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国社会历史与崇天意识的产生

2019-10-09王莎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6期
关键词:楚国

王莎

[关    键   词]  楚国;社会历史;崇天意识

[中图分类号]  K2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200-02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十分富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楚人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明成果。楚国位于长江流域,与中原大地既地理分明却又相隔不远,所以造成了楚国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因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与中原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

楚族出自于颛顼之后,楚先民由于当时的社会技术及其落后,所以人们的认知观念较为拙朴,尤其是楚先民对自然的崇拜体现在对日月星辰、河流山川、风雨雷电等的崇拜,这也是形成他们泛神论的神灵崇拜基础。楚人认为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是同一的,所以他们有了“至高神”——太一神,即屈原《楚辞·九歌》中写到的“太”或“太壹”。还有了“日神”——“东君”“炎帝”,主管人生死的神灵——“大司命”在《楚辞》中有写到“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主管儿童健康和婚姻幸福——“少司命”等神灵,这也是楚人当时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和认知的不完善,所以才会对万物賦予神名,在当时,楚人在整个自然界的地位是弱小的,较为位卑,远不如神灵地位崇高。因而人畏惧神,所以开始崇拜作为天之代表的神,而这便是楚人崇天意识的萌芽。

而楚人思维意识得以发展进步还需从楚国当时的经济民俗来看。首先,楚国的自然条件极其优越。《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亚热带平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楚人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块土地拥有无穷无尽的宝藏,但也使楚人缺乏对自然挑战的魄力,所以楚人的农耕水平一直没有提升,农业技术一直停留在火耕水耨的水平。而且楚人热衷于经商,《战国策·楚策三》记楚怀王曾说:“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自春秋以来,楚国的木材、矿产、水产品和鸟类、野兽等资源都极为丰富,由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商人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不远千里前来贩运、买卖,而这些商业活动所带来的巨额的商业利益,使楚人对农耕的倚重被进一步降低了。《管子·轻重甲》曾有记载:“使夷吾得居楚之黄金,吾能令农勿耕而食,女勿织而衣。”所以,楚人本身的生活环境是极其优越安逸的。

在这种安逸的、不需要楚人为生存而辛苦奔波的环境下,楚人的思想也受其影响,便更倾向于在和平优越的环境中守成和平稳发展。所以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动荡时期,楚人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没有过激进的主张,反而诞生了的老子一派中体现的是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史记·货殖列传》中曾引老子的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楚人出于对境内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十分尊重,采取包容至极的统治思想。随、许等在楚境内的附庸诸侯小国长期存而不覆灭,就是因为只要这些小国附庸楚国国君,那内政大可自行其是。所以,随着楚国国力日盛,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进一步强化了自我价值和位置,社会由“神治”慢慢转向“人治”。

楚人就方位崇拜而言,他们对东面是很崇尚的,在墓葬礼俗、职位、外交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楚人的座位以东向为尊,而楚墓的头部朝向也是东面,所以楚人以东向坐为尊的习惯应与日出东方有关,楚人的日神称东君。对崇日的楚人来说,东向面日而这也是上文中楚人对天神崇拜的体现,从座次和习惯上也能看出楚人对这些神秘力量的向往,他们希冀于能通过某些方式与这些强大的、神秘的力量靠近,从而渴望自身能够掌握这些力量,这既是楚人崇天意识的体现,又是楚人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萌芽。

楚自认先祖为火神,所以特别崇尚赤色,而楚人又十分尊崇凤凰的形象,所以凤凰是楚国图腾崇拜的代表,童书业曾指出:“楚之先祖为祝融,近人多以为即罐兜,亦即丹朱,本为日神,即‘日中之跋鸟,‘罐兜,与‘丹朱夕亦鸟名,则楚人似本亦以鸟为图腾之族。”《楚族源于炎帝氏说》,其中也有观点说明了楚人的图腾是凤。据文献记载,凤生在东、南、西三方,而以南方为多。《庄子》中有:“老子叹日:‘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山海经》中也有:“南禺之山,有凤凰鹤雏。”焦氏《易林》说:“凤生五雏,长于南郭。”所谓“南方”“南禺”“南郭”,应当在中原的南面,疑即楚地。《山海经·南山经》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凤凰。”所谓“丹穴之山”,也在中原的南面,同楚的方位也是相合的。并且楚人对凤凰的钟爱和尊崇远远超过周代和其他各族,在出土的楚国文物中,凤的形象多得数不胜数,远非周代其他各国可比。而且凤的形体和姿态多种多样,显得雍容华贵、伟岸英武。所以,对这种飞禽类动物的崇拜,也能体现出楚人对天际的向往,他们在潜意识中崇拜天、又向往天。

在社会民俗方面,楚地很盛行私斗,民众间普遍存在个人英雄主义,楚人在思维方式上,原始的放任感性仍然占主导地位。楚人特别重视面子,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不值得可惜的一件事,所以在遇事中服输认错是不能做的,因此,楚人经常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儿而相互间拔剑拼命,极其好斗。《说苑·指武》曾记载,秦昭王对楚国人民的看法,秦昭王认为楚国的剑锋利,人民大都悍勇。《汉书·地理志》也对楚国有这样的评价,认为楚国人民至今喜好用剑,轻视死亡,极易发怒,楚人民悍勇的性格、不服输的态度也能侧面表现出他们不会轻易、长久地屈从于天道的威慑,所以在《人物御龙帛画》中,虽然画面的主旨为“魂魄升天”,但人魂的位置已经不是像之前的《人物龙凤帛画》中那样居于右下角,《御龙图中》人的魂魄居于画面中央,这也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天”地位的挑战和人们意识主体性的觉醒。

