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化娱乐与时代救国动员:抗战期间中国古装电影制作及在南洋的传播
2019-10-11徐文明
徐文明
一、制作接续与文化传承:南洋与抗战时期中国古装电影的制作发展
南洋与中国古装电影发展的渊源,早在20年代中后期即已开始。当时,中国古装电影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天一青年影片公司、大中国影片公司等公司出品了众多古装片。古装神怪、武侠、历史、民间故事片在中国本土和南洋风行一时。在这股古装电影发展热潮中,南洋扮演了重要角色。南洋片商大量订购此类影片,成为早期古装影片发展的重要推手。古装影片因大多取材中国历史、民间故事、小说及传说,具有较强的民间传承基础,特别对那些远离故土、常年在南洋打拼的华侨而言,古装中国历史、传说影片是调动祖国集体历史记忆,满足思乡之情,强化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对那些在南洋出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新一代华侨青年来说,古装历史影片不仅是一种有趣的通俗娱乐方式,亦具有特殊意义:“国产片之销路,以南洋为最,彼处我国华侨较他国之侨民为多,青年之华侨,皆生长于彼邦,只知彼邦之风俗,对祖国之风俗茫然不知者亦伙,于是祖国之历史更为茫然,虽有长者闲时谈及,唯闻古人之名而不知古代服装及其事实也。今既有历史片出映,往观者无怪趋之若鹜”。
进入有声片时代后,从30年代初至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拍摄的国语片虽持续进入南洋市场,但却不复20年代时的一枝独秀。华南、香港等地出品的粤语片成为国语电影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因南洋侨胞中有大量广东移民,使用粤语侨民为数众多,华南地区及香港制作的粤语片对之具有语言接受优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粤语片在南洋市场占据强势地位。“孤岛”时期,在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中,中国古装电影迎来第二次发展高潮,《貂蝉》《木兰从军》《武则天》《尽忠报国》《孔夫子》等一批国语古装佳作接连涌现,为国语电影强势回归南洋市场主体位置提供了新的契机。“孤岛”时期国语古装片的勃兴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当时,中国抗战已经全面爆发,上海除租界外已经沦陷,在这种情况下,“孤岛”的电影创作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粒火种。在“孤岛”的电影工作者借古装电影满足观众的通俗娱乐需求,同时也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志趣理想。柯灵在分析“孤岛”古装电影发展时曾如是指出:“孤岛”时期,上海已经沦陷,电影艺术家的处境极端险恶和艰难。古装片盛行一时,可以说是必然现象。借古喻今,指桑骂槐,皮里阳秋,影射讽刺,从来都是艺术家在强大政治压力下的斗争手段,也是供群众在窒息中聊以开
窍通气的一法。自新华影业公司的《貂蝉》始,古装历史片和民间故事片成为“孤岛”电影创作的主体样式。《貂蝉》《木兰从军》等古装片兼具娱乐性和思想性,在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表述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这些影片在内地创造票房佳绩,在香港地区及南洋也获得商业成功,推动了国语电影在南洋的广泛传播。抗战全面爆发后,南洋侨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国语在南洋地区也获得广泛接受和使用。在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下,国语在南洋不再仅是一种语言,其“中国”的意义更加凸显,蕴含了更鲜明的文化身份,承载了来自官方的文化询唤功能。国语片成为广大华侨投射爱国热情,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孤岛”时期上海出品的国语古装片使用国语,讲述中国历史与传说故事,影片在语言运用、文本叙事、服装造型、文化表达等多重层面上均具有文化的基因,加之古装片表面上与当时政治议题关联较少,“在南洋当地审查机关审查时,也不会发生删减等事”,所以它们在南洋市场中获得普遍重视。继20年代后,古装电影再次成为南洋地区极受观众欢迎的中国电影样式。国语古装片的崛起,一举扭转之前粤语片在南洋市场的强势地位。
