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光绪壬辰科武进士张渊澜科举档案文献考

2019-10-10郑玉晶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武举师承会试

郑玉晶

(屏南县博物馆,福建 宁德 35230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唐朝承袭隋朝,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资治通鉴》载:“则天后长安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1],并确定由兵部主持“武举”或“武科”,合格者授予武职。此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王朝承袭,成为国家选取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清代武举沿袭明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武举制度。本文就清光绪壬辰科武进士张渊澜留存于其家乡福建屏南的捷报、朱卷、匾额、家谱、墓碑文等档案文献为研究对象,管窥清代武举制度和乡间重视科举出仕习俗。

1 张渊澜生平

张渊澜(1863—1942)(图1),字经甲,号月波,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双溪村人。

图1 张渊澜像(作者自摄)

张渊澜7岁丧父,家道贫寒,仰赖母亲黄夫人悉心调教成名。渊澜体格魁梧、喜好习武,朝夕拳不离手,参加本县武童试入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应已丑科乡试中第16名武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赶京应壬辰科会试中63名贡士,武殿试获三甲38名武进士。钦点即用山西中营守备(正五品武官),因母年迈守节,不能远赴外职,遂奏请留任福建中营守备,后又因母亲垂老不能事孝而辞官未就。张渊澜一生勤俭节约在屏南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并扛起民间纠纷调解工作,被乡间敬称为“张先生”。他在自家房子下廊专辟“议事厅”一间,作为民间调解纠纷之所。每年经其调解处理的纠纷事件可达数10件,周边县乡群众闻其名纷沓而至,求助调解。

2 档案文献考释

2.1 《捷报》一张

捷报为京报专用贡纸印制,长103 cm,宽51 cm,顶额处有双龙抢珠图案,居中写有“旨”字。内容为如图2所示。

图2 捷报(作者自摄)

2.2 《朱卷》一册

张渊澜进士《朱卷》本(图3),卷长28 cm,宽14 cm,宣纸双面石印,共19页。该《朱卷》附有张渊澜的生平履历、家族谱系、师承传授、科份以及策试文章。

图3 朱卷内影(作者自摄)

“朱卷”指古代科举阅卷为防考生字迹被考官认出而实行的誊录,源自北宋科举考试誊录制。而广义上的“朱卷”是指中式举子将自己的生平履历等刻印以分送亲友,这种试卷虽系墨印,亦称“朱卷”,张渊澜进士《朱卷》即属于这一类。张氏《朱卷》共2 192字,分生平履历、家族谱系、师承传授、科份、试策文章等5部分。

《朱卷》保留着张渊澜翔实的生年履历资料,“张渊澜,字经甲,号月波,行一,同治甲子年四月初十日吉时生,福建福州府屏南县学武生,民籍。”科份载“已丑乡试第十六名、会试第六十三名、覆试二等第十二名、殿试第三甲第三十八名,钦点守备,掣本省即用。族繁不及备载,世居屏邑城内文峰里。”记载了姓名、字号、排行、出生年月、出身、户籍、住地、考试前功名、乡试名次、会试名次、覆试、殿试名次及所授官衔等,是了解该进士身世的第一手最具权威的资料。

《朱卷》所载家族谱系分量最重,内容分直系家谱与旁系家谱两部分,并同页面上下排列,主在上,旁在下,体现主次之分。主谱详述张渊澜上至始迁祖,四、五、六、七、八世祖及高、曾、祖、父、兄弟等以及妣氏简况。其中重点记录祖父各辈及其妣氏族辈家族住址、字号、科举功名、官职、事功、恩赏、著述等,以显门庭。而旁系谱系则摘述张渊澜祖上有过功名和官职的高、曾伯叔祖以及胞、堂伯叔和胞、从堂兄弟。对外嫁的姑、胞姐妹、从姐妹夫家有功名者也记录在册,同时还有妻子家族有功名者,而无功名的各代均未记录。这种选择性的记录体现古代科举人才对功名的重视与推崇,同时也体现对出生门第的看重。

《朱卷》所载张渊澜的师承履历是朱卷独有的历史文献。先述师承的姓名字号,再述科举功名,最后是历任官衔、临时差遣等职务。师承有受业师与受知师之分,受业师为业师,是指书院里的教师,张渊澜共有业师6位。受知师主要是指各级考试的考试官,张渊澜只列4位受知师。如果受业师或受知师与自己同姓,其姓则代以“家”字,如“仙臣家夫子:印,宗昌,职员;衡甫家夫子:印,宗元,邑庠生;寿山家夫子:印,鸿年,丙戌科进士钦点蓝翎御前侍卫。”

试策文章部分是朱卷的主体内容之一,其详细记载了张渊澜应武科会试、覆试、殿试等三场考试内场、外场考官及读卷大臣阅录情形;记载了会试、殿试武考六场成绩以及默写武经并点策论,以及主考官大总裁总批语等。其中会试、殿试外场成绩记载最具史料价值。分别为:“钦命会试:第一场马射中箭六矢;第二场马射地球中正;第三场步射中箭三矢;第四场弓开壹拾叁力;第五场刀舞百贰拾觔,第六场石掇高叁百觔。”“钦命殿试:第一场默写武经并点策论;第二场马射中全、步射中全;第三场弓刀石照,会试原场。”其中大总裁总批:“马逐电飞舍矢巧能中的刀随风转挽弓手若操柔既年富而力强复技精而艺熟合品诸长宜膺上选揭晓来谒知生培植夙由祖德经猷尤藉师承此日名题雁塔欣看万里风云他年材裕虎韬定展一生抱负生其勉诸予以日望之。”大总裁总批是对张渊澜殿试良好表现的总评,可见张渊澜确有真才实学,实至名归。

