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初探
——以浦西城堡为例
2019-10-10王鑫刚王梓晨李鎨翰
王鑫刚 王梓晨 李鎨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0 引言
闽南地处福建之南,通常指厦、漳、泉三地。位于台湾海峡以西,紧邻广东潮汕地区。古时的闽南地区,陆路交通不便,所以有“东南山国”之称。这种背山面海,多山阻隔的地理环境反而促进了其海洋文化的发展[1],并逐步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文化,其传统村落也因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群落风貌。
目前,闽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周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随之凸现矛盾。城市周边及较偏远地区的传统村落出现了3种情况。第一,人们陆续从古村落中搬迁出来,在古村附近营建新的聚居地;第二,在传统村落的原址破旧立新,形成新旧混杂的建筑形态;第三,比较落后的地区或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区,人们将传统建筑修修补补,或是精心修旧如旧,继续生活在其中。
浦西城堡是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坐落于龙海市港尾镇城外村城内社,居于南太武山以西。浦西城堡目前处于上述3种情况混杂的状态,由于最初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致使城堡内部及周边满是新建住宅,并且形象杂乱。因此,针对浦西城堡,需要提出可行的保护策略,从整体环境出发,统一规划与保护,以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1 浦西城堡村落风貌的特色
1.1 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浦西城堡选址,基本符合中国古代聚落择址的风水学理论(图1)。城堡被山体密集环绕,北有“坐山”略呈龙脉之势;东西不远处皆有青龙白虎“护卫”;南部则形成平原区,再往南则为“案山”“朝山”。只是水体并不发达,仅有一条径流量很小的河流。城堡依山势而建于坡地之上,整座古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具有较强的防御作用。
图1 浦西城堡现状平面及鸟瞰图
另外,城堡北高南低的街巷布局,很好地发挥了地理条件优势,棋盘式布局除了在外敌入侵时能够做到迅速调集兵力,到达敌人进攻的城门、城墙之外,也有利于城内的排水组织以及建筑群的自然通风。夏季的白昼,热空气顺“坐山”而向上流动;夜晚,山上的空气由于温度骤降而顺“坐山”向下流动,在城堡中形成近似山谷风的空气流通模式。冬季时,北部坐山和左右护卫山体则更好地阻挡了寒风侵袭。
1.2 典型的传统建筑样式
城堡除了防御特征明显外,其内部的民居建筑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古堡主体在形式上具有闽南建筑特色,包括主体采用三间张、五间张布局,两侧设置榉头间。同时,其又与厦门、泉州地区普遍存在的红砖民居有所不同,另有一方独特。
浦西城堡中的民居多为砖石木形成的主体结构,这与厦门、泉州地区相近,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墙体材料的应用。浦西城堡民居的砌筑,以烧制黏土砖为主,但因烧制红砖的原料不够理想,加之红砖烧制技术水平较低,因此烧制的红砖色泽不够鲜艳、形状、尺寸亦不够规范,也就难以直接采用清水砖的方式砌筑。但出于美观考虑,浦西先人则以石灰等抹面材料盖之,形成了白色的建筑外墙。在当时建筑材料匮乏的条件下,人们营建住宅并不都是以红砖顺砌和丁砌的方式进行的。为了节省材料,很多民居的墙体采用了斗砖与眠砖相结合的方式,只是斗砖内大多填入黏土或其他辅料形成实体墙。另外,也有部分民居的墙体,采用了废弃的建筑材料进行组砌,常年累月的风吹雨淋,墙体表面的灰泥已经脱落,墙上显现出了混杂着多种废弃材料的内部结构。
民居的屋面为“燕尾”双翘脊,两侧悬山。红瓦铺于屋架椽子之上,有的则加设了望板。屋面两侧微微起翘的是通过脊梁(脊圆)两侧架设高度变化形成,即山墙处脊梁的高度略高于内侧。有的三川脊形式的屋面,则增设有暗厝,以形成双重的燕尾双翘脊。两厢屋面多采用硬山式,山墙面多为马鞍形,并用灰塑制出一些吉祥寓意的图案。
浦西城堡村落建筑群,以红瓦白墙的红白色系作为主色,同时兼有花岗石等石材颜色,大多为经年累月、日晒雨淋形成的石黄色。
古堡中还有一座异样的珍珠,这便是黄开盛古民楼。民楼为两层红砖楼,设计与施工十分精致,建筑风格上中西交融,在满是燕尾双翘脊的古堡中十分显眼,是浦西城堡传统村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独特的人文魅力
浦西城堡历史渊源要从南宋末年说起。当时的元军攻陷了南宋都城(今杭州),官居高位的黄天从与黄材父子原姓赵,随皇室流亡到广东新会崖山港,集结千艘战船抗元,后被元军攻克,宋将陆秀夫背负少帝投海殉国。危亡之际,黄天从与黄材父子受太后托孤,向杨太后许诺保护闽冲郡王赵若和。黄天从父子等宋臣冲出重围,与丞相陈宜中船队相遇,并“共同商议,前往福州,以图复宋基业”。然而,途遇飓风,16艘战船只剩4艘,宋臣张世杰等当场殉难。载着闽冲郡王赵若和及黄天从父子等4艘战船,漂泊到今龙海市港尾镇浯屿村,后在浦东、银坑登岸。之后,黄天从父子改赵姓为黄姓择地而居。至黄氏第五代,由于人口增加,后人又向西拓地建堡,即为今天的浦西,就这样度过了元朝统治的百年逆境。因此,浦西城堡是黄氏先祖精忠爱国的见证,也是南宋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外,浦西城堡自建堡以来,多次抵御倭寇贼匪入侵,也留下了诸多动乱时局的历史记忆[2]。
基于浦西城堡创立发展进程中,内含着相当丰厚的历史故事,必然是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给后人留下永恒的历史印证;遗憾的是,在传统文化离我们渐渐远去的今天显现的传统村落这种历史和社会作用更却被世人所忽略。这也凸显了对浦西城堡进行风貌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浦西城堡历史风貌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村落风貌破坏严重
浦西城堡传统村落风貌被严重破坏的主要体现:第一,旧有建筑年久失修;第二,新旧建筑杂乱无序。