市场的热烈反馈,推动了南洋片商购买中国古装电影的热情,国语古装电影销售收入也屡创新高。战前,一部中国影片的拷贝价格通常不过二千五六百元,到1939年时,拷贝价格无形中已高涨至港币三四千元。《武则天》一片的新加坡版权,售价高达港币六千元。片商张伟焘以四万元法币的高价购买《孔夫子》在南洋的版权。南洋片商对古装电影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前来上海订购影片。1939年,美侨史连勃在新加坡组建中美影片公司,他亲往上海购片并与新华影业公司签订南洋代理权。该公司引进的首部影片是陈云裳主演的《木兰从军》。同年,新加坡片商胡秋甫亦来上海参观并购买拷贝。他对各公司正在摄制中的古装片表现出浓厚兴趣,接洽购买其中的佳作,还委托导演吴村代为关照上海影片制作动态,以便购买影片。
“孤岛”时期,来自南洋的热烈反馈推动了当时的中国古装电影创作。吴永刚在论及自己导演影片《尽忠报国》的文章中曾这样表示:“在此时此地,在古装影片狂潮中,多少给爱护国产电影观众们一点崇高的情绪……因为南洋的侨胞喜欢看,片子可以多卖钱,同时在极端苦闷生活中的孤岛观众,多少在古装影片中可以看到点东西,于是他们喜欢看古装片,在这情势之下,所以许多电影事业家都摄制古装影片了。”来自南洋地区的市场反馈也影响了中国古装影片的制作方式和演员阵容选择。“孤岛”时期,周璇、陈云裳、顾兰君、王熙春等明星主演的古装片在南洋红极一时。因周璇主演的古装歌唱片风靡南洋各地,国华影片公司拍摄了《三笑》《孟姜女》《李三娘》《孟丽君》《西厢记》《苏三艳史》等一系列由周璇领衔主演的古装歌唱片,并让她在片中演唱了多首动听的歌曲。除周璇外,陈云裳也是一位在南洋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明星。《木兰从军》在中国本土和南洋获得好评后,新华影业公司也接连推出多部由陈云裳主演的古装片。除周璇和陈云裳外,王熙春也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王熙春本是戏曲演员,投身影坛后拍摄了《文素臣》《香妃》等古装片。论知名度和影响力,王熙春在中国影坛要远逊于周璇和陈云裳,但她在南洋却拥有相当多的拥趸。“她的红却畸形地红在南洋一只角,她主演的影片,竟可和陈云裳一样,在南洋片商手上,获取三万五千元一张‘却克’。”因为王熙春在南洋市场的不俗影响力,张善琨等制片人纷纷邀请她演出影片。
二、市场扩展与文化娱乐:抗战时期中国国语古装电影在南洋的放映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国语古装电影广泛发行到南洋地区。从1938年至1941年,英属马来亚、新加坡、荷属爪哇(今印度尼西亚)、暹罗(今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地,均放映过中国出品的古装影片。
中国古装影片不仅在南洋广泛放映,而且一些佳作还获得当地首轮戏院放映的礼遇。以马来亚为例,马来亚著名的却必丹首轮影院在1939年放映《貂蝉》等名片,“每次卖座之盛,为历来映西片时所少有,而该地人士于一睹国片之真面目后,倍极赞赏不止,且亦因此加强其对国片之信心”,此后该地数家首轮及二轮影院也纷纷效仿放映国片。新加坡是当时中国电影在南洋地区最重要的市场,“孤岛”时期上海出品的大部分古装电影都曾在新加坡放映。陈云裳主演的国语古装片《木兰从军》于1939年7月被引进新加坡,邵氏公司也引进陈云裳主演的粤语片《花木兰》。两片同时公映,一时间,新加坡银幕上出现陈云裳扮演的两个花木兰直接较量的奇观。因邵氏旗下拥有众多影院,《花木兰》被安排在邵氏旗下的6家影院同步首映,以致《木兰从军》最初票房不敌粤语版的《花木兰》,但《木兰从军》出色的质量让其成功实现逆袭,最终获得观众喜爱,并在新加坡的售座与上海不相伯仲,开映不一月已获重利。1940年,新加坡华侨联合影片公司驻暹罗(今泰国)代表陈仪政,将该公司在上海选购的《武则天》《文素臣》《香妃》《貂蝉》《李三娘》《乱世英雄》等古装名片,出售给暹京(曼谷)首轮国语影院“南星”及“西舞台”放映,卖座甚佳。