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政治语篇隐喻对比
2019-10-09冯嘉昕
冯嘉昕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传统的观点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式,从修辞学的角度探讨隐喻在演讲、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莱考夫和约翰逊 (1980) 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拓展了隐喻分析的视野。当前从隐喻角度对政治语料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多以英语语料为主(Musolff 2006; Lederer 2016)。汉语语料的隐喻分析较少。本文以《之江新语》为语料,参考國外相关的政治语料隐喻研究结论,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中西方政治语料隐喻的异同,并探讨其原因。
Charteris-Black (2004) 系统介绍了对语料进行隐喻分析的三大步骤:隐喻辨识,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并对英美政治语篇进行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本文通过隐喻标注,即隐喻辨识的方法发现中国政治类语料的隐喻使用特点,进而做出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
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本文以《之江新语》为汉语语料。该预料由232篇短评组成,合计汉字103265个,词54956个,5997个不同词类,句子2480句。
方法。本文采用antconc3.2.4语料库分析软件,根据词频从高至低进行隐喻辨识,候选出可能的隐喻词,再将这些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进行辨别,剔除不具有隐喻义的部分,保留具有隐喻义的词,参考Collins CoBuild Metaphor和《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的隐喻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此外,我们还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字、词的字面义与引申义的解释。
在对语料进行完隐喻标注后,本文参考Charteris-Black对与英美政治语料的分析数据,对汉语和英语政治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寻找汉英政治语料在隐喻使用方面的异同。
结果与讨论
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之江新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隐喻。总量位于前三位的是建筑、人体和战争隐喻。词类丰富程度位于前三位的是人体、战争和植物隐喻。Charteris-Black(2004) 提出了“共鸣值”的概念,由隐喻总量和隐喻词类数量相乘得出,用来表示在一个特定的语料库中,某一类隐喻的源域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发现 (Charteris-Black 2004)。这一概念可以来衡量各类隐喻的能产性。
《之江新语》常见隐喻统计结果与分析。统计发现,建筑隐喻的共鸣值比例占总体的26.9%。在汉语政治语篇中,建设的概念通常会被映射到国家的发展上。隐喻公式为“国家是建筑”。“建”作为关键词可以组成“建设”,“建成”,“建立”,“构建”,“创建”等词语。其它的建筑隐喻,如“开拓”,“门槛”等也经常出现。因此,建筑隐喻在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人体和植物隐喻的总量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四位,分别占25.4%和11.5%。人体隐喻关键词为“核心”,“中心”等词语。除此之外,“体”这个概念在政治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政治上强调的“体制”,“体系”等概念就是由此得来的。植物隐喻的关键词为“根”,“本”,和“果实”等。对中国人来说,“根”意味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意味着这片土地养育的人。而“果实”则代表着收获。除了“根”和“果实”,“树”的出现频率也很高,如“树立”,“培养”等。
此外,战争隐喻占12.7%。在汉语政治类语料中,我们发现战争隐喻主要公式为“发展国家是一场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全国人们应当团结一致,国家应当分析好国内外的“矛盾”,根据国家“形势”来“部署”和制定有效的“战略”。各政府部门应充当“主力军”,听从党的“指挥”,做好“武装”准备,奋斗于各“阵地”之上。
英汉政治类语料隐喻对比分析。Charteris-Black (2004)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和英国政党竞选宣言进行了隐喻的分析,本文将参考他的研究结果,并取之与上文的结果作比较。
通过对比研究,建筑、战争隐喻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研究发现,在中、英、美三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借建筑、战争隐喻来表达政见的偏好。当然,这种相似主要是在源域层面上的。从目标域层面观察,我们发现汉语的目标域主要为“发展国家”和“国家”,而英美构建“政治是战争”,“政治活动是建筑”的概念隐喻。其中的区别反映出的是英美两国选举政治背景下竞选双方在互相辩驳、互相攻击的中使用战争隐喻的倾向。而建筑隐喻则反映的是他们宣扬政见、开展政治活动的内容。相对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而中国政治语料的核心内容在于国家发展。建筑、战争隐喻都能与国家发展构建映射。
其次,与英、美两国政治类语料不同的是,《之江新语》中大量使用了人体隐喻。这些人体隐喻用词以合成词为主,如“体系”、“体制”、“核心”等。语素复合成词是汉语构成新词的主要方式(崔波,2015:14)。“国家是人体”的隐喻通过汉语的复合构词得以构建,而英语虽然也会构建“国家是人”的意象图示,但多以拟人的形式出现在语境之中,不以“人体隐喻”的形式出现。英语的隐喻词多以派生的形式,复合隐喻词能产性不及派生隐喻词的也限制了人体隐喻的出现频率。
最后,研究发现《之江新语》之中并未出现宗教隐喻,而这类隐喻在英美政治语料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宗教隐喻的消失很容易与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对宗教信仰保持不鼓励也不反对的态度。因此《之江新语》中没有构建宗教映射的隐喻。相反,英美两国的历史与宗教发展紧密相连,美国的成长更是与宗教因素息息相关。诸如“faith”,“mission”等词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本文以《之江新语》为语聊,探索中国政治语篇中隐喻的分布。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汉语政治语篇中使用最多的隐喻类型是建筑,人体和战争隐喻,这与中国国家文化密切相关。通过与英美政治语料的对比,我们发现汉英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的共同点在于建筑和战争隐喻的倾向,不同点在于汉语中人体隐喻,英语中宗教隐喻的倾向。这一结果体现了人类思维中共通的部分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2]Deignan, A. Collins CoBuild Metaphor[M].Foreign Language Press; The CommercialPress,2011.
[3]Lederer J. Finding source domain triggers: How corpus methodologies aid in th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2016, 21(4):527-558.
[4]Musolff A. Metaphor Scenarios in Public Discourse[J]. Metaphor & Symbol, 2006, 21(1):23-38.
[5]崔波. 英语母语者汉语隐喻词汇习得研究[D]. 南京大学, 2015.
[6]乔治·莱考夫, 马克·约翰逊, 何文忠.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7]苏立昌. 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8]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 2012.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