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2019-10-09李思雅董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精准扶贫

李思雅 董华

[摘要]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政策的基本方略,是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通过系统探讨精准扶贫的思想要旨,基于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在取得一系列成效的同时,针对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完善扶贫措施,健全扶贫机制,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内涵;实施困境;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这是以“绣花”为喻,暗示开展脱贫攻坚精准发力、聚焦聚力的重要性,向广大干部既表达了真脱贫、脱真贫的脱贫工作理念,又传递了脱贫工作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深刻内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60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1 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切忌好高骛远,依据合规的程序和方法,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从根本上将脱贫工作落实到村到户,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脱贫体系。

首先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标准。精准识别就是要解决以往在扶貧工作中出现的对贫困人口识别不清的问题,现阶段通过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对初选对象进行乡镇审核,然后经第二次公式无异议后,报县(市、区)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内公告。严格坚持国家扶贫对象识别标准,综合考量扶贫对象的生活现状,家庭财产,致贫原因,最后进行民主评议和群众的认可,识别结果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所在。新时期的精准帮扶将改掉以往一概而论的帮扶内容,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并对疑似不符合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再次进行甄别、清退,在此基础上了解、分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结合贫困家庭实际和需求,制定帮扶计划。

精准管理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扶贫管理平台,实行精细化管理,完善精准扶贫基础数据库,省市县乡要有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共享。做到专人专职专责,其主要目的是做到不落一个指标,不错一个数据,对各类别扶贫对象做到精准标识。

精准考核是对精准扶贫工作成果的验收。通过精准管理建立起来的动态管理机制,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所有信息全部都录入到信息监测系统中去,使有关部门可以清楚地了解本地区贫困人口的状况以及可以查看和确认扶贫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同时也是对我国以往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形式化考核的重大转型。

2 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

2.1 扶贫与扶志、扶智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有的村级脱贫攻坚主体不到位,工作过度依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少数干部主动性不强,部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党建薄弱的村,有宗教活动抬头的倾向,少数干部对群众关心帮扶不够,更由于贫困户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思想认识不深刻,了解不透彻,导致在异地搬迁过程中出现签过合同按过手印,搬迁时却临时反悔,不愿意搬迁。还有的贫困户搬迁之后,不愿意放弃以前的危房等状况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2.2 坚持精准基本方略存在差距

2.2.1 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措施到户不精准。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在调查研究阶段,有的农户外出务工,没有参与到调查中来,还有的村民对国家的扶贫政策持有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贫困退出把关不严,脱贫质量不高,漏评,错评,错退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扶贫措施到户不够精准,一些地方存在帮扶措施不具体,大而化之现象,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状况,有的工作未压实,“靶向治疗”有偏差,有的未把好事办好,帮而无效,有的帮扶措施脱离了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差异性没有体现出来。

2.2.2产业扶持不够精准。一些村庄缺乏生产性扶贫项目,组织化水平低,贫困家庭对扶贫支持不足。部分村镇以道路、水利、活动场地为主规划实施项目,但产业链短,欠缺龙头企业带动,效益不明显。

2.3 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存在廉政风险

个别地方低保金、扶贫专项经费等存在管理使用不规范现象。资金使用不精准,有的地方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有的扶贫项目审核和论证不严格,个别地方项目建设存在违规现象,工程招标和监理选用程序不合规问题容易发生。

3 解决当前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要阵地,息县是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基数较大,共有17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0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在此部分我们将结合调研材料,向大家呈现出河南息县为解决当前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工作思路,由此提升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质量,对脱贫工作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借鉴。

3.1 严格落实学习习近平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论述,做好学以致用

严格落实乡党小组学习制度,把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乡党组织民生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开展检查,认真查找差距,深刻反思警醒,进一步学深悟透。组织乡直各单位开展系统内政策业务培训,围绕扶贫政策、业务知识、定点帮扶工作等方面,采取集中学习、座谈交流、知识测试等方法,全面提高乡村两级扶贫干部工作能力。鲜明树立实干、重实绩效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做好学以致用,坚持现行标准,坚持精准方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推进,压实乡村两级扶贫干部工作责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全社会力量集中总攻,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3.2 强化主体责任,明确责任清单,夯实第一责任人主体责任

开展专项治理,结合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狠抓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脱贫成效。强化督查考核。从乡纪委、乡扶贫办、乡党建办抽调数名业务骨干,成立三个定点帮扶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座谈、定期组织知识测试的方式,检验扶贫干部工作成效。

3.3 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县领导班子以贫困户为“主战场”,积极开展扶心扶志交流会。全体帮扶干部每周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与贫困户“拉家常”,“交朋友”,进行心理疏导,增强脱贫斗志,改变精神面貌,使贫困户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更深层次的了解扶贫政策,掌握脱贫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从而强化贫困户的主体意识、激发贫困脱贫的内生动力。对有宗教信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开展教育引导,各乡镇通过广播“村村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积极开展村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充分发挥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作用,广泛开展“孝善敬老”、“卫生评比”乡村巡演等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类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3.4 规范程序,严格落实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退出机制

规范召开民主评议会,及时公示评议结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将新识别、清退、回退人员信息在扶贫信息系统中进行更新调整,因人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帮扶政策;持續开展“识别回访、民主复议”工作机制,确保应进尽进、应退进退,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3.5 严格规范扶贫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驻村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深入排查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报典型案例,警醒乡镇党员干部坚守纪律底线。主动公示公开,大力推行“阳光村务”,全面公示资金管理、集体经济、脱贫攻坚扶贫项目等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强化督办问责,对典型问题进行重点督办、限期结办,对问题反映突出的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对违规违纪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责问责,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形成高压震慑态势。

3.6 建立“多彩田园”示范基地

息县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县整体脱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引领、合作带动、贫困户自愿发展”的工作理念,以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增加收入为目标,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强化“多彩田园”(产业扶贫基地)示范工程带贫效果。全面开展争创星级产业扶贫基地和“巧媳妇”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让更多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真正实现“造血”功能。让贫困户稳定增收、长期收益。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为稳固贫困户全面脱贫、长效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 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57-163.

[2] 柯振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 [J]. 学习月刊,2014(14):111-112.

[3] 刘永富.多措并举推进扶贫开发[J].中国扶贫, 2014(22): 30-31.

[4] 刘彦随.精准扶贫当依靠科学体系(新论)[N].人民日报, 2015-10-19.

[5] 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 [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2):26-33.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精准扶贫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及解决路径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高中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