楚国的“巫”文化可以说是楚文化的核心。当时楚国多盛行“巫文化”,有着浓重的原始社会的宗教,人们对神敬畏,多读神话故事,作品也多以神话故事为基础,或者多用神话故事作为创作文学作品的题材和象征,这就给楚文化带来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信鬼神,重淫祀”。这种“巫”文化的神秘性给楚国哲学所带来的就是楚国哲学中也有了神秘性,使人们开始对未知世界有了认知欲望和想要探索的勇气,思想家开始对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世间万事万物的起源有了自己独到的思考,重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灵”在楚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巫”是沟通人和神灵的使者,所以说“灵”与“人”的关系也是当时重要的哲学思考,这都是楚文化给楚国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背景与条件。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更及王室权力的下移,致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在当时社会里有一些富有远见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人死后有无灵魂提出质疑,纷纷要求摆脱“天上帝”主宰人事的状况。这便能看出时人自身的主体意识的加强,开始怀疑天的主宰性,强调人自身的能动性。

而楚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人物御龙帛画》中有明显体现,画面中更加突出人物的地位与作用。正中有一高冠博带的男子形态,驾龙,龙向西,龙尾立一鹤,最上方有一舆盖,左下方有一条鲤鱼,与龙前进的方向相同。帛画是基于楚国丧葬礼俗而创作的,体现了楚国当时人的精神思想,其中就表达出了楚人的天道观和崇天的思想。其对于认识早期覆棺帛画的形态与风采,了解先民的灵魂信仰(尤其是当时楚地巫风盛行背景下楚人的信仰追求),洞察先秦神仙思想形成初期时人“升天成仙”的愿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人物御龙帛画》的画面布局来看,人物处于画面的正中,四周的龙舟、鹤、鱼、华盖等物象围绕在四周,画面中男子形象整体比例合度,男子驾驭神龙的自信风度,它会让人想起屈原“九歌”中的神话人物——东骏,他正在驾驶龙并制造雷声。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男人位于画面的中间,是画作的主体。灵物在男子的四周环绕成环拱状,从中就可看出人的主体地位,主人公并不需借助灵物的力量升天,灵物只是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主人公凭借自己升天,可得出主人公或为巫师,或为人主,或为得道成仙的仙人。

当时的楚人相信灵魂存在,认为肉体死亡后,灵魂是不灭的。在这个概念的影响下,靈魂作为坟墓的引入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人物御龙帛画》所描绘的神秘世界充分表达了坟墓所有者的美好愿望,希望灵魂能够升入天堂。而楚国人对灵魂的认识,在楚人的葬俗上有所体现,据黄晓芬研究,楚墓室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椁内开通、向外开通与祭祀空间的确立。《礼记·郊特牲》中就写到了“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但是楚人是相信升天的祖先的神灵会借助某种方法再次降临人间,楚人注重鬼神的思想还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体现,“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也”,这句话就能体现出楚人认为升天的祖宗灵魂是可以继续自由往返于天地的,还将地下墓地看作幽都。楚人招魂的习俗由来已久,便因为他们认为魂灵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所以楚人自由思想和意志便都体现于此了,对灵魂的认识也是楚人对自身在整个环境中所处位置的认识。

而楚人对灵魂的认识着重体现在巫术崇拜上,尚巫之风从战国开始,在楚国极为兴盛。《吕氏春秋侈乐》:“荆之衰也,作为巫音。”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周礼既废,巫风大兴;楚越之间,其风尤盛。”《汉书·地理志》记楚地之民“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楚人推崇巫觋的天生异禀和掌握的超自然法力。认为巫术的性质是一种虚构的超自然力,巫觋可以通过巫术与神明直接沟通来祈福和禳灾。对巫术的原始信仰便是“人神合一”信念的体现,人们相信巫师可以与世界沟通,是人神之间的传信者。

楚人的巫文化是指先秦楚国的巫文化和道家学说。楚国的巫文化十分兴盛,道家学说是楚文化的特色内容。这二者都对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人的“巫道文化”是先秦时期楚国的巫文化和道家思想融合而生的。巫文化在楚国最为兴盛,而道家思想与楚文化的神奇融合对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楚国的道家学说中,得道成仙是基本观念,也是道家的终极追求。在先秦时代,楚地的神仙观重在借助灵物飞升成仙,这在本文之前论述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图》中,主人公或是借助龙凤的力量“引魂升天”,或是借助自身的能动性“羽化登仙”都表现出了这一特征,而这种神仙观也是后世道教神仙观和道教法术的重要来源。

道家的天人观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切都是“道”的体现,这一“道”的原则便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道教认为,天地的一切都是被“道”化生出来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是有形的,而这形里便包含着道。“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无为的。它可以化生一切事物,即自然之道是贯通天、地、人的。“天地”遵循自然法则,人们遵循自然法则。天与地与人类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的一切都根据道所赋予的本质寻求自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没有理由干涉它,也不能随意伤害或杀死它。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们应该将自己的美德与天地相结合,对万物“利而不害”造福一切,以帮助万物的自然成长,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勇.秦楚对立的文化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9(1).

[2]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楚国
楚国的探索之旅
浇瓜之惠
《自相矛盾》扩写
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
小燕子
屈原之死
一叶障目
刻舟求剑
毁瓜和护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