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晶的学术思想

2019-10-11北京黄震云

名作欣赏 2019年25期
关键词:美学研究

北京 黄震云

我国自1977 年开始恢复高考,前两届主要是十几年的往届生在考。第一年部分政审不合格的“地富反坏右”子女,第二年也能够根据分数录取,所以1977 级、1978 级连称,难分伯仲。后来又和1979 级合称为“新三级”。“新三级”是精英中的精英,在各行各业起到顶梁柱的作用。这一部分人年龄相差很大,多数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一部分人中,有极少一部分人专注于学术研究,以学者身份出现。张晶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他1977 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学习,读完了硕士担任大学老师,后又攻读博士。几十年来教书育人,致力于文艺理论和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现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出版,三百五十九万字的六卷本《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为例,向朋友们介绍一下张晶的学术思想,相信朋友们会感兴趣。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略做介绍。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学术理念,指引观赏文明

张晶这一代人,总是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自己作为历史的主人,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联系在一起,一切从人民出发。他认为,文艺事业,人民的主体,可以分为人民是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主体和人民是文艺审美的批判主体这三个主要的维度。美是生活,美作为对象是在人民的生活之中,在人民的实践之中,因此美是整体性的、活生生的。作者认为,鉴赏应该是个体行为,真正的审美感受是在个体的鉴赏中产生的。而把人民作为艺术鉴赏家、审美鉴赏家,那么对人民的鉴赏水平不是靠猜。我们把人民作为审美的鉴赏家,是将那些低俗的东西排除在外的,也是把那些一哄而上、抄袭模仿的东西排除在外的,将人民定位为审美主体,就要努力地提高人民的鉴赏水平。提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张晶努力探索的一条新路。他提出在中国讲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由于地域不同,带有经济的和其他种种的不同,但是承担着我思精神性的存在,精神和身体的统一的愉悦则是一致的,并且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真实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如何对待日常生活审美化,张晶指出,应该以价值论的角度思考,指出其中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指出其中具有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等,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说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理念,张晶主要从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努力研究作为审美的元素和原则,如《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认为,图像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已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且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很多就是图像化,图像本身蕴含着审美价值。图像审美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有了时代性的变化与提高,通过大量的图像化的审美活动,完成人的享受,形成本质力量。

不断提高的数字技术给我们构造出新的图像,将传统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而视觉的突破,又必然带来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张晶又从事另外一方面的工作,即美育的工作。

2012 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在北京高校中成立了五个研究基地,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咨询服务。张晶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美育与文明基地的主任兼首席专家,带领大家完成了美育、艺术教育、市民文明修养等有关课题。《观赏文明研究》这一成果是其代表作,提出社会美育的理论命题,将审美艺术理论转化为审美鉴赏的能力。这就是观赏文明的本质。这一努力,成为学术直接服务于社会创造的示范。

北方民族诗学的全面开拓

张晶研究生时学的是古代文学,最早一篇文章《苏舜钦诗的风格特征》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4 年3 月1 号,第二年又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了《豪犷哀顿与冷峻沉着——试论苏舜钦诗的艺术风格》,标志着张晶正式步入学界。接着又以《杜甫题画诗的审美标准》《温庭筠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绮而有质、艳而有骨——初唐歌行略论》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知识面,全面开展古代文学研究。随即《金代诗人赵秉文诗论刍议》《金代诗歌发展的独特轨迹》发表,标志着其进入北方民族诗学研究。作为过来人都知道,当时大部分的文章还局限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二元论传统中,而张晶关于杜甫和温庭筠的两篇文章已经涉及交叉学科音乐和绘画,成为后来从事美学和文学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开端。换言之,张晶的研究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两个学科同时研究。文学和美学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甲离不开乙,只有两个一起研究才能够相得益彰,这也是张晶能够成为大家的必然原因。当然,一不小心就会两样都不像,两样都没有建树。而两样都研究,必然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张晶老师的成就,还要感受到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这才是研究的本质。

