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2019-10-09张鹭
摘要:音乐是一种文化传承,我国音乐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激励、感染、净化人心等作用。人们的生活与音乐密切相关,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音乐的关注度提高,音乐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在这种潮流下,序列音乐应运而生。序列音乐的出现,是音乐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带来了音乐发展与改革的新方向,为音乐的创新发展奠定了理论与技术的基础。
关键词:序列音乐 作曲 理论 技术
序列音乐简单来说指按照一定顺序将音乐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排列,形成一种新的音乐作品供人赏鉴。二战后,序列音乐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重要音乐类型,对音乐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序列音乐本身具有创新性,在目前的音乐中流传较为广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序列音乐写作过程就是将一个个简单的音符变成各种元素,再将其进行排列组合,进行各种移位、组合,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集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十二音集合的精彩变形。一般情况下,序列音乐技术主要作用在音乐作品的音高上。本文就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序列设计的价值体现
序列音乐之所以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喜爱,主要在于其具有创新性。序列音乐的创新性体现在序列音乐创造过程中的系列设计上。在对序列音乐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时,需要从序列音乐价值方面进行研究,使人们更加了解序列音乐所含有的实用性、价值性。可以看出,在序列音乐设计层面上,其表现形式存在多样性,如我们熟悉的音乐曲目《涉江采芙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设计的。学者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分析得出:这首曲子的表达形式有四种,十分丰富。另外,有一些音乐学者利用这种方式设计出其他的音乐作品,如《暗香》。《暗香》集合了五声性集合模式,我们在鉴赏时需要以专业的音乐鉴赏角度去对作品进行欣赏,才能感受到其独特之处,理解其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可以看出,序列设计体现了音乐的创新性,其不仅创造出形式新颖的音乐曲目,还赋予了曲目新的音乐内涵。
二、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及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在对序列音乐理论及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引入一首典型的曲目对其进行技术分析。《涉江采芙蓉》作为我国第一首序列音乐,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研究上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以下内容是基于《涉江采芙蓉》的讨论。
(一)序列音乐作品中的序列用法
序列音乐作品中常用到的序列用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纵横法、分割法、重叠法。一是纵横法。在《涉江采芙蓉》这部作品中,作者为了能使听众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所使用到的序列法,于是在音乐的前一到五小节采用了纵横法,做到在引子部分就将序列呈现给听众;二是分割法。在《涉江采芙蓉》这部音乐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分割法,如在《涉江采芙蓉》的六、七、八小节中,使用了分割法将原有音乐作品由三声部转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三是重叠法。在《涉江采芙蓉》的十六到十八小节中使用了重叠法。
(二)序列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写作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其直接体现了一首曲子的思想内涵,是对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在进行序列音乐创作时,也离不开旋律写作。序列音乐创作具有创新性,在序列音乐中引进合适的旋律,可以使得这首曲子特点更加鲜明,更加能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另外,听众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旋律是最能抓住人注意力的,其可以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在听到音乐的旋律时,就可以判断这首曲子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因此,在进行序列音乐创作时,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创作出鲜明、鲜活的旋律,更好地表达出序列音乐的特点及内涵,引发听众的心灵共鸣。
我们以曲目《涉江采芙蓉》为例,对序列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写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一是这部作品的人声旋律是13小节;二是这部作品在演奏过程中G调的使用频率很高,使得这种作品在情感内涵表达方面非常优异。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在旋律上设计合理,不仅向听众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促进听众对这首曲子的内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三、结语
序列音乐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创新性,但是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序列音乐鉴赏时,需要从序列音乐整体风格特征进行把握,而不是仅仅关注在单首系列音乐的鉴赏上。将不同曲目的这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探寻规律,找到序列音乐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序列音樂的出现是音乐史上的一大突破,是音乐融入创新理念的代表。序列音乐符合潮流趋势,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受到大众喜爱,因此,序列音乐发展是大势所趋。总而言之,序列音乐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音乐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奠定了未来音乐的发展基调。
参考文献:
[1]赵薇.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以《涉江采芙蓉》为例[J]. 北方音乐,2015(15).
[2]李燕.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和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黄河之声, 2019(02).
(作者简介:张鹭,男,本科,贵州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