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台州地区印纹硬陶与原始瓷

2019-10-09刘芳

东方收藏 2019年8期
关键词:战国台州陶罐

刘芳

先秦时期的台州,经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长达1800多年。这里曾经聚居着一个极具开拓精神的民族,他们断发文身,过着巢居山处、习水便舟的生活,与周王朝具有一种宽松的君臣关系。公元前333年,楚败越国,越国部分遗民南逃至今台州境内,与当地土著(东瓯)融合,出现瓯越部落联盟。

认识台州地区先秦时代越人生活的线索主要依赖于玉环三合潭遗址和路桥小人尖土墩墓出土的物质遗存。如三合潭遗址是一处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古村落遗址,路桥小人尖土墩墓则是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这些文化遗迹出土的物品具有越文化特征,反映出当时越人的生存状态。三合潭遗址、小人尖土墩墓及这一时期的其他遗址出土了较多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和青铜器等,下面就台州相关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分别做出阐述:

●  台州的印纹硬陶

印纹陶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巧合。南方百越先民多住木构建干栏式房屋,家里盛粮、盛食、打水的器物,均是竹、绳编织的筐子,筐里抹上一层泥,用于防虫或储存,偶尔一场大火,木构建完全烧毁,火灭后,竹绳编织的筐子烧了,里面抹的泥,就成了一件件外带编织纹的陶罐,于是印纹陶(亦可称“印纹软陶”)就这样发明了。

印纹硬陶是在早期印纹软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先生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文化中(上海松江),已有少量烧成温度达到甚至超过1100℃、质地坚硬、拍印各种几何形纹饰的陶器出现,其烧成温度和物理性能等方面都达到了硬陶的水平。到了马桥文化早期,印纹硬陶数量明显增多,商代以后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兴盛。印纹硬陶与一般陶器的差别,不仅表现为坯料的不同,同时由于坯料的耐火度高于一般黏土,其烧成温度也大大高于一般陶器,坯胎几乎达到烧结或接近烧结的程度。先民们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

台州出土的印纹硬陶的器型主要有瓮、坛、罐、瓿等大件日用盛储器,也有盂、小罐等小型器物出现。西周出现过仿青铜礼器的尊、异形器等。纹饰有回字纹、席纹、绳纹、方格纹、米字纹、云雷纹、水波纹、麻布纹、菱形纹等,还有少量仿北方青铜器花纹的勾雷纹。 网纹、麻布纹、米字纹、方格纹和回字纹最为常见。胎薄外饰麻布纹的硬陶罐,尤其精美,难以相信是两千多年前的台州先民制作的。

1.商菱形纹硬陶罐(图1)

口径11.3、底径8、高17厘米。卷沿,短颈,圜底内凹。颈部施弦纹,肩以下拍印斜角菱形纹,线条整齐。通体棕褐色,胎质坚硬。

2.西周方格纹宽把纹硬陶罐 (图2)

口径 11、底径10、高10.5厘米。侈口,鼓腹,平底。肩与腹部装一扁宽执把。罐身满饰方格纹,胎色泛黄。

3.西周网纹双扁把硬陶罐(图3)

口径11、底径9.5、高10.5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平底略内凹。口沿与肩部装一对称扁宽执把,颈与肩部饰多道弦纹,肩与腹部满饰网纹,罐身形似鱼篓。胎色棕褐,质地坚硬。

4.春秋回字纹硬陶罐 (图4)

口径15.5、腹围89、底径18.5、高24.5厘米。撇口,短颈,溜肩,弧腹,平底。颈部饰多道弦纹,罐身肩部与中腹部各饰一周菱形纹,上腹与下腹饰若干回字纹。色呈灰褐,胎质坚致。

5.战国牛首席纹硬陶罐(图5)

口径13、腹围58、底径9.5、高14.5厘米。卷口,溜肩,斜弧腹,平底。肩部两侧贴塑对称牛首形铺首,罐身外壁拍印席纹。胎色棕褐,质地坚硬。

6.战国麻布纹三贯耳硬陶罐(图6)

口径9.5、腹围61、底径13、高12.5厘米。直口,弧肩,圆鼓腹,平底。肩部装对称三贯耳,较罕见。罐身满饰麻布纹。胎色青灰,胎质坚硬细密,整体圆而饱满。

7.战国米字纹硬陶坛(图7)

口径17.6、腹围107、底径16、高36.5厘米。直口,广肩,斜腹微弧,平底。颈部起,至坛底满饰“米”字纹,线条规整,图案清晰。胎色棕褐,质地坚硬。

8.战国麻布纹硬陶坛(图8)

