友善法律纪检的坚守与自律法律纪检坚守的相互关系亦然。大体说来,和谐与功利、诚信与欺诈的法律纪检惩戒一般是国家层面的,而友善与冷漠、自律与放纵的法律纪检惩戒多是社会或个体层面的。尽管如此,御变坚守法律纪检的惩戒仍然是多层面、全方位的。推动社会风气治理的变革创新,实现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风气整合,是有效惩戒的重要保证。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形成系统的整合效应,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风气守与变的现实动力。扶持正气,祛除邪气,社会风气革故鼎新,已然开拓良善社会风气新的时代篇章。

猜你喜欢

功利惩戒自律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以他律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