陈仪政有见及此,便租定曼谷芦沟桥戏院旧址,重加休整为“新华戏院”,专映该公司选购的国产影片。在爪哇巴城(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语古装片也广受欢迎,如周璇主演的《孟姜女》一片“在巴城放影,拥挤不堪,闻放影之阿里安戏院,因其他影片演期关系,无法延期,但亦于放影之数天后,在其姊妹院再行公影,其得观众欢迎,可见一斑”。此外,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制作的国语古装片在菲律宾也广泛放映。以1940年为例,该年菲律宾马尼拉的大光明、新国泰、亚洲、洪星等戏院放映了多部中国国语古装影片。下表根据1940年菲律宾出版的《新闽晚报》总结了国语古装片在马尼拉的放映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出品的多部国语古装片已经比较常规化地在菲律宾放映。这种常规化的放映模式,也反映了国语古装片在南洋电影放映市场格局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国语古装影片故事大多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带给华侨审美愉悦和文化认同满足,影片受到南洋华侨的欢迎。抗战全面爆发后,从1939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国语古装片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南洋侨胞的日常文化生活。每逢春节等重大中国传统节日,南洋各地影院纷纷放映国语古装影片。国语古装片由此成为华侨节日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939年春节为例,该年除夕,新加坡光艺戏院放映古装片《貂蝉》贺年;农历正月初一,新加坡首都大戏院及马来亚吉隆坡巴维簾戏院同时献映该片。1941年春节期间,从1月26日(农历除夕)开始,马来亚的影院集中安排放映《梁红玉》《孟丽君》等多部古装片。其中,《孟丽君》一片被放在贺年映片的重要位置,如下表所示,除夕夜,该片在巴生力士影院放映半夜场;春节期间在马来亚的其他影院连续放映。在中国传统新春佳节期间放映古装影片,反映了南洋影院对国语古装片的重视程度。对侨居异国他乡的华侨而言,在农历新春期间观看来自祖国、讲述中国古代故事的国语古装影片,既是一种通俗娱乐方式,也是一种国族文化认同的仪式性表达。
“孤岛”时期中国制作的国语古装片除带来“视”的愉悦,还带来“听”的流行,直接推动了南洋流行文化的发展。周璇主演的一系列古装歌唱片在南洋放映,片中由周璇演唱的多首歌曲在南洋风靡一时,被广为传唱。她在《西厢记》中演唱的歌曲《拷红》在南洋极为流行:“在南洋群岛一带,简直没有一个人不会唱,连五六岁的小孩子,也是把唱《拷红》来作消遣的。”周璇主演的国语古装片和她在片中演唱的歌曲,共同成为南洋华侨的挚爱,引领了南洋的流行风潮。
国语古装片在南洋的流行,让一批中国电影明星在南洋拥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周璇、陈云裳、顾兰君、王熙春、金焰、王元龙、刘琼等主演国语古装片的明星深受南洋观众喜爱,成为南洋观众心目中的偶像。在国语古装影片的放映过程中,电影明星成为着力宣传的对象。如菲律宾大光明戏院放映《苏三艳史》的广告称该片为“金喉歌后周璇领衔主演登峰造极至尊佳构”,新加坡娱乐大戏院放映《孟丽君》的广告称“光芒万丈大红星周璇女扮男装扑朔迷离堪称第一”。在菲律宾,当地影院放映影片时多次赠送观众与中国明星相关的礼物。1939年6月29日,菲律宾大光明戏院放映《木兰从军》时,随票赠送陈云裳精美五彩照片。顾兰君和张翠红等明星古装扮相优美,她们在南洋被冠以“古装美人”的称号,其照片或挂图也成为影院精心赠送观众的礼物。1939年9月14日,菲律宾大光明戏院放映影片《武则天》时,随票赠送顾兰君的照片。1940年4月3日,菲律宾大光明戏院放映影片《王宝钏》时,赠送主演张翠红主演影片《王宝钏》的精美挂图。
三、时代呼声与救国动员:抗战时期中国古装电影在南洋的爱国精神传播