辽金元文学历来不受待见,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界给予其很低的评价,这还算是好的,有的干脆就是侮辱性的。实际上,元好问的出现,乃是当时文坛的高峰,在当时,元好问文学成就无与伦比。因此,重新给辽金元文学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历史的期待。张晶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完成了辽金元文学史的写作,第一次显示了中国文学史的客观存在和辽金元的不可或缺。这不仅是创新或者填补空白,也是学术的正义。

张晶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辽金元文学。他的著作《辽金诗史》和有关元代的系列论文详细地论述了辽金元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过程。之前,苏雪林女士虽然写了《辽金元文学》,但只是几页的资料。因此,严格意义地说,张晶的研究是开创性的。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赴罗马的路上,而有的人一生下来就住在罗马,张晶就是生在罗马的人。他始终站在潮头做一名弄潮儿,这与他的学术眼光分不开。我们研究张晶,先要看他的学术选题,他对辽金元的选题恰逢其时,正逢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时代,因此他不仅是研究者,更是一名思想家。

辽金元文学研究最突出的是元好问研究。他不仅详细地讨论了元好问的生平事迹,还在国朝文派的崛起和南渡诗人的命运背景中论述元好问的诗学成就,并且详细地分析了元好问的文化基质,探索其辩证精神、历史意识和北方文化基因,可以说前无古人,对于辽金元文学思想的理解与认识,至今也无人能出其右。

说禅论诗:在似与不似之间求得学问

中国古代的佛教徒来源很复杂,也正因为如此,佛教特别是禅宗,成为一种时尚,而不是信仰。这就和文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宋人严羽则首开“以禅论诗”的先河。严羽认为,诗心好比禅意,由此观察,论诗如论禅,魏晋到隋唐,那是最上乘,第一义,大历以后就成了小乘禅,晚唐时是辟支果,不足为范。后来的人或赞成,或反对。

张晶在其《文选》的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中都讲到这个问题,说明这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确实,诗与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禅的顿悟和诗歌的灵感,都是主观的产物,但在审美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严羽一方面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另一方面又分出诗的一二三,好多人都被弄得稀里糊涂的。当时受制于宗教政策,又受制于文献,虽然有一部分人也对这个选题感兴趣,但是能够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张晶首先分析了禅宗的渊源及其理论,找出禅宗属于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直指人心,因此得到中国士大夫的青睐;而随缘自适、任运自在是文人士大夫度过人生困厄、消解心理焦虑的良方。由此,从哲学上解读了禅学对于诗歌,特别是传统诗歌的影响。

张晶从禅学背景下唐宋诗人心态探讨其审美创作心理,然后根据禅与诗的感兴入手,不仅论述了唐宋诗人在禅的影响下的创作,还发现了诗人追求的禅意,导致了新意境的产生,以及和古典的神思、虚静融为一体的艺术模式,从而划定了外来文明中国化的路径。事实上,这种路径已经被反复证明。王国维晚年删去“赤子之心”“主观诗人”及“以血书者”等极富西学色彩的术语,将通行本的“眼界”修改为“境界”,加强了其与“神秀”的联系,实现了向传统境界论的回归。外来文化中国化的路径分析,使张晶的禅宗诗论有了理论的提升。嗣后,《现量说:从佛学到美学》《佛性论之于南北朝的美学观念》指出佛性要从当时的思想思潮来分析,佛性虽然是外来文化,但其介入中国文化很深,与玄学、儒学皆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学、美学都是人学,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诗与禅中,作者对中国的艺术、风格、流派和禅的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张晶指出,诗和禅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交融互渗,结出了奇特之花。诗与禅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诗的禅化与禅的诗化是并存的。而禅对于诗的渗透,除了那种渊静空寂的禅味、禅境外,更多的是禅的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以及诗歌理论的浸渗。当然,因人而异,有些浸淫太深,在价值观、人生态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特定的不化现象。《禅与诗》《禅与唐宋诗人心态》《禅诗异同论》《宋诗的“活法”与禅宗的思想方式》《“妙悟”新识》诸篇是张晶的代表作,代表了当代禅与诗研究的最高水平。