目前,古堡中的建筑大部分已经损坏,有的屋顶塌落,有则墙体开裂,不过仍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古堡的旧建筑中。这部分居民多为出于怀旧、起居习惯的老者,或是其他因素留住在老房子。另有个别老宅起居还居住着年轻人,一般是临时居住。但古堡中的大部分建筑已经无法使用,需要经过修复。然而,由于缺乏维护资金,很多民居仍保留着破坏的原样,损毁日渐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旧有建筑的居住需求并不强烈。
古堡周边目前虽然也有很多新建的砖混结构民宅,因缺乏整体规划而显得有些杂乱;也有少数民宅被原地更新为砖混结构的现代民宅,更使得浦西城堡内及其附近村落风貌杂乱无序。当然,浦西城堡能够保存得像如今这般相对完好,没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应归功于村、镇领导的保护意识和所作出的相关努力。
2.2 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品质下降
古堡现存古宅的基础设施落后,如外部街巷空间残旧,路面亟待整修,场地沟渠堵塞等。在古堡城墙外围,有多处未加处理的粪池,堡内的脏物、污物直接排除到其中,形成大量淤积,不但影响了空气质量,还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以致井水无法饮用,影响观感。目前堡内极少数老宅设置了室内厕所,也建有一处设施陈旧的公共厕所,但建筑形式与古堡建筑迥异,并不协调。
另外,老建筑内部采光严重不足,虽说这原本是传统建筑形式所造成,但也是在以后建筑改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综之,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浦西城堡老宅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年轻人陆续在堡外修建新宅,形成了浦西城堡老龄人口留住的状况,给古堡的整体改建规划势必带来一些隐患,将严重地制约古村落的保护发展。
2.3 风貌监管力度不足
古堡风貌的保护和整治是一项周期长、技术高、涉及面广的艰巨工作。由于早期缺乏有效监管,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古堡的保护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村民自身的人为破坏十分严重。人们在堡内及周边进行的改建、拆建、搭建、新建等活动,是对传统建筑风貌的严重冲击,古堡的历史风貌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破坏。
3 浦西城堡风貌特色的保护策略
浦西城堡的风貌特色保护策略,结合现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3个方面:
3.1 统规统建,相互协调
对浦西城堡及其周边的住宅、公共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造,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兼顾保护与发展。具体包括:第一,对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即城堡城墙内的建筑进行严格的原貌保护;第二,对城墙外毗邻城墙的区域进行建筑风貌控制,古堡周边新旧建筑的协调并非都要新建筑在风格上模仿古堡民居。只要考虑建筑色彩上的协调,规划布局上的合理,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三,作为自然村落,保护建筑风貌与保护自然环境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兼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包括农田、池塘、山水、林木等。第四,视觉上的管控措施不可忽略,即通过特殊艺术手法,让人们对古堡的风貌有更深切、更原味的体会,包括对指示牌、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外观的设计,也包括对外围附近建构筑物(多层建筑、信号塔等)进行遮挡或复古化处理。这样,当人们在堡内游览时,其观感体验就会更少地受到附近新建建构筑物的影响。
3.2 构建学术研究体系,开展保护工作
充分开展校地合作,通过院校构建学术研究体系。古村落是传统社会基本单位之一,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复合体,涵盖了太多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研究古村落文化,一是重视古村落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二是揭示村落文化的“共相”,即普遍规律与内在特征;三是开展对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如,村落中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渊源及其价值等。
3.3 建立保护与传承的动态机制
对古村落风貌的保护应建立保护与传承的动态机制。在实体建筑方面,充分发挥村民自身的能动性,提升村民参与度。同时,古村落风貌的保护还应包括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动态的、延续的。对古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对各类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的保护,将节会保护与相关非遗项目保护以及文化展示相结合,在节会期间通过传统仪式或表演进行保护与传承。
4 结语
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承载着集体的历史记忆,需要进行合理化的保护,才能延续记忆。浦西城堡凝结了黄姓家族的历史记忆,也是其氏族精忠爱国的历史见证;同时,浦西城堡又是极具代表性的闽南传统村落,其历史风貌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浦西城堡目前已被龙海市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说明政府部门已经对此高度重视。浦西城堡村落风貌保护将任重道远,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