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创新途径的探索①
2019-10-09刘晓丽
刘晓丽
[摘 要] “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我国高校思政育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网络育人;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001-03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思想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严峻地挑战着高校思政教育方式。2017年6月23日,“互联网+”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布局和前瞻视野。因此,探讨如何实现思政网络育人的价值功能,走好互联网时代思政工作的新长征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优势
(一)资源的丰富性
“互联网+”时代就像一本开放的百科全书,资源的获取已不再像以往一样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网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随时随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新式的交际工具、功能强大的各种
APP使学生能便捷快速地获得其感兴趣的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
知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课前设置了新闻分享活动,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视角借助于网络找到相关的资源,针对国际或国内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新闻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更深入地对问题进行剖析,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共享,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二)互动的便捷性
当代大学生是极具个性的一代,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
想,也非常愿意展现自我。“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各种论坛、贴吧等网络媒体平台进行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里每一位参与者既可以是信息內容的浏览者,也可能是信息内容的发布者。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他们可以“无所畏惧”“尽情发挥”,提出有创意的观点。例如,在我校每一门思政课都建立了班级思政群、学院思政群,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或社会中出现的热点问题,都可以在群中反馈,其他成员或思政教师可以进行解答,能够做到实时交流,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二、高校网络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政网络育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笔者通过访谈及调研分析,发现目前网络思政教育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问题
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开展思政网络教育的关键,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观念僵化、方法老套
网络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规则。学生能够利用各种通讯工具获得多种多样的信息,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思政教育中教师的教育主体的“历史权威”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消解。但很多教育主体似乎并没有对这一发展趋势形成清醒的认知,“以我为尊”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同时网络时代的开放性使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不断出现,微课、慕课应运而生。这些方式让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教学空间更为开放。事实证明,简单的传统教育已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结合时代特点使封闭的课堂转型,充分运用先进的媒体传播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只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视频、图片等,并没有真正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导致思政课课堂死气沉沉,不能很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价值。
2.知识滞后、能力欠缺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一些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不断出现,但多数教育主体欠缺契合时代精神
和学生特点的“时代新知”。思政课教师熟悉的平台相比较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也给思政课教师带来
了极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其对专业知识及网络技能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可能出现主客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同时思政课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理论性较强、内涵深奥,各门课程之间相互交融,而部分教师仅仅掌握浅显的表面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架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答,甚至在某些问题上立场模糊,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二)受教育者的问题
网络时代是一个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的社会,各种不同的思
想并存。网络中消极的观点和落后的思想容易对学生的很多方面产生冲击,具体表现如下。
1.价值观念冲击
以前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信息主要来自对书本的阅读与教师的讲授,而这些知识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的。然而网络的开放性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让我们很难做到从源头上把关,这种状况使西方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大肆侵入,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大学生刚好处于青春时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也更偏重于个人利益与自我发展,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如在大学的环境里,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习惯找各种理由推脱,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心理发展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打游戏、看小说、看直播、追新剧、刷微博、刷朋友圈、逛淘宝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同时网络成瘾现象增多,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自律,玩手机游戏成为部分学生的常态。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耗费了光阴,迷失了心智,损害了身心健康。而且网络中的暴力、淫秽、迷信等不良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畸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屡见不鲜,甚至连中小学生也不例外。
3.道德观念的冲击
网络世界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拟性,在网络中人人都可以隐
藏自己真实的一面,而以虚构的身份进行交流沟通,在这种情况下会使某些群体易于放纵自己,借助这种虚拟性在网络上恶
意攻击别人,发泄自己的不满,成为所谓的“喷子”;有些人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技术非法获得信息,制造病毒;有些人会为了自己找乐子而故意编造虚假信息进行传播;也有些人会利用大家的同情心骗取钱物,甚至进行情感的诈骗……网络中道德
缺失的行为屡见不鲜,诚信危机严重。
4.行为习惯的冲击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表现为行为习惯虚拟化、思维方式直观化。与以往相比,人们面对面的交往时间越来越少,大家更喜欢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低头族”“网虫”越来越多。公共场合随处可见的一幅场景是人手一部手机,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各自为政,互不干涉”。与此同时,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使青少年遇到问题后都会通过网络简化处理方式,“有问题找网络”已成为一种常用方式,岂知有些问题的答案千篇一律也可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同时“快餐文化”也造成了学生阅读碎片化和浅层化,这使学生不再深入思考,思维方式僵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发展。
三、解决问题应把握的原则
“互联网+”作为一种生产力发展的新常态,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网络育人
的优势,需要把握好如下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利益关系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不同价值取向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社会生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我们的“中国力量”,凸显我们的“中国精神”。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借助于網络手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过去的“教师权威”模式向现在“相互配合”“相互协商”的互动模式转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坚持主动介入的方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高校必须建立干预新媒体教育的干预制度,不能放任学生自己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学习而不加以引导。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自觉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水平和舆论鉴别能力,要及时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要有高度的敏锐感,善于借助微博、微信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青年学生的“朋友圈”,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积极加入他们的讨论。只有采取这种主动介入的形式,才能在网络教育的热潮中掌握主动权,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四、具体的路径探索
(一)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的把关人,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
接决定着思政教育的效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政工作人员应及时调整自身定位,推行民主化教育,构建平等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当下,知识的更新与信息传播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针对时代特点,思政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思政理论功底外,还需要具有及时掌握互联网技术、熟练进行新媒体操作的技能。学校应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定期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及技能,不断调整适合时代发展的育人思路,从而培养出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操作技能熟练的思政教师队伍,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引导,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
(二)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时期的公共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提起思政课,很多学生的感受就是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从政策方面进行导向,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也为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课注入一支强心剂。借助“互联网+”,如何使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今,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大学的教室都挂有手机收纳带,以此约束学生。但是对手机问题不能“只堵不导”,而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沈震老师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智慧教学软件将手机变成了教学工具,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这种方法创新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在思政教育方面,我们也要做到内容创新,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而是要真正地贴近实际,以生活热点话题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校园BBS论坛、微信、QQ等学生频繁使用的网络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三)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网络平台
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层次有所差别,办学理念也不尽一致。网络平台的建设必须体现学校特色,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为例,在网站建设中应秉承“文明、博学、实践、创新”的校训,大力倡导“求真、求实、求是”的校风和“严谨、严明、严格”的教风及“乐学、乐思、乐行”的学风,以传统文化试点班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发扬“脚踏实地,敢为人先”的恒星精神,让学生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网络平台的内容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旋律,积极宣传和解读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如重要事件、国内外形势、时事热点以及各类新闻,讲究实效性,能做到与时俱进,宣传社会正能量,增加“红色”板块的内容,及时更新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先进人物故事,还可以开展校内“红人”搜寻活动,让学生影响学生。在栏目设置方面可以增强服务功能,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詢、勤工助学等实用板块,增强互动性,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学习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高校的思政教育正是其中重要的环节。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优势,努力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向军,许云燕,周亚傲.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7(4):79-80.
[2]朱敏,曹杰.基于“互联网+”新媒体育人创新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16-19.
[3]王芳.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校园(上旬),2017(4).
[4]沈杰.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好家长,2017(59):58-59.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7(1).
[6]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2):106-110.
[7]孙伟.浅析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07-109,113.
[8]李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6,39(2):159-162.
[9]江雪茹.“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6):104-107.
[10]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