口径24、腹径36、底径16.5、高41厘米。卷口,平弧肩,平底。罐身外壁满印麻布纹。胎色青灰,质地坚致。

●   台州的原始瓷

原始瓷最早产生于夏商之际,从制作印纹硬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有与印纹硬陶同窑合烧;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在制作原料或形制上,有些几乎相同,所不同的是原始瓷的器表施釉。西周时期,伴随着中原礼制文化对越地广泛而持久的渗透,原始瓷逐渐仿制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作为中原礼器之首的鼎开始在原始瓷中出现,并且初步形成实用器与礼器的分化。战国时期,随着越国礼乐制度的发展和越国贵族以瓷代铜随葬陶瓷礼乐器葬俗的盛行,原始瓷的礼器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对青铜器的仿制达到了无所不能、无所不仿的空前境地;原始瓷不但对青铜器型的模仿,还对青铜器附件和纹饰也进行了借鉴;在越地,这种仿铜原始瓷礼乐器与青铜礼乐器有着相同的意义,同样是一种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原始瓷器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清丽的釉色、典雅的风范和光洁美观、坚固耐用的特有优点博得了上层贵族的青睐,被中原贵族视为越地珍品,具有与青铜器相似的重要性。中原地区商代和西周时期只有少量贵族大墓和重要城址中才有原始瓷出土,而且出土原始瓷的大墓必定有青铜礼乐器随葬,但出土青铜礼乐器的大墓却不一定都有原始瓷,原始瓷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珍贵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台州玉环三合潭遗址、路桥小人尖土墩墓及这一时期的其他遗址出土文物中,以原始瓷器为大宗。主要器型有:尊、豆、盘、簋、盂等。纹饰主要是S纹、篦纹和针点纹等。

1.西周原始瓷豆(图9)

口径13.5、底8、高5.5厘米。折沿,斜腹,喇叭形圈足。内壁饰多道弦纹。整体施青釉,光泽亮丽。胎色泛黄,胎质坚硬。

2.西周原始瓷尊(图10)

口径12.5、腹围52、底8、高8.5厘米。敞口,束颈,斜肩下折,腹斜收,平底,假圈足。肩腹部饰多道弦纹和两周斜篦纹。施青釉不及底,有光泽。胎色灰白。

3.战国原始瓷虎钮錞于(图11)

明器,仿青铜乐器。錞于通高45、足径21厘米。猛虎形作钮,圆盘首,耸肩,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器身完整,通体施青黃釉,色泽亮丽。胎色泛红,较坚硬。

4.战国原始瓷镇(图12)

底径9、通高6.5厘米。席镇,古人用于压帷帐或席角之用。整器呈半球形,顶置环形钮衔环。溜肩,肩与下腹饰密集“S”纹。圆空腹,平底。施青黄薄釉不及底,有光泽。胎色灰白。

5.战国原始瓷提梁盉(图 13)

口径7、腹径16.8、底径9.3、通高19厘米。温酒或调酒器。小直口,圆钮盖,斜肩,圆腹至底内收成平底,底置三只蹄形高足,肩与腹部各有一道弦纹。肩部置龙形提梁,前为龙首流,后为龙尾。通体施青釉,胎色灰白。

6.战国原始瓷瓿 (图14)

口径22、腹围100、底20.5、通高33厘米。短直口,圆溜肩,鼓腹,平底置三足。器盖扁平状,桥形钮。肩部贴塑对称猛虎形铺首,各衔对称环形系。器身满饰“S”纹,较有规则。通体施青黄釉,光泽丽人。器物较大,造型规整。

7.西汉原始瓷匏壶(图15)

口径4.3、腹径17.7、底径12.7厘米。匏壶因形似匏瓜而得名,器呈小口、倒喇叭颈、鼓腹,是盛酒或水的容器。

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江温岭大溪塘山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随葬器物34件,有原始瓷和玉器等。出土的匏壶,在福建武夷山西汉闽越王城遗址、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均有较多出土,特征鲜明。可以判定,塘山大墓应该是一座西汉初期的墓葬。塘山大墓越系墓葬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其中形制特别的匏壶,在越文化区域福建闽越国地区、广东南越国地区较为流行。

陶器是全人类所共有,瓷器则为中国所独创。印纹硬陶所昭示的审美风范,原始瓷所体现的创新理念,原始瓷与印纹硬陶一起构成了越文化中最具特征性的两大物质文化,也是台州历史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猜你喜欢

战国台州陶罐
陶罐(外一首)
战国少年孟轲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战国少年孟轲
值钱
孟母教子
自制陶罐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