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时代,数据变现何解

2019-10-10梅林

商界评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业态线下消费

梅林

纵观历史,人类从农耕时代的土地驱动、手工业时代的劳动力驱动、蒸汽时代的机械驱动,逐渐到现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驱动,可以预见,数据有可能作为基础设施,成为未来的第5生产要素。

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线下大数据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线下大数据空间巨大

为什么我们关注线下场景的大数据?

从用户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用户的两大稀缺资源—时间和金钱依然集中在线下。

线上互联网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电商、社交、内容等。根据QuestMobile《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报告》,用户平均每天在线上的时间投入为5小时。相比而言,除去睡眠时间,用户投入在线下的时间仍是线上时间的2倍。

虽然许多非餐饮的食品、烟酒以及日常家用品的线上渗透率非常高,但很多场景下人们还是会去线下消费,比如吃饭、买车、看病、教育等。2017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 000元,线上消费占比1/3,线下消费投入仍是线上消费投入的2倍。

毫无疑问,用户时间、金钱投入的大部分仍在线下。

回到产业端,数据服务的逻辑是为企业赋能。目前,线上场景集中度比较高,已经形成“巨头吃肉,余下喝汤”的局面。而线下的竞争,其天然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属性决定了行业集中度低,业态分散。这里不仅面临线上巨头的竞争,还面临与线下同地区业态的竞争。线下商业竞争激烈,于是为企业赋能的第三方数据服务有很大的空间。

对比线上的数据结构,我们会发现一个典型的TMT公司往往已经形成数据闭环。从流量开始,到打通的账号体系,公司可以清楚地知道用户是谁、用户做了什么、有多少的用户埋单。这些数据都可以被采集和记录,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用户价值,形成运营体系。

反观线下数据,线下很多业态无法对其客流进行把握和分析。比如,一家传统的百货公司不了解今天来了多少人,他们的消费需求是什么,更别提感知营销活动、天气等对客流的影响,他们多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

虽然部分线下大数据公司已实现了通过Wi-Fi传感器、摄像头和Beacon去捕捉和分析客流,但这仍处于最基本的流量环节,对于用户的识别、用户交互还非常欠缺。线下场景相对封闭,客流、识别、动线/交互、交易支付、用户运营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单独的供应商,所以需要从零部署,实现数据互通。

线下竞争激烈、业态分散,这是第三方数据服务存在的空间。最终,线下业态会逐步跟随线上业态完成数据闭环。

相比于线上大数据,线下大数据生产门槛更高,具有精准性和广泛性两大特点。

一是精准性,相比于可复制的线上数据,线下数据通常代表着用户的真实消费意愿。人们每一次出现在餐厅、零售店、4S店都真实表现了他的时间花费,并且他可能是打车或坐地铁特地跑去线下店的。

二是广泛性,线下数据覆盖了全量人群,互联网覆盖较少的银发人群以及小于10岁的小孩,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意愿可以在线下被捕捉到。

基于这2点,我们很看好线下数据的数据价值。

线下大数据如何变现

目前市面上的数据服务主要有以下4种变现模式:数据交易、数据呈现、营销服务、运营服务。

数据交易的变现形式比较简单,即直接售卖采集到的数据源。但这种模式存在变现可持续性不足,以及规模天花板的问题。

数据呈现是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浅加工,变成一个商业化的产品卖给用户。这種产品的输出形态是,基于多方数据源进行数据挖掘后形成的BI报表。比如,把硬件布在零售超市的数据公司,会呈现货架上面的品类,然后告诉超市哪个SKU现在需要补货。它变现的方式比较直接,卖产品然后收取服务费。数据呈现类产品变现的优势在于,它能落地成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产品,但它的问题在于工具属性比较重。因为它只做呈现,至于客户怎么去使用这个数据,怎么去决定商业发展的问题,都无法涉足,所以客单价会相对受限。

营销服务,简单理解就是一种更加精准的线下广告。它的输出形态是基于线下采集的数据,加上数据分析能力和媒体曝光的能力,使其最终在场景里能比较精准地触达目标人群,比如白领人群、家长人群等,对该类人群形成各种各样的标签。它的收费模式类似传统广告,按照曝光量收取。这种模式,优势在于营销是刚需,每个企业都有营销预算;挑战在于如果没有媒体资源,它的分润比例就不会太高。