中西融合及其理论发现

张晶对于美学与诗学的研究,能够从开始的观察学习深入到理论研究,又能够通过实践来检验研究成果,在后来,中西美学能够融合,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范畴或命题,这种从大量的审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独特的审美景观。这些方面,比较分散,难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但主体差不多都围绕着美学与诗学进行。譬如说《审美惊奇论》《审美回忆论》《审美静观论》《审美化境论》《审美观照论》以及审美构型、道德、抽象、语言、媒介、情感等,以中国古代以来各种文化现象或者发现的文化现象在审美的语境中进行分析,对于学术研究和大众审美都有着积极意义,在中西阐释学之间走出一条新路:思考当下的美学问题。这种思考是怀着赤子之心对中国美学寻找出路,不仅需要学术勇气,而且需要学术功力,只有学问做到自在处才可动手。

譬如我们说回忆是痛苦的,而有的人说回忆是愉悦的,那么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什么人回忆痛苦什么人回忆快乐呢?柏拉图认为,一切研究,一切学习,都不过是回忆罢了。西方一些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马尔库塞等都非常重视回忆在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这样的问题,张晶解释说,回忆痛苦的往事,只有当回忆富有情味等价值的时候才会发生。譬如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精神上非常压抑和茫然。然而过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痛苦已经不存在,或者成为财富。或者,有些人觉得这段痛苦值得反思,还有老百姓比知青还痛苦的,肩负着一种道义的责任。总之,反差造成了记忆的审美,而审美主体可以超越时空和他人进行交流,表达当下的愉悦。

有些审美范畴,西方哲学家讨论过,我国的文学家也讨论过,譬如说惊奇。司马迁讲究好奇而成为史学家,杜甫、岑参因为好奇而成为诗人,黑格尔讲过人如果没有惊奇感,那他就处在蒙昧状态,因为一个人没有兴趣,那么周围的一切事情将与他无关,除非他把世界看得一目了然。张晶将惊奇作为审美范畴来进行整合与熔炼,并通过范畴与命题的整合、熔炼,使得美学理论有了一个切实的发展。

在中西美学的阐释之间,拨乱反正以后,张晶提出了将中西美学互相阐释而进行创化的道路。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资源和思想方法具有非常多的活跃因子,我们需要通过研究,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美学理论来。中国美学理论的资源,其实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一个开放的时空里存在。但是,要充分展示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就必须将中西文化一起观照,亦即相互阐释,而在相互阐释中必然会有所发现,虽然不是为发现而发现。契机则无处不在,大家需要共同努力。

如同强调文艺理论应该指引观赏文明的道理一样,张晶在学院派美学研究中是为数不多的关注世俗审美的学者。这不仅出于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理念,同时也与他的学术态度有关,他认为,娱乐在本质上是属于审美的游戏。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娱乐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比康德的审美鉴赏就是快感的获得更为现实。他指出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它满足的是人的内在需要,是身心放松的需要。正是这一点,使之成为审美不可或缺的成分。从文学艺术的创作来看,包含有娱乐性因素的作品是大多数,为受众提供娱乐性体验的欣赏过程也是大多数。娱乐并非仅属于通俗文艺,现在被视为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许多娱乐内容,如元曲、杂剧中,古典小说名著里,都有大量娱乐性要素。但是,娱乐不等于庸俗,这是很明显的道理,指出娱乐在审美文化中是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张晶的这一论述,虽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但是,能够从大众审美中思考出审美文化的存在,审美就是审美,没有高雅和通俗之分,只要我们从中能够获得美感,那么作品就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

总之,张晶从中外、古今的诗与美学中通盘思考,有系列的发现,这些发现为我们今后的审美研究和引导审美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猜你喜欢

美学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盘中的意式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公司研究
纯白美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