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主持人业内转型升级研究
2019-10-09闫乃嘉
闫乃嘉
摘要:目前,全媒体融合的时代语境下,各类媒体信息传播流动互利互通,传统媒体面临这巨大的挑战和质疑,尤其作为立足于在广播电视事业,为党政喉舌服务的“人学传播者”——主持人,更是从传统媒介“出逃”,纷纷“下凡”于各类催生成型的新媒体(除主持人原本隶属的媒体机构)。表层看上去类似于在“中央厨房”般的杂糅可以针对性解决分众化受众的需求,以突破自身风格局限,丰富自身职业素养及业务水平,但实则主持人在给予自身各类“营养针”时,风格多方面发展,也就是主持人自身无疾而终的毫无风格,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定位。在形式上填补了中介报幕、串联的环节,能否使其所做节目得以升华意义,使其大放光彩,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主持人;转型升级;融媒体
一、所处时代的背景
(一)技术是转型的催生剂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每一次新技术的降临,在人力、物资以及整个传媒产业上,都会从“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继而革新。一方面,随着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媒介形态的逐步融合,整个传媒产业跟着新技术的风向标变革,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产业里衍生的产物,在传统媒体遇到瓶颈时,主持人自身发展受限,自然也随著技术时代的转变而重新找到自身定位,规划职业前景。另一方面,新技术使市场伴随着一批青春主播的存在,新势力的到来会给“固有状态”的主持人施压,促使其转型。然而主持人转型并非当今时代的新概念,而是在电视媒体发展之初就随之产生的一个过程。之所以在融媒体的生态环境下“转型大军”迫切发展,是由于各媒介形式能够突破主持人所在平台的局限性,为其提供了较多而广的发展机会,出镜次数更高,从而对主持人形象风格的重新塑造更有利,同时镜头能够多角度的映射主持人的不同形象与风格。
(二)需求是转型的必要条件
首先,主持人自身需打破“职业瓶颈”的局限。长期以来,主持人的成长依托于此节目的发展,节目的质量自然归功于主持人的成就。[1]一名主持人的诞生一般都与一档量身定做的节目相关。但一档节目一旦成功被受众接纳、收视率位高不下,一段时间后,不改版、不革新,就代表着节目做到了极致,主持人受整档节目的定位、风格、题材、编导、硬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节目中的发挥到达一定高度,“固有形象”定性,“固定舞台”量化封顶,创新潜能受阻。加之每年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生急于就业,人才大量涌入,对主持人造成压力,得以谋求新的创举。
其次,传统体制无法满足主持人个人发展。许多传统媒体单位在融媒体时代下,体制有所改观,“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但在以商业方式的运营中,执行不到位,运作无法合理稳妥落实,造成传统媒体留不住人后果。在人事方面,许多宣传部等各个单位空降的领导,知晓管理之道,但本不是传媒专业出身,外行人不善经营内行事,使得主持人的地位凸显——在场上的协调能力也要运用在前期的工作调度上。由此产生了人才流动危机意识。
最后,在面对受众分众化的选择上,主持人另辟蹊径。受众的审美欣赏习惯了传统节目的程式化、厌倦了单向接收的模式,不乏使人麻木、单调。面对各媒介生态环境共存的状态,融媒体实现了“人人能传播,时时可接收”。网络主播、网络主持人等大批年轻势力抢占新媒体市场先机、纷至沓来瓜分融媒体资本,“双向互动”、“新鲜造型”“接地气的表达”让受众眼花缭乱,同时也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此时传统主持人不甘示弱,用转型做噱头,昂首新姿态再次冲击荧屏。
二、主持人转型的类别
主持人转型无外乎分两种——业外转型和业内转型。业外转型即主持人不再从事媒体行业相关事务,个别选择下海经商、出国留学、从政或投身于其他行业(除传媒事业外)。 也许在他们现有的职业中依然熠熠生辉、取得相当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永远打上了媒体的烙印,并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动力。本文针对传统媒体主持人业内转型进行探究,业外转型不做过多分析。主持人的业内转型分为三种类别:
(一)跨职务
一些主持人仍在传媒体制内工作,只是职务发生了变化。一向被称为“春晚一姐”的周涛,在2012年的春晚,缺席了主持人职务,而是担任央视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退居幕后。2014年,从央视脱离的主持人李咏,在由安徽卫视主办的《超级演说家》中出现了他的身影,担任选手导师职务。曾是浙江卫视“主持人一姐”的朱丹,2016年被央视邀请担任《家庭幽默大赛》的评委。连续八年被评为“央视十佳主持人”的央视一姐董卿,在2017年出任《朗读者》制片人兼主持人。[2]
(二)跨平台
部分主持人因知名度较高,被邀请到其他媒体做主持人,如:湖南卫视的何炅转战网络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第四季的主持人,其思维反应、文化功底及生活阅历、业务素养、实践积累等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节目反响热烈,口碑极佳,证明其转型成功。湖南卫视的谢娜在2016年出任由上海卫视量身定做《娜就这么说》。央视法制节目主持人张绍刚也加盟了网络脱口秀《吐槽大会》。央视早期财经频道的主持人罗振宇在融媒体态势刚诞生之时,创办了自媒体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
(三)单一跨节目
