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
2019-10-10郑顺女
郑顺女
一、全人教育时代的开启
教育固然有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社会服务和培养人三方面功能,其中培养人却是本体功能。所以关注个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即使不合时宜,也自有其参考价值。由于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异化的现实,又具有机器大生产、文明社会、科技发达、高等教育普及等物质与文明的基础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消除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相伴随的观点,应该说,人本主义、全人教育理念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提出,是合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时宜的良好教育理念,也是我国将来可以考虑采用的理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就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超过50%便进入普及教育。北美1992年已达到82%。而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教育扩张带来的问题尚未消化。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现代化中途,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建设正在进行。在并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教育能力条件下,笔者认为,当前推行的教育,才是我国当前良好合适的教育理念。而且素质乃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当前的素质教育正好可以参考借鉴全人教育思想,作出必要改进,为下一时期推行全人教育提供教育思想能力体制基础。
二、多元音乐文化共存含意
我们看到,一些大趋势正在影响与勾划未来的时代面貌。信息技术、快速交通、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联盟,促进着全球一体化;冷战结束、移民浪潮与民族主义运动,迎来了多元音乐文化并处共存的时代:高科技与大生产大流通的结合,区域组织的兴起,资本与商业的全球流动,消解着国家、地区、产业之间和产学研、农工商之间的壁垒:知识老化加快,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填补了不同文化部门、专业领域的鸿沟:经济社会的迅速转型使由原来的专业教育、功能教育所针对的工作、职业和技能很快过时,各种新生职业大多需要跨专业复合知识。
所以,今天的学生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已经变得复杂,需要具备多方面素质,才能自如应对。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这种未来时代与环境中,顺利生存、自由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素质教育,应当是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的音乐文化原来是美国为改变音乐教育中单一欧洲音乐教育模式而提出的。因为欧洲崛起后200多年中,在世界范围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主义的思潮,直至20世纪前,以科技创新的崛起美国,打破了这个格局。使地区、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美国是一个有270多个种族的移民大国,民族问差异巨大。要将不同文化的民族凝聚起来,困难很大。这种同化总是以被同化一方的文化消亡为代价,其结果不免是少数民族被边缘化,成为民族团结的隐患。后来改为让学生同时平等地学习几种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终于促进了跨文化理解、文化融合和民族团结,又使美国文化特别是它的音乐文化,发展成为包含多种族文化的多元文化。
美国的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在1993年9月的《音乐教育者》月刊上,以首篇位置,刊登了艾奥瓦大学肯尼斯·菲利普斯的一篇题为《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的文章,总结了这一成功经验。指出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使学习音乐成为:人生学习的基础、人生学习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等等。由此可见,90年代美国已超越学科本位,将音乐教育视为多种文化的结合体,把音乐的价值上升为人类交流、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有力形式,并且把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方针。国际音乐教育学会(1SME)又以信仰宣言对此加以肯定:“全世界音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各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是值得赞颂的事业。”显然,多元文化教育并不必然限于音乐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指出:“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对话场所,并将其视野扩大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不论是区域性文化、国家文化或地方文化。”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培养国际型人才,实现大学的国际化;就是培养促进区域、地区、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人才:对于我国扩大国际活动能力与影响,对于消除地区差距与壁垒,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意义重大、作用深远。
所谓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视野,把同一社会中不同的亚文化,不同的文化形式与领域,作为元素,通过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培养能够自如地游走栖息于多元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形式、领域、亚文化群体)人才,来促进这些元素间的沟通融合。如同在同一文化部门内培养机电一体化、影视歌舞多栖化等跨专业人才,曾经促进了复合专业与综合艺术发展一样,这类多元文化教育也会促进文化形式、领域与群体的相互作用,形成文化创造、创新成果,和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融合。
三、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
特别是,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与社会转型正向纵深发展,城乡、干群、贫富、地区和职业、阶层、性别、年龄、宗教等社会群体间的差别,有扩大的趋向,会使社会人际环境复杂化。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适应与改变不利的社会人际环境和消除这些亚文化群体间的偏见、隔阂与误解,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同样意义重大。
此外,在大学中推进文理结合,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多种不同文化形式的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因为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钱学森才认为这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
当然,多元文化教育所赋予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将作为全球化时代宝贵的文化资本,充实他的人力资本,使他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就业,职业生涯,业绩、成功和晋升方面获得更多机会,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之初,学校教师却是应试教育下未经素质教育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困难可想而见。经过十几年努力,局面终于改观,中小学方面的素质教育进展较大,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新基础教育、合作教育、情感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等等都进行着探索,有了成功典型。这些名目不一的教育,往往以某种单一素质为目标,它们虽然确实属于素质教育范围,由于缺乏某种核心素质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纲领,来统辖各单一素质教育的力度和配伍,自然各自为政,偏执一端,不免顾此失彼,使全面素质教育沦为片面素质教育。
大学由于受专业教育影响过深,素质教育教材内容大多是外专业教材的翻版,而不是其他文化门类的文化要素与认知体系:又跳不出智力开发窝臼,仍以灌输具体专业知识技能为依归:加以受到就业的市场压力,学校与学生选课目光集中于职业素质与资格。同样不成其为全面素质教育。
以上现象表明,我们的素质教育仍然处于探索时期,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教育理念演变的规律性认识告诉我们,任何良好的教育理念,都是注目于解决民族、社会、个人日后必然面临的根本性教育问题,并且要与时俱进。既然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限制”,人的素质也必然受现实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是历史的产物,并且也要与时俱进地变化其构成与程度。换句话说,过于超越时代、现实的素质教育,就像“屠龙术”、“豢龙术”那样,不但实现不了,而且没有必要。所以应该将教育资源用于提高学生在未来时代、环境中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素质能力养成上。笔者认为,如果以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为核心与纲领,则可以将现有的诸多零敲碎打的单一素质(如情感、通识、审美、合作性等)教育有机配合起来,有可能形成合乎我国时宜的良好的可与时俱进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