“孤岛”时期的中国古装电影制作,以通俗性、娱乐性取胜,其中也借古喻今,融入比较明显的爱国主义元素。通俗性、娱乐性使影片更易接近普通观众的欣赏趣味,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符合中国抗战救亡的时代需求。在抗战全面爆发的时代语境中,南洋观众关切祖国的抗战进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来自祖国的影片成为南洋华侨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中国国语古装影片在南洋放映时,影片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和现实启示意义被着力凸显,古代故事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抗战的当下时局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动员华侨,宣示侨胞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日军侵华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南洋侨胞虽然远离祖国,但心系祖国灾民和抗战进程,纷纷采用捐助、献金等方式救济灾民、支持祖国抗战。抗战全面爆发后,南洋电影放映机构在放映古装影片时,多次举行捐助祖国难民活动。影片放映者将放映收入的一定比例捐助祖国难民,为祖国难民尽一份绵薄之力。1939年农历新年期间,《貂蝉》在新加坡及吉隆坡放映,拥有该片当地放映权的片主杨吉祥与影院方协商,决定将影片首映日收入的百分之十五捐助救济祖国难民。同年6月,新加坡首都戏院放映古装片《武松与潘金莲》,也将首日收入的百分之十用于助赈中国难民。1939年7月,《木兰从军》在新加坡首都戏院放映,该片首日放映收入的百分之十也被用于助赈中国难民。抗战全面爆发后,为支持祖国抗战,每逢7月7日,南洋侨胞还举行声势浩大的七七献金运动,深受观众欢迎的古装电影成为献金活动的主力军之一。1939年7月及1940年7月,菲律宾大光明戏院分别放映古装片《木兰从军》《楚霸王》作为七七献金的放映影片,将放映影片的收入捐献支持抗战。
国语古装片成为南洋侨胞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动员观众反抗侵略的重要媒介。如柯灵所指出的,“孤岛”时期中国的古装电影制作并未停留在通俗娱乐故事的讲述上,不少影片在讲述古人故事的同时,借古喻今,影射了日寇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借古人在国家危难时期挺身而出抗击侵略、保持气节的故事,呼唤国人保家卫国。在中国国语古装电影南洋放映过程中,片方和影院充分利用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在刊发于报纸上的影片广告文字中,着力提炼强化影片的社会启示意义,凸显古装电影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独立、反对侵略的精神。影片广告多次明确涉及“祖国”“抗战”“民族”“报国”“侵略”等关键词。《楚霸王》一片在新加坡的放映广告称:给侨生海外同胞们认识祖国辉煌史迹,加强我们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念。新加坡华英、曼舞罗戏院放映《荆轲刺秦王》的广告也融入了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广告如是称: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拥护和平正义,保卫祖国河山。大丈夫立志报国这是时候了。荆轲冒险向前是青年朝气的表现。田光淬厉奋发是老者爱国的良模。爪哇(今印度尼西亚)泗水新华戏院放映《荆轲刺秦王》的广告也突出国家民族的元素,其广告称:荆轲刺秦王,是争取国家生存民族独立。荆轲刺秦王,是维护人类正义世界和平,尽情暴露侵略国家的残酷,大胆写出英雄烈士的悲壮。该院为《香妃》所做的广告称:我们爱护和平,但绝对不接受屈辱的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绝不怕为正义而战争。借助香妃的口吻表达了和平正义不屈的呼声。该片广告还明确将奉行投降主义的“汪派”排除在观众群之外,明确声称:不欢迎“汪派”人物来看。菲律宾大光明戏院放映影片《王宝钏》的广告称:宣扬中国固有美德,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策动为正义反抗侵略巨片。
