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增质”是繁荣基石
2019-10-10程实
程实
“玉经琢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资本市场何以实现长期繁荣?走过跌宕起伏的2018年,此题愈加拷问市场理性;面向迷茫叵测的2019年,思谋亟待跳出促狭格局。着眼于“全球-历史”宏观坐标系,我们发现,经济“增质”而非经济“增速”,才是资本市场长期繁荣的根本基石。
“减速增质”是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减速增质”表面上是增速与增质的外部选择,本质上则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生演进。在“全球-历史”宏观坐标系中,“减速增质”的必然性能够在多个角度得到验证。
从时序来看,在告别二战后的修复性增长后,各主要经济强国相继转换发展阶段,形成“减速增质”的接力赛,“高速低质”的经济强国并不长期存在。其中,日本的“减速增质”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國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韩国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分2步完成。
从结果来看,上述世界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国家在“减速”之前,大多处于“高通胀、高债务、弱稳定、弱民生”的危险状态,并部分伴生政策失灵、经济危机、长期滞胀等病症。而在“增质”之后,虽然增速中枢下移,但上述各国普遍步入“低通胀、稳债务、强稳定、强民生”的经济繁荣期。
“减速增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体两面。在经济强国的“减速增质”期,产业升级主要由两轮驱动。第一是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第二是服务业的高质量优化。
未来十年,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为主轴,以新经济为表现,中国产业结构正在迎来新一代“两轮联动”的升级机遇,将是为经济“增质”奠定微观基础的关键。
第一,“中国智造”提速。如果能够在算法、芯片、传感器、智能软硬件等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取得突破,则有望拉动生产自动化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创造条件。如果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迅速普及,则能够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催化剂,推动制造业整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由此,中国制造有望率先突破人的成本约束和能力短板,为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终端产品注入科技创新的高附加值,从而跻身“智造大国”。
第二,“智能服务”崛起。基于“中国智造”的基础,以信息技术“重构市场”,将中国庞大消费人群和完整产业链条的多样化、分散化服务需求和应用场景,凝聚成一个个细分但是体量领先全球的服务业市场,产生规模效应。立足于此,以人工智能“重构服务”,推动服务业在集约化条件下的运营优化和个性化场景下的业务创新,产生效率优势。这将推动服务业告别低效率时代,成为解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新蓝海,并助力中国成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强国。
“减速增质”是资本市场繁荣的根本基石。回顾美国股市历史,1982-2002年,长周期的市场繁荣与经济的“减速增质”同步进行。相较于1962-1982年,1982-2002年美国经济增速中枢下滑,且跌破1930年至今的历史均值,但增长质量在两个方面显著上升。
第一,内生增长动力提升。1982-2002年,美国个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季均贡献率为2.38个百分点,高于此前1962-1982年的1.89个百分点。并且,知识产权投资的年均同比增速升至7.63%,高于1962-1982年的6.67%。
第二,民生水平提升。1982-2002 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月均增长 0.895%,高于此前1962-1982年的0.765%,并伴随着通胀水平的显著下降。得益于以上增质红利,1982-2002年标普500指数的累计收益高达618%,遥遥领先于1962-1982年的97%。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在1980-1990年的“减速增质”期,德国DAX指数的累计收益高达约280%,在2000-2010年的“减速增质”期,韩国KOSPI股指累计收益逾100%。这一相似性表明,股市并不是经济“增速”的晴雨表,而是经济“增质”的晴雨表,经济“增质”的稳步提升才是资本市场的繁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