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普通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实例分析①
2019-10-09闫志刚吕凡任李瑞贤
闫志刚 吕凡任 李瑞贤
[摘 要] 结合国内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的现状,以扬州职业大学为实例,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的实施现状、激励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职称型”科研导致科研可持续发展不足、团队建设薄弱等问题,提出个人科研成效与团队建设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普通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改进方案。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040-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教学科研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科研水平与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存在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教师科研定位不明确,“职称型”科研等诸多问题。
目前,国内对高职院校综合评价研究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张学敏(2013)等人采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科研体系现状,并提出应建立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谢源、杨岭等人(2014)提出多维立体激励手段,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提升激励效果;孙振业(2017)提出从公平原则、物质与精神激励、文化激励等方面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综合评价;董存仁(2017)针对具体学院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对科研综合评价实施效果进行比较。
二、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现状
(一)科研基础薄弱,重教学、轻科研
我国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普遍较短,以江苏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立高职层次的高等院校,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职院校升级而来。高职院校的定位多为教学型学校,长期以来侧重教学,对科研认识不足,缺乏对科研与学校长期发展的正确认识,对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二)科研合作少、团队建设不足,科研连续性差
由于缺乏有效支持的科研平台,教师缺乏申报项目、提高科研能力的渠道,加之业绩考核主要侧重在教学方面,對科研要求不高,导致教师“职称型”科研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的普遍现象。教师仅为达到职称要求的科研成果而被动进行科研,往往是教师个人的科研行为,较少有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多数为“间断式科研”,缺乏连续性。
(三)科研导向不合理、前瞻性不足,不能适应综合评价效果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分为强调指标的“业绩型”和注重考核的“绩效型”高职院校。业绩型考核过分强调指标,通过提高指标,凸显指标实现业绩提升,科研导向不够合理,不能促进科研水平的长期均衡发展;而注重考核的绩效型评价体系虽然较业绩型科研体系有所进步,但是过分强调指标的统一性与可比性,不能适应各专业学科科研的最新趋势,无法实现对教师科研应对最新趋势的侧重与引导,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的驱动力不足,不利于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的研究多为理论分析或者具体实例分析,但是对具体构建科研体系对个人与团队建设之间的考核,缺少对科研可持续性发展均为涉及。
三、普通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效果实例分析
2011年扬州职业大学开始在该校土木工程学院试点,推出《土木工程学院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及奖励办法》,把奖励和资助的科研项目进行了分类,对各类项目的成果等级界定、奖励等级以及奖励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2011版奖励办法考核项目有:(1)教科研论文;(2)主编教材;(3)精品课程;(4)教学竞赛;(5)学术报告;(6)教科研项目;(7)科技服务项目;(8)专利;(9)教科研成果获奖。为了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于2016年对原有的2011版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为适应建筑工业化对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新要求,除了2011版原有奖励的各类课题、项目、论文、著作、教材之外增加了建筑工业化相关的工法、专利、获奖成果等方面的奖励力度。比较扬州职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自2011年试点科教研考核办法实施以来,该院以下方面的科研成果有较大变化:
(1)论文。论文发表情况如表1所示。2011年实施《科教研考核办法》以来,论文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核心期刊、SCI、EI收录等高水平论文却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容,办学定位逐渐清晰,高职院校成为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方向和理念有明确区别的高等学校层次。中文核心期刊等高水平期刊审查作者出身现象越来越普遍,高职院校教师的文章难以被本科院校学报以及中文核心期刊采用。再者,高职院校教师由于研究平台及研究条件限制,科研水平较普通本科院校仍有较大差距。《科教研考核办法》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热情较高,论文总量在增加,但是高水平论文数量有降低的趋势。
(2)教材与专利。教材的数量自2011年以来波动比较明显,如图2所示。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处于逐步完善状态,所编写教材多为急需的校本教材,填补教材空白。同时,编著随着教学计划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整合波动,2013年以及2015年教材编写数量激增就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变动引起的。随着教材建设的逐步完善,该层次的教材趋于饱和状态,教材编写量逐渐减少。
专利则与教材有很大不同,2014年以前专利为空白状态,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教师对建筑工业化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投入不断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科教研考核办法》在2013年进行微调,积极引导,2014年后相关专利的授权数量从无到有,逐步增加,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
(3)科技项目和科技服务。2011年《教科研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稳中有增,较好地促进了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在于,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科研与企业对接的科技服务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教师科研必须围绕科研成果对接企业,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服务能力。所以在2016版的《科教研考核办法》修订中适时加大服务于建筑企业的引导力度,学院面对企業的科技服务项目数量在实施后的2016、2017年激增。说明通过综合评价引导教师科研的方向和科研服务对象的成效比较显著。