主持人单一跨节目转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同一平台内,转型前后两档节目类型产生变化。如:南京电视台的当家主持孟非,曾是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2010年起主持本台婚恋娱乐节目《非诚勿扰》。二是同一平台内转型前后的节目类型不变。如北京电视台刘洪悦,在转型前主持《养生堂》,因其邻家大女孩儿的形象被人们所熟知,转型后依然担任社教服务类节目《我是大医生》。然而对于转型幅度较小、既没有跨职务也没有平台、对自己的工作范围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的主持人,在主持风格及形象定位上的跨度也不会太大。部分主持人认为转型对自己品牌公信力、影响力有一定风险;对现有工作状态存在着挑战。也有一些认为本平台内跨节目只是转型的第一步,如若有所进展将持续突破工作界限。另外还有的主持人会根据体制内的规定而服从安排。
不论是跨职务还是跨平台、跨节目的转型,都足以证实主持人的经验积累是其生存法则。人事调动、转型需要发挥人力资源——人脉;团队合作上要有综合协調能力;新媒体生态环境下要有对碎片化信息迅速反应能力,一度创作的分析、理解及语言精准传播能力、较高政治觉悟性,然而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在转型之前就已积累深厚的业务实践功底、生活感悟和文化积蓄。
三、主持人转型的特点
(一)方向的盲从性
在媒介生态层出不穷、市场机遇瞬息万变的状态下,看到业界其他同仁转型,也为自己谋求新路径的主持人大有人在,盲目的求新求异的转型并不能升级,只有挖掘自身潜在特点,符合自身性格、素养的定位,找到合适自身形象的节目,才会在受众面前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二)平台的中介性
传统媒体旱涝保收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技术的应运而生更多是彰显个人的才华与特色。这就为在传统媒体里名气淡弱、多年默默耕耘、业绩不佳的主持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可以摆脱传统依靠中介、“亲邻关系优先”等问题带来的困扰。上镜行业本就是个名利场,“钱不留人名留人”也会使主持人发挥其价值,只要足够优秀,加之本身拥有一部分粉丝追随,创作上求新求异,在“人人实时传播人人、人人即刻影响人人”的媒介资本高压缩时代,是可以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对于品牌主持人,自身的发展也不再受所属单位的限制去融合,更多的是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类新技术平台打造全新形象。
(三)风格的边界性
从严肃庄重的新闻节目转到幽默活泼的娱乐节目,还是转向亲切温和的谈话节目,无论怎样转换,主持人都无法抛开成名节目的人物印象,融媒体时代下,有些专家学者们呼吁主持人多方面发展,做全能型主持人,但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节目之前穿梭,风格多样变换只能说明没有风格。同样映射出在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失去了个性化的标签,社会环境所塑造的意识形态趋向中庸。
四、受众是主持人转型关键
2019年1月25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受众在哪里,我们的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现今社会,我国网民已经超过8亿,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近1.7亿,超过了全国网民的五分之一,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新兴媒体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由此可以洞悉,70年代出现的一批精英主持人——何炅、汪涵、撒贝宁,他们曾经都是传统媒体中,各大节目的当家主持人,在原有节目中稳健发挥,得到了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受众的青睐。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崛起,他们也能成功的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的生态环境中,源于牢牢跟紧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并能将自己的专业运用的游刃有余,俘获大批青少年的芳心,可以说是主持界的荧幕巨头。因此,主持人在沉淀自身积累,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紧扣时代步伐,吻合受众需求的同时,保持独特风格。
五、结语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至今,媒体生态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发展,AI主持人的出现,使传统主持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主持人该如何突破自身局限、顺应时代更迭,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唐春华.媒介融合背景下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升级[J].新闻传播,2017(8X).
[2]卢彬.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转型的几点思考[J].声屏世界,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