2.3 匾额

张渊澜匾额内容及分析见表1所示。

表1 张渊澜匾额内容分析一览表

2.4 墓碑文

清已丑举人、壬辰进士,授福建、山西守备显考渊澜张公,妣叶宜人、吴宜人之墓。

中华民国十六年卯岁菊月[2]

男源澄、汾,纬猷、机,源滢、淮立

3 考释

“捷报”“朱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潘光旦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说:“家谱以外,乡会试的朱卷也提供了一些资料。朱卷必具履历,履历的一大部分是先世本支和旁支的一个题名,等于一本简略的家谱,这谱的最后几世也往往叙到婚姻关系,所以可用”。“朱卷”中的各项内容对研究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提供更为详实的材料。

3.1 可管窥清代武举制度设置

研究张渊澜履历、谱系、师承传授、科份以及会试、殿试成绩及默写武经与策论,可全面了解清代武举制度的设置以及选士与任职方式。清代的武举依照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等级。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3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恩科”,增加“恩额”。武举殿试之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以武职。武试分内外场,会试外场考马射、步射、弓开、刀舞、石掇,内场默写武经;钦命殿试内场默写武经并点策论,外场马射、步射、弓刀石照会试原场;会试转殿试设覆试,只亲写武经壹段。

3.2 可探究清代科举教育状况

家族中一位进士的培养,牵连到许多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从张渊澜科举文献可以看出,张家历代人才辈出,其高、曾、祖、父均为庠生。而高、曾祖母均出自屏南棠口周氏名门望族,周家出仕多名武举人才;祖母叶氏也是屏南达善溪名门之后,为建镇左营中军守备叶陈辉之后;而其母黄太宜人更是双溪科举名门黄氏之女,渊澜幼年时舅舅黄正绅中副举人,黄正绅“尤长于诗,榕溪陈汝霖谓其雄奇有似昌黎。宁德初晴书院所至声名藉甚。晩授崇安教谕,旋迁德化县学……著有《双溪草堂诗集》若干巻”[3]。可以说,张渊澜的出第有其自身的良好条件和刻苦努力,但更仰赖出身名门世家以及家族亲友的提携。特别是其父早逝还能完成学业参与各级考试,无不体现家族财力、物力的支撑。培养一名举人、进士,宗族对科举事业的支持显得尤其重要,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族中取得功名的长辈对后辈的教习与引导。同时,一个家族功名的累积也带动了整个家族的发展。而进士履历的师承,是按照受业的先后顺序来排列师资信息的,排在最前面往往是该家族认识的同邑人、族人以及姻亲。张渊澜的师承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实际上,其家族姻亲关系中科举人才对他的成材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3.3 可研究科举世家姻亲关系

婚姻缔结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一个人的社会交往面,在仕人教育养成中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进士家族联姻,形成了一个以血缘为基础、以婚姻为纽带的婚姻圈,这个婚姻圈的相互合作,保证了每个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张家联姻特点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科举、文化、仕宦上的门当户对,在清代家族联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4 可辑佚地方史料之不足与勘误

首先,捷报、朱卷重功名、官衔、著述,这点可与史志互为印证,而个人履历中的字号、生年记载和逐级科考的记载则多为正史和地方志所未详,可补史志人物传记只重事件记载而忽视生平基本信息录入之不足,起到对家谱、地方志、个人生平传记的辑佚、究误作用。例如:清光绪《屏南县志》卷七《选举志》载:“武进士,光绪壬辰科,张渊澜,在城人。殿试钦点守备”[4]。民国《屏南县志》卷十五《选举志》载:“武进士,张渊澜,号月波,在城人,光绪壬辰科”[5]。“武举,张渊澜,光绪已丑恩科”[6]。屏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屏南县志》第三十五篇《人物.人物表.职官名表》载:“张渊澜,男,籍贯双溪,任清光绪间福建中营守备”[7]。均未记载张渊澜会试、殿试名次等更详细史料。而查阅张维赞主编的《张渊澜世代》《张渊澜世家名人秀才录》,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乡土屏南》、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水韵屏南》等著作,均发现将张渊澜进士名次写错,《张渊澜世代》《张渊澜世家名人秀才录》《乡土屏南》将张渊澜进士名次写为“获殿试三甲第六十三名进士”[8],《水韵屏南》则写成“获殿试第三甲第36名武进士”。[9]朱卷中进士姓名、籍贯、生年、科份、谱系、策试、新科进士的授职情况为仕子本人所著更为可靠,是对进士履历的史料学价值新进士授官与考官史料的一种补充。

4 结束语

通过《朱卷》,可了解当时的武举考试形式、方法与考生的科场面貌以及科举取士的评判标准,并可从中窥视当时的教育状况等。朱卷履历部分的谱系与师承分别体现了张渊澜的亲族源流与学业源流,而血缘和社会的渊源并重很合于现代遗传与教育并重的看法。谱系详载嫡系、同族、母系及其配偶等,则可追寻各家婚姻结合,推见各家血缘的关联,师承则可用于科举人物的思想、学术、政见的流传等。张渊澜的武举资料作为清代应考者的档案,是我们研究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及宗族制度等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

猜你喜欢

武举师承会试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师承与独创之美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
师承关系与演唱技法等相关问题:访藏族男高音歌唱家顿珠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