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书籍装帧

2019-10-09郝晓红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版式设计书籍装帧

摘要:上个世纪末,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材料的极大丰富与设计工艺的多样化,设计师的书籍整体设计意识也随之得以强化。尽管书籍装帧的形式千变万化,其功能性始终应排于首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公众对书籍装帧的意识仅停留在浅层,导致封面、内文版式不相匹配。就书籍装帧设计而言,它的封面、内文版式设计理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剥离。

关键词:书籍装帧;封面设计;版式设计

从个人体验来讲,现今图书装帧的繁荣景象是若干年前的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事。请不要以为这个“若干年前”有多遥远,其实也就是20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那几年,那时鄙人正读高中。很凑巧:我们一中对面就是新华书店,对于求知若渴的少年们而言,那不啻于宝山、圣殿,虽存货不多,却足以令年少的我们流连不已。我和好友经常趁体育课的自由活动,飞奔到那里,满心企盼想刨几本好书出来。只可惜那时书店里的书太少,摆在橱窗里稀稀落落,自然在装帧设计上也不会出现让两个小丫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可能了。现在想来,“量变会引起质变”实在是至理名言:如此少量的书,怎会有太多让人怦然心动的装帧设计?

一、装帧设计的发展误区

记忆中那时节,似乎所有的书在封面设计上都守拙,体现着守礼为本、朴素为美的时代特征。毋庸置疑,美是脱离不开时代束缚的,而且美经常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那时候装帧设计的整体面貌与当时的设计思路偏保守、工艺材料不够丰富有一定关系。当读者阅一本书,先启封面,再开内文,那感觉就是开门见山,简单明了得不用说。若要详细描述对彼时书籍装帧的感觉,可如此说:仿佛遇见一个木讷的美人,眉眼、身材、发肤、仪容等等,分拆开,单项尚可圈可点,但综合起来所欠缺的那点东西,却让她少了风韵。于是此美人仅是无数美人中的芸芸一员,永远不会成为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这种体会着实让人心有所撼,空怀惆怅。

物极必反,若说以前的书籍装帧是太过寒简,那么现在的书籍装帧给人的感觉却是雕饰过盛:在林林总总的书籍装帧设计中穿梭,总会有恍若掉入了脂粉堆的错觉——所有的“佳人”全副武装,无论内里如何,均在“妆容”“服饰”上发了狠,个个羽衣华饰,铆足了劲朝着花团锦簇的方向奔。间或也不是没有清清淡淡风格的,只是这清淡也并不长久,跟风一起,这清淡又会素成一片。这已是一个太过求异的时代,只是太露痕迹的着意追求,反而让设计不慎落入了窠臼。

二、装帧设计应坚持功能性首位

书籍装帧属于视觉艺术范畴,艺术美的评判标准同样规范着它。然而,不同时代对美有不同的认知与标准,这种渐成的评判体系从理论上分析,虽是与各项审美原则相吻合的,但它更多时候是一种民众的自觉行为,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之一。因此,尽管现今的书籍装帧从表面上看五花八门,究其实质,始终还是在既定范围内运动——形式、材料是其永不背离的范围。

任书籍装帧的形式千变万化,其功能性应排于首位。就书籍装帧设计而言,它的封面、内文版式设计理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公众对书籍装帧的意识仅停留在封面设计层面,也因此封面设计一直作为书籍装帧的代名词被公众曲解着;版式设计却像空白之地,还在静悄悄地等待着君主降临。这种观念中的误差让书籍装帧的发展趋向畸形,导致封面、内文版式不相匹配,而这两者本该有一个平衡点,却因投入失衡,从而丧失了表现的一体与优雅,进而使得本该层次丰满的图书,呈现出表里不一的无奈与尴尬。

现今版式设计的意识已然被强化,它被和封面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但在某些时候它发展的苗头却有些不对劲:痕迹太过的雕琢,使得它最重要的功能性被隐没,无可无不可的装饰性却得到了极大张扬。这有点像《红楼梦》中贾府层层加工、费尽心机烹制的茄子。其实对于食客而言,所求的不过一道贴心的家常茄子而已!我想:读者对书籍装帧的要求,也不过如此,简单直观就好。

三、装帧设计应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匹配

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材料的丰富多样化无疑带动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在批量化生产中,成本问题使得材料更多只能作为另类表现,并不能成为一种寻常手段。独特的材质配合独到的设计,可以使书籍的内容与装帧设计相得益彰,然而在具体操作中,为何会有诸多有不尽人意的结果?因为总有人会忘记:特殊材质的使用是为了服务于书籍内容,应该使其形式与内容匹配,而非片面地去为材质而材质,此类设计在选材上的标新立异只可令人猎奇,呈现出的美却是单薄的、欠推敲的。从包豪斯设计的国际化,到如今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在曲折发展中应为受众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而受众对设计的接受程度也早已由感性盲从转向理性体验,这些变化都要求书籍设计师要兼顾多项要素,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设计方案。因此,成功的材料选择应是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要为前提,而非以假定模式去捆绑受众。

正因如此,虽则近年来国内图书市场欣欣向荣,随着书籍装帧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加之各种新型材料的诞生……都使得装帧设计的前景一片光明,设计师必须提高警惕:材料是服务于设计思想的,可以注重材料的选择,但要避免被材料喧宾夺主。在实体书店,材料选择不当的图书还少吗?这些被过度包装的书籍,在装帧上过份注重对材料的凸现,以至本末倒置,让装帧设计的实用性功能被极大弱化,进而成为一本不方便閱读的书。细思之,特殊材料的选择,反而还可能导致了成本的上涨,这样差强人意的单读者怎会心甘情愿地买呢?对于书籍而言,封面是书明明白白的面子,版式则是它真诚坦白的心,材料则是托着面子与心的载体,它们都是书之为书,不可或缺的东西,唯有三者的和谐才能构筑这书恰当的形式感,只有这三者高度的统一才是设计的完美。所谓表里如一,书籍装帧亦当如是。

作者简介:郝晓红,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版式设计书籍装帧
王安娜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以镜明心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的探究研究
慧心教育理念寓于版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浅析版式设计中的节奏与韵律
App儿童电子绘本的设计与探析
浅谈文字设计在版式设计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札记
海豚出版社举行书籍装帧艺术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