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及思考
2019-10-09杨建良
杨建良
[摘 要] 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从站起来已进入富起来、强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落下,“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已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部署。从作者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培育主体、培育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 键 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问题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46-02
2011年,石家庄农业学校被河北省农业厅和石家庄市农业局确定为“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既是责任,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2018、2019年连续两年提出学历教育和职业农民培育并重的发展思路。2011~2018年学校连续保持市级培育基地(为叙述方便简称为“我校”和“基地”),学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过程从任务申报、实施方案的制定、学员遴选、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组织实施、资金监管、资料的收集、信息报送、宣传报道、总结汇报到验收是完全按照农业农村部门的要求来做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学校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也是教师走入农村、了解农业、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既拓展了学校的职能,又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完善培育模式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学校服务农业,还是培育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然性
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的“红手印”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华大地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至今,我国各行各业都进行了全面变革,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粮食总产达到了1.2万亿斤以上。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严重不足,种地的都是老弱妇孺,文化程度低、素质低,未来谁来种地,饭碗能不能端在自己手中,成为现实必须选择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论断及中央连续的“一号文件”的战略部署,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应运而生。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构建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相互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新型职业农民(实际上可称为职业农民)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农民,原来的农民是一种身份,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是指从事于农业或相关生产、收入90%以上来源于农业的人员,是支撑于农业的群体,不是生存在农村,也不是原来具有农业户口的人,职业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等职业,而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善经营的体面职业。只有明确什么是职业农民,才能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好。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
农业农村部实施方案中明确,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以农广校为主体、多方参与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我们国家的行政执行力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各级农广校为主,现实中农广校承担了一半以上的培训任务,这也在现实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农广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尤其是县级的农广校,师资及教学培训实力有目共睹,刘天金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事业,包括申报遴选、教育培训和追踪管理等。各地农广校都在不断探索,也面临亟待解决的一些新课题”,其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是农广校的问题,应选择专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广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
(二)培育对象选择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根据对象的不同,青年农场主培训一般要求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和退伍军人等为培养对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针对不同的培育对象要求不同,是符合生产现实,但在现实培育中,除了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有像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甚至政府部门等开展的培训或培育,而且系统都是独立的管理系统,造成部分培育对象成为培训专业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各个部门的“蛋糕”,应该整合培育主体和培育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功效。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按实施方案采用“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培育模式,基地打破了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的固定模式,采用先参观学习,能亲眼看到自己与先进生产模式的真实差距,增强学员的主观认识和学习的动力,再结合集中学习与实习实训、生产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方法,做到“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员参与互动”相结合。但由于任务下达时间较晚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做到“分段培训与生产季节”相结合比较难实现,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培育较难覆盖整个生产周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乡村振兴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张桃林介绍,“十三五”期间,一方面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利用5年时间轮训一遍,每年培训100万人;另一方面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每年培养1万名青年,形成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队伍。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成为国家战略,这种情况下应统筹部署规划,根据农业和培育特点部署培育计划,提高培育、培训效果,更大地发挥培育资金的作用。
四、培育师资教材
聘用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推广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组成专兼职师资队伍,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选用高质量通用教材、区域教材和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选择聘用合适的教师,选用符合本地实际的教材是做好培育的重要环节,现实中基地只能聘用本单位以外的专家、教师作为师资,因为在实施方案中规定聘用的师资可以按照规定取得相应的报酬,但财务管理上本单位教师不能取得報酬的规定,从客观上就限制了基地单位人员作为师资;教材的选用上,各地在考核上把使用农广校教材作为优先选项;各种条块和制度的篱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地的自主优先选项。
五、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重点面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开展认定管理,支持各地开展分级认定,鼓励农业职业经理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并不是统一的,各地可以根据情况随机掌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资格认定,职业农民作为一个行业,现实情况下虽不能制定准入制度,但也应该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个基本标准,以利于职业农民群体的有序规范建立,确保平衡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职业农民的认定是一个短时间内的过程,培育基地跟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往往是认定完职业农民,给其发放一个证书。职业农民的管理不是培育基地的职责,也没有能力对其进行管理;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承担的是宏观农业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职责。未来职业农民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肩负着农业生产、供给,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明确职业农民的管理部门,建立职业农民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
创设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程培育免费政策已落实,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金融保险等政策,各地情况不同,涉及多个部门,还在探索创新阶段。扶持政策应该是一个尺度,不应模糊或设定尺度。现在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还需要跑、要,掌握政策的部门还在拿着当权力,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标准普惠制,如果家庭农场按照规模或者产品贡献达到标准就给予补贴,权力就变成了服务,职业农民就真正名副其实。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曾说,各地可出台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再过10至20年,新型职业农民将是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的力量,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政府支持体系,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量化金融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探索国家补贴的形式覆盖职业农民群体,细化明确各种扶持政策,增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业感与获得感。
七、结论
实践证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化道路,不仅会改变亿万农民的命运,也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这一过程和目的的实现需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地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未来“谁来种地”的论断,完善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培育出承担中国农业的职业农民队伍,推动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蒋学杰.“校社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8(11).
[2]周信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2017(13).
[3]柯凤华,陈程.都市型现代农业视角下厦门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J].农业教育研究,2016(3).
[4]韩永廷.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和路径[J].蚌埠党校学报,2013(3).
[5]张凯锋,曾鸽旗.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显著[J].湖南农业,2014(10).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