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鹭立芳洲 愁绪知多少
2019-10-09李益炯李熊熊
李益炯 李熊熊
晚明时期,瓷器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存世量很大的瓷画:画中主体都是一只鹭鸶孤独地站立着;鹭鸶的足下有少许水、石、花草点缀;天空中还高悬一轮红日(图1-图15)。这种瓷画有着怎样的寓意呢?经研究,我们认为这是在表达落寞的士大夫阶层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画名应称《一鹭图》。
晚明从万历后期起,政坛出现激烈党争。皇帝多年不理朝政,朝廷官员拉帮结派,使许多有德有才的人在官场上遭到排斥。到天启年间,皇帝更加昏庸,大太监魏忠贤与一帮阿谀谄媚之臣结成阉党把持朝政,忠良之士遭到陷害,或者冤杀,或者噤声,或者退隐山林。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历史阶段,社会上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一大批正直的士大夫不愿意与阉党同流合污,又不甘心寂寞一生,只好以清流自居,以标榜清高来体现自身的价值。瓷画上则涌现出一批发泄怨气、愁绪的题材品种,《一鹭图》就是其中之一。
《一鹭图》中的鹭鸶,其实是一个比拟的象征。象征的正是在晚明社会中遭到打压的,有着正直、清高、独立人格的士大夫群体。一只鹭鸶,何以见得就是士大夫的象征呢?这要从明中期成化年间一个叫刘珝的人说起。
刘珝(1426—1490),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人,曾经是辅佐明宪宗的内阁大学士。但到了成化后期,明宪宗沉湎享乐,重用太监汪直、覃昌,佞臣万安、刘吉等人,刘珝受到排挤,落到一个削职还乡的下场。回到家乡的刘珝,心有不甘,曾创作一幅名为《一鹭图》的画作以抒情怀,还在画作上题写一首表白清高之志的诗:“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首诗的前两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显然是在描写刘珝所題画作的画面,其中有芳草、垂杨、河流、芳洲,主体是“雪衣公子”,即白色羽毛的鹭鸶。后两句“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则是表意的,感叹自己一生清高无人赏识,现在老了,只能向着斜阳(指“皇上”)徒叹奈何。
以白鹭来象征清高的士大夫,表达自己失意的心情,是刘珝的首创。这种象征方法一出来,在明中期曾经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意象关系。人们看到白鹭,就会联想到清高的士大夫形象。明中期的瓷器上也曾出现过白鹭站在水洲边的画面,与刘珝《一鹭图》画意遥相呼应。不过这个题材的瓷画当时数量不多,很快就被随后兴起的《一鹭莲窠图》替代了。
《一鹭莲窠图》画的主体也是一只白鹭,配上莲叶,以谐音表示“一路连科”。“一路连科”是有关科举的吉祥图案,在国泰民安的岁月里更容易得到民众青睐。
到晚明,随着政局的恶化,人们对朝廷不满的情绪需要发泄,于是刘珝《一鹭图》的意象又重出江湖,在瓷画中风行一时。此时出现的瓷画《一鹭图》,与刘珝的《一鹭图》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刘珝画的是白鹭,而晚明瓷画上的鹭鸶绝大多数并非白色。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明显的理由是当时政治形势严峻,照搬刘珝《一鹭图》的画法,容易被当权者抓住把柄,有杀头的风险。所以,将白鹭画成带色的,是一种曲笔表意法。
然而,刘珝画白鹭称它为“雪衣公子”,是要从外形的白色来表示其内心的清白和高尚。将白鹭画成带色的,这一层意趣就不在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应该看到,晚明的瓷画工匠是聪明的,他们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表达士大夫们对朝廷不满的心态。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使用的具体方法:
第一种(图1-图10):将鹭鸶的站立姿势,画成单脚独立,另一只脚高高提起。这是在象征性地表示士大夫不愿意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
第二种(图11-图15):将鹭鸶的站立姿势画成双脚直立。这是在用鹭鸶细长笔直的双脚,象征士大夫们坚持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第三种(图6-图9,图15):部分鹭鸶的头朝着天上的太阳。太阳代表的是皇上,鹭鸶的这个姿势表达的是士大夫对皇上既哀怨又期盼的心态。而这也正是刘珝题画诗中“独向斜阳叹白头”的诗意。
第四种(图1-图5,图11-图14):更多的鹭鸶低着头,故意不去看天空中的太阳。这是在表示士大夫对皇上的极度失望,抱定了远离朝廷独善其身的立场。
第五种(图10、图11):有少数鹭鸶身上不着色,或者着少量的色。这是在打擦边球,冒险向刘珝的《一鹭图》靠拢。鹭鸶白色的躯体象征着士大夫清高的特质。
凡此种种变化的画法,说明晚明的“一鹭图”既有传统意象的继承借鉴,又有其独创的表意方式。这种变化与其说是隐没了刘珝的画意,倒不如说是更丰富了刘珝的画意。刘珝《一鹭图》只有一幅,画意相对单一。而晚明瓷画《一鹭图》有着庞大的数量,画法可以同中有异,异中出新。比如图8、图9、图10,画的都是看着太阳(皇上)的鹭鸶。第一只紧闭嘴巴,默不作声;第二只微微开口,似在倾诉着什么;第三只张开大嘴,想必已经在骂人了。由此可见,在对朝廷失望的前提下,瓷画《一鹭图》的表意更加多姿多彩:有的人倾向于激流勇退,有的人期盼有明君赏识,而有的人则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瓷画《一鹭图》如此丰富的画意,值得我们今人去细细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