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馆在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中发挥的作用
2019-10-09杨雨函吴宝禹
杨雨函 吴宝禹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精神世界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庞大的中华文明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文化智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戏曲也是世界艺术遗产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财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 传承弘扬 免费培训 公益演出平台
近些年,戏曲艺术不但在国内有观众,更是受到国外文化学者的追捧和研究,戏曲表演常常参与中外文化交流。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前,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继承,关系到传统戏曲的发展。保护传承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戏曲遗产,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之一。
辽源群艺馆弘扬戏曲工作从举办戏曲免费培训开始。从2014年至2018年,辽源群艺馆共开展19期戏曲免费培训(7期京剧培训、1期评剧培训、11期二人转培训),其中2期是京剧进校园,其余17期均为社区群众举办。在5年的工作中,最开始是我们等着戏迷们报名,然后举办培训班,2016年后变为我们上门服务,去社区、学校征询群众意见,根据需求量开班。培训工作中积累了一点经验,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笔者将工作心得和设想与大家分享。
一、免费培训方面的经验
在免费培训中,笔者看到数据说明:对于本土戏曲如二人转,群众自然有亲切感,接受者较多,有的已然有演唱基础,就以学习演唱为主;而京剧,则以循序渐进的讲座、授课、欣赏、演出为主,逐渐培养观众。
(一)戏曲进社区,满足老戏迷的学习愿望
京剧被视为所有戏曲之首,辽源市在20世纪70年代曾有京剧团,名噪一时,当时的演出场场爆满,至今辽源市也拥有一批京戏票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京剧爱好者没有地方看京剧,也没有地方学习京剧,群艺馆5次专门为社区京剧爱好者举办免费培训,充分满足了他们想得到专业教师指导学习的愿望。当然,作为二人转之乡,二人转的爱好者多不可数,每年参加其免费培训的报名人数最多,有的学员经过学习演唱水平和表演水平得到提高,甚至可以在社区演出中登台表演了。
(二)京剧进校园,培养戏曲新人和戏曲爱好者
教育部早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辽源群艺馆把目光投向校园,决定通过京剧免费培训的形式拉近戏曲与校园的距离。经过与学校联系、协商,在2018年10月和12月,成功在西安区灯塔乡中心小学、多寿路小学举办两期京剧免费培训。我们聘请了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专业的年轻教师授课,教师边表演边教授。独有的唱腔、经典的唱段,让孩子们觉得新奇,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戏剧的兴趣。学生通过近距离感受、体验、模仿教师,初步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唱腔特点及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感受到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通过培训,也许会有孩子爱上戏曲,因此走上从艺之路。学习戏曲,要有天赋,要有多年的功底,嗓子、个头、形象缺一不可。所以戏曲进校园,并不是让人人会唱,而是普及戏曲知识。中小学学生学习戏曲不是为了培养演员,而是通过戏曲培训让他们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京剧培训拓宽了学生艺术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让他们有了一定的欣赏戏曲的能力。戏曲进校园只是开始,让戏曲文化在学校发扬光大才是最终目的。戏曲更需要的是“出校园”,为传统戏曲文化的薪火传承铺垫出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此外,戏曲进校园不能昙花一现,要坚持不懈。
二、搭建欣赏平台和演出平台
(一)创造免费戏曲艺术公益欣赏平台
曾经戏曲艺术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高的文化地位,底层的百姓都能进戏园子听戏看戏。当今时代纵然有戏迷,但也无处听完整的戏。笔者认为,让新老戏迷同时受益的方式是创建戏曲艺术公益欣赏平台。公益平台可分为讲座和影像欣赏两部分。
1.讲座部分
讲座要做好各类资料准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倾囊相授的愿望,将殿堂级的戏曲通俗化,切忌晦涩,要让听众认识戏曲艺术的重要价值和传承戏曲艺术的深远意义。讲座的内容主要为(1)讲解戏曲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地方。中国的戏曲,以京剧艺术为代表,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把各种传统艺术融合在一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包括头饰、服饰、曲词、音乐、美术、唱腔训练、舞蹈、化妆甚至武术、杂技等门类,各有规范和“讲究”,又要和谐统一,形成有机整体;小小舞台可以把时间和空间转换处理得灵活自如,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就能将观众代入,非常了不起。(2)戏曲内容为什么流传下来?传统戏曲故事的主题全是“忠孝节义”,在传播中国伦理道德、提升道德修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人们向善,无形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价值观,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3)传统戏曲不但能作为民族的标志,更关键的是它还能让每一个中国人得到归属感,是民族身份的记忆。
2.影像欣赏
以京剧为例,层次太多,结构严谨而深奥,现代年轻人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有教师讲解,会大大增加观众的了解度和关注度。集中新老戏迷,观看优秀的戏曲电影录像,包括京剧电影与本土二人转录像,一饱耳福的同时,听专家解读剧目、流派、声腔等特点。解读要深入浅出,便于大家听懂,从深层次上理解戏曲,同时也激发他们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兴趣,自然走进戏曲的世界。比如最被人们熟知的京剧《三岔口》,虽然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他们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这种生动逼真的表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表演最高境界,影响深远。今天的默剧表演、滑稽戏表演甚至小品表演中都会采用类似《三岔口》中戏曲的身段表演,由此可见经典的力量。
(二)为戏迷搭建演出平台
每年的群众文化会演,要给戏曲演员表演的机会,甚至举办群众戏曲会演。鉴于租赁剧场的费用成本,这种演出可选在社区活动室、小广场举办,有条件的可配有化妆服饰,没有条件,则不需要华丽的服饰与灯光,只要让戏迷有一个展示水平的舞台即可。目的是让观众看见各种戏曲的生生不息。在社会上营造爱戏曲、唱戏曲、保护戏曲的氛围,即使只有一个戏迷,我们也要为其做工作;即使有一點点火光,就要让它燃烧下去。
三、结语
传统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漫长的、需要不断坚守的事业,更是一件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今天,在国家戏曲政策的指引下,文化工作者要多做工作,不辞劳苦。文化馆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的能量,弘扬优秀戏曲文化,传承民族经典,让戏曲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共建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2009(10).
(作者简介:杨雨函,女,本科,吉林市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吴宝禹,男,本科,辽源市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