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问题与策略
2019-10-09骆语辰侯鑫
骆语辰 侯鑫
[摘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没有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导致了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诸多潜在性问题和隐形弊端。以西部地区某综合性大学为例,从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出发,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培养教育,还面临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课题。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使西部地区地方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学术资源等方面存在天然的不足。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将双创教育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1 西部地區地方高校学生特点——以某综合性大学为例
以某综合性大学为例,学校地处西部地区地级市,受地理交通等条件影响,用人单位招聘成本、毕业生就业成本远远高于省会城市和大城市。经调查走访,发现在校生及其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专业内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2017年,有88个专业毕业生,各专业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各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分布不均衡,个别专业毕业生人数10倍于其他专业。
其二,依据对生源地进行区域分布分析。据调研某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生源主要集中在省内;本科毕业生生源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毕业研究生的生源地主要分布黄河中游地区,占62.2%;北部沿海地区占22.56%。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家庭经济压力较小,缺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
其三,毕业生性别分布不均,女生所占比重大,超过男生所占比例,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不匹配,增加了就业推荐工作难度。
其四,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是突出问题。该学校2017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3. 26%。其中本科生就业率93.30%;研究生就业率91.67%。这一数据表明,只有极小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难问题。
其五,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但学习态度呈现两极分化趋势。2017届该校毕业生就业五千余人,其中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82.96%;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专升本人数占8.42%;出国、出境人数占0.8%。数据显示,约9%左右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而其余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持乐观肯定的态度,但也存在对工作期望值较高,以高要求高薪水为自己的求职目的,职业忠诚度不高,从而导致履职时间不稳定、就业环境不理想等情况。
2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举办的清华大学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4月,教育部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确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院校,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目前,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由高校自主探索向政府积极引导进行多元化发展,但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2.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系尚未完善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随着就业大环境变化而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并不是主动行为,而是一种被动的应对行为,创新创业教育行为仅仅只是增加创业教育课程或培训,达到短期内迅速提升就业率的目的。从课程设置上看,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公共必选课程为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以及计算机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以选修课为主,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创业指导机构工作大多理论重于实践,缺乏现实意义。
2.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主观客体认识层面,即创业的共性。而在进入社会职场中,学生的个人表现具有很大差异。而大部分高校仅仅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进行分类。在教育内容上,没有考虑西部基层岗位、大学生士兵以及针对不同岗位和行业的学生心理需求,只注重工作绩效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往往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形象工程”。
2.3 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不足
2003年教育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200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目前,我国接受培训的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已达上千人。但是201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834万,而全国高校在校生更是达到了3700余万。很多高校并未设置专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人员,而大部分由辅导员来兼任此项工作。但是辅导员工作相对繁琐,其学习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指导效果收效甚微。
3 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措施
3.1 开展全方位,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一步,不少大学生对自身没有准确的定位和分析而盲目从众的选择职业,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职业取向的清晰度。近几年,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却少之又少。开展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二级学院为抓手,以新生教育为载体进行全覆盖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多元的,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尤为突出。高校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发挥高校优势,引领大学生创新意识。
3.2 坚持一条符合学情校情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道路
推广就业工作导师制,在就业工作导师制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就业工作导师制推广的范围。通过专业导师对毕业生职业理想引领、就业观教育、就业心理疏导、求职方法指导,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核心竟争力。同时导师也通过自己科研、创新等实践平台积累的人力资源精准推荐毕业生。在毕业生就业教育过程中,学校以转变毕业生就业观为主,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及个人发展与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民族振兴接轨,实现了就业指导“3到”。即就业指导到课堂。从学生的二年级开始把就业指导作为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就业指导的效果;就业讲座到学院,推行校院共讲模式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就业指南》到学生。不仅结合工作实际,将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就业政策和规定,就业流程、就业管理系统的使用精编出《毕业生就业指南》,做到毕业生人手一本。
3.3 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工作的排头兵是辅导员,他们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的引领者,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随着学校不断深化改革,陕西理工大学拥有一批作风硬,业务强的高水平专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办公室设在学生公寓,并且成立了独具特色的青春正能量工作站,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社会现状与人才发展结合起来,建设高素质、人才化的专业指导队伍。
3.4 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不仅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还进一步提供实践平台。通过设立科研助理勤工助学岗位,鼓励教师引导并吸收大学生参与科研任务。将理论和实踐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多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他们进行理论素养、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形成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以企业单位为主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单位第一线进行实习,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的重要一课,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当前就业新形势,改革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和就业观,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艳玲.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2] 高娜娜. 世界一流大学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3] 东静蕾.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报,2017,37(08):121-122.
[4] 曾珊.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7.
[5] 李春兰.高校创业就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5):24-25.
[6] 倪泽杰. 协同创新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创业观教育机制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7] 陆玉蓉.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8] 刘立琴.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9] 易金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