最后一个维度就是运营服务,即通过营销拉新用户后,还指导企业运营决策。比如,如何运营这些用户、应该在哪里选址、应该引入或淘汰什么样的品牌、产品摆放的区位如何安排等。这种模式算是相对较新的领域,但已经有企业开始逐步在做,比较典型的收费模式就是按照项目合同制的方式去收。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技术壁垒比较高,因为背后需要用到的工具很多,客单价也会比较高;挑战在于模式的可复制性,包括产品化的程度还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

数据交易不是线下数据变现的最优解。首先,数据跟普通的商品不一样,它没有使用异步性的问题。一旦复制和规模化扩张之后,数据的价值就会降低。其次,数据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一旦布下一个传感器,它就持续不断地贡献数据,额外增加这个数据的获取成本基本上可以趋近于零。同时,如果数据源不去与应用深度地结合,单纯依靠卖数据源,无法掌握数据的定价权。最后,数据交易会遇到涉及用户隐私的问题。

所以,数据规模和单位价格之间会相互制约,并且可能会带来隐私风险。理想的线下大数据商业形态应该是,与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深度结合的营销服务和运营服务。

线下“头条”与“麦肯锡”

从营销和运营角度出发,线下大数据的想象空间在哪里?通过决策周期和消费频次2个维度可以将行业进行分类,有的行业需要营销,有的需要运营。

决策周期长、消费频次低的商品种类,类似于汽车、房产等,营销需求强。一个原因是,消费频次低,用户购买新车后,需要等5~10年才会考虑换新,这是天然的长周期生意,拉新是贡献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消费频次越低,营销需求越强。另一个原因是,购买决策流程极其复杂,营销就有比较多的窗口机会。一种场景是,通过设备探测到消费者去了4S店,大概率他就是需要买车的人,但不可能他第一次去就当场买车。所以,在3~6个月的时间窗口期,企业可以向其推送广告或其他服务刺激消费,这时的营销效率非常高。

以线下大数据为核心的营销业态是什么樣的?线上巨头如百度和头条,根据用户行为数据做精准营销,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模式,但线下营销还停留在资源驱动为主的阶段,比如像分众传媒这类公司,通过将屏幕铺设在电梯、机场等占据各个线下场景。

由此看来,通过线下大数据帮助线下传媒做精准信息分发是有可能的。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几位男性在等电梯,而电梯旁的显示屏展示的却是卫生巾广告,这样的广告显然是低效的。所以,未来的变化可能会通过屏幕上面的传感器,便知面前站着的是一帮男性,而且是相对中青年的男性,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不会去推这个广告。这时广告就可以做到分散化,做到颗粒度更细。基于屏幕旁边的群体属性而去决定要推送的内容,这就是线上数据驱动的业态,即千人千面。

未来,有可能通过线下数据和场景资源结合的业态出现一家新型媒体集团。

决策周期短、消费频次高的行业例如餐饮、零售、购物中心等,这是所见即所得的服务,运营需求强。这些业态已经有相应的流量,但我们需要知道流量是谁,需要去更好地了解用户从而指导运营。

市面上有两类咨询在帮助企业做运营。一类如典型咨询公司麦肯锡、贝恩等,他们在行业里有丰富的经验,利用经验驱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另一类如Nielsen等数据驱动的企业服务公司,根据企业已有的交易数据、用户数据以及市场情况,提供数据监测管理服务。

在此基础上,未来可能存在将两者结合,出现以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咨询业态。已经出现的玩家如Aibee,它将各地的数据汇总到一起,通过AI及其他工具,基于用户需求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虽然线下大数据市场、价值以及空间很大,但不同于2C这个业态,一上线就能爆发式地增长,线下大数据增速缓慢,主要难点就在于分散。

一是不同的场景极度分散。百货中心是独立业态、餐饮连锁是独立业态,两者相互之间并无关联,而一个用户有可能到其中任何一个场景里去游逛。如果不打通极度分散的场景,对用户的认知就会变得比较浅层和片面。

二是数据采集位置分散。线下场景有物理区隔,它分散在不同的省份、城市、位置,为线下的数据采集加大了难度。

三是数据采集形式分散。线下数据采集形式包括Wi-Fi探针、摄像头集群、POS收银系统等。不同的采集形式带来的是不同的账号体系,而用户ID Mapping尚未打通。

未来,线下数据服务商应多元融合,建立数据联盟和场景联盟,通过数据互通、场景互联,让数据维度更加丰富,促进线下商业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转向UBS(User Based Service,基于用户的服务),从而将用户价值最大化。

猜你喜欢

业态线下消费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国内消费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新消费ABC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