综上所述,科教研考核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对学院的科研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指标型考核体系的局限,重视定量评价,不能做到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导致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职称型”科研依然普遍存在。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科研团队建设考核力度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普通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对策
(一)科研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
科研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木学院的论文、专利、科研项目等方面指标性科研成果的显著增加。以指标型考核为主,补短板突出单项指标的效果虽然比较明显,但是科研成果的数量仍然不足,高质量、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仍然偏少的问题比较突出。以论文为例,论文作为科研成果中比较重要的考核指标,反映出土木学院科研教师的科研热情较高,但是高质量论文数量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除了科研平台较少、团队建设不足等客观因素之外,也主要是由于教师科研仍然以职称型科研为主,职称评定完成之后科研热情下降,加之科研综合评价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导致教师对科研梯队的建设及培养缺乏有效推动力,科研课题及论文成果的深度广度以及可持续性都明显不足。现有的科研综合评价,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型”科研倾向。科研综合评价的改进应考虑从机制上有效引导教师从单纯的职称型科研转变为团队协作、梯队合理的科研氛围,保证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与专利成果在综合评价中仅仅考核了成果的数量,考核教材的数量仅适用于建设空白阶段予以激励,目前学院已经基本完成自编教材的全学科覆盖,综合评价更应准确反映教材编写的质量水平以及适合高职的特色程度。科研综合评价考核应从对教材和专利成果的数量考核转变为对教材质量以及专利成果水平的考核。
科研项目仅仅从数量单维度考核也缺乏公正性,科研项目往往需要科研平台与科研团队的支撑,现有的科研项目多是教师为申报职称而独立完成,缺乏科研团队的培育及激励效应,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综合实力,导致科研项目研究难以持续深入研究,成果水平无法稳步提高。所以科研综合评价的考核应侧重科研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增加科研团队培育与梯队建设考核指标。
(二)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已有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的改进方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改变教师“职称型”科研的趋势,重视科研团队的培育和梯队建设考核,形成高职院校团队协作、科研平台齐全的可持续发展氛围。考核指标的构建应从对成果单纯的数量考核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
下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综合评价体系,构建高职院校改进综合层次模型。总共分为1个总目标层,总目标层向下包含4个分准则层,又将分准则层向下分解出21个因素指标项,是对准则层的具体化和细分。准则层主要涉及科研成果指标(B1)、教研成果指标(B2)、科教研项目指标(B3)和科研团队建设指标(B4)等四个方面。
结合扬州职业大学及国内高职院校科研现状、高职院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判断矩阵,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两两对比进行指标打分,比例标度采用1~9级,专家主要包括科研管理领域教授、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高职院校科研高层管理人员等。最后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调查表的打分数据进行均值处理,构造出相应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具有如下特点:aij>0,aji=1/aij>0,aii=1(i,j=1,2,3,…,n)。准则层判断矩阵构造如表1所示。
利用求根法对准则层判断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根的求解、一致性偏离度的检验等数学计算,可得四个指标的因素权重值为:0.203,0.256,0.207,0.334。
根据高职院校科研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要求,构建因素层指标。因素层指标综合考虑高职院校成果评定以及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等各项标准。指标的选定考虑科研综合评价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进行选取。同样采取问卷调查法构建判断矩阵,利用求根法计算各因素的相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评价体系各个因素权重如表2所示。
表2综合评价的指标中,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有:C11论文数量、C13专利授权、C21教材、C23专著、C25教研成果获奖、C31横向科研项目、C32纵向科研项目、C33项目到账经费、C43团队成员成果等,定量指标分值设定为相对分值,将学院成果年度汇总排序,将排名首位成果得分定为基数,其余成果与首位相除,得到百分比乘以基数100即为成果得分。其余指标为考核成果质量的定性指标,主要考核教师最高研究水平,着重质的考核。成果等级分为国际水平、国家级、省部级、市校级以及院级,得分依次为:国际水平100分、国家级水平90分、省部级85分、市校级75分、院级60分。将每一个指标的权重与得分汇总,最终即为考核结果。
上述综合评价体系的改进,综合考虑了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以及团队建设能力评价。实行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发展型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及激励。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构建,可以结合各学校自身发展定位以及科研水平设定不同比重,满足各类学校不同的科研评价要求。教师个人科研能力培养与成长型科研团队培育相结合,使个体与团队发挥各自独有的科研特点,开展高职院校科研活动。
总之,高职院校已经逐步从完全教学型逐步转变为教学为主、科研并重的新常态,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存在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性差,团队性合作平台匮乏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制定应适应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现状,不能完全照搬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改变高职院校科研普遍存在教师“职称型科研”导致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可持续性动力不足等问题,应结合各校科研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制定考核指标。指标的选取应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科研成效与团队建设考核并重,关注综合评价的可持续性,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学敏.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院学报,2014(5):101-104.
[2]孙振业.高校科研人员的有效综合评价的构建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35-38.
[3]董存仁.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2):83-90.
[4]屈文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综合评价的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5(3):69-71.
[5]石伟平,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07-9(9).
[6]仝荣才.高职院校科研综合评价现状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9):175-176.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