全民族抗战,男女老幼皆是抗战的一分子。“孤岛”时期,中国拍摄了一批以古代巾帼女性为主人公的优秀影片,如讲述木兰替父从军、反抗侵略的《木兰从军》,讲述女性反抗强权的《貂蝉》《孟姜女》《费贞娥刺虎》,上述影片的南洋广告宣传着力凸显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力量,强调女性反抗精神,将女性的爱国精神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凸显其对全民族抗战的启示意义。新加坡首都大戏院、吉隆坡巴维簾戏院放映《貂蝉》的广告称:千古流传爱国史实,绝代美人护国功勋。新加坡首都大戏院放映《木兰从军》的广告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妇奚无,中国历史上典型女性。该片广告还如是称:“一幕历史上的光荣事迹,一页女英雄的抗战日记。我们三万万女同胞吐一口气。”一些影片广告在肯定女性反侵略精神的同时,还热烈呼吁广大女性观众观看影片。新加坡光荣戏院放映《孟姜女》的广告称:妇女界非看不可,孟姜女是万世流芳的烈女子,二万三千万女同胞都要一看。孟姜女是为国锄奸的英雄汉,二万三千万男同胞更要一看。新加坡光华戏院放映《李香君》的广告凸显女性的伟大精神,如是称:最要紧,把你的太太或爱人,或女朋友全都带来,使她们知道女性的伟大。
一些古装影片的广告着力凸显影片的现实启示意义,召唤观众学习片中人物的精神与情怀。新加坡光华戏院、光荣戏院放映《孔夫子》的广告称:只有表扬真正孔子精神,才能救中国。他教你怎样做人,他教你怎样做事,他教你怎样挽救国家。多一个人看《孔夫子》,多一个人得救。新加坡光华戏院、东方戏院放映葛嫩娘殉国故事的《明末遗恨》,影片广告称:血泪交流的民族痛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丹心照汗青。新加坡光华、东方戏院放映影片《岳飞》的广告称:凡我国人,不可不看。一代英雄,万世崇仰。光华、光荣戏院放映讲述李师师帮助宋军抗金故事的古装片《乱世佳人》时,其广告称:侨胞热心爱国,当然要看爱国影片。马来亚国泰大戏院放映《明末遗恨》的广告称:郑重推荐给全马来亚的热血侨胞们。
“孤岛”时期,中国国语古装影片在南洋放映后,获得观众和评论好评。南洋报纸上发表了大量影评和报道。在这些影评和报道中,古装影片的爱国主义精神被着力强调。评论者在分析岳飞题材影片创作意义时明确指出:全国抗战情绪汹涌澎湃的时代,电影取材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像岳飞精忠伟大的史迹,以为激励敌忾同仇,坚定民族抗战的信心,及予一代兴亡的借鉴,这在电影的岗位而言,诚有一尽其抗战教育的任务。评论界肯定《尽忠报国》一片的意义和价值,认定该片为当今时期最能激励国民奋发爱国心,可为青年楷范,是一部意识严谨之正气影片也。《南洋商报》发表《关云长忠义千秋》的评论称:《尽忠报国》之后,又看到了这部《关云长忠义千秋》,在古装片盛行之际,这是比较具有时代意义的两部。评论充分肯定了影片的现实启示意义。通过上述评论和报道,抗战时期中国古装电影的启示意义被进一步凸显。通过影片放映和公共媒体宣传,中国古装电影在视听和印刷媒介上共同传播了抗战文化,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了抗战宣传,动员广大南洋华侨的抗战热情。
结语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中国古装影片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样式,它传承了20年代中国古装电影制作并做了新的探索。此时,中国古装电影创作和海外市场开拓深受南洋影响,古装影片公映后在南洋产生了重要影响。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制作的国语古装电影在南洋成为通俗娱乐手段,也成为彰显故土文化,动员抗战救国的重要手段。中国古装电影在推进中国电影南洋传播,推动南洋文化娱乐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积极的历史作用,成为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