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的即时通讯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2019-10-09曾浩
曾浩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即时通讯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飞信”作为中国移动之前的重点发展业务,如何从“微信”、“米聊”和“陌陌”等众多即时通讯软件中脱颖而出,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是“飞信”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将从中国移动“飞信”发展历程及现状入手,分析其衰落的原因,提出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關键词:即时通讯;飞信;发展策略
一、引言
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即时通讯作为现代居民生活中广泛应用的通讯方式, 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效率,方便人们的学习交流。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在2018上半年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及占比情况中,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为75583万人,与2017年末相比增长3561万人,占比达到94.3%。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对于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功能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各项即时通讯工具要想保障自身的竞争力,得到市场用户的认可和喜爱,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功能创新完善, 加强通讯软件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即时通讯工具的优势作用。
而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飞信不但可以免费从PC给手机发短信,而且不受任何限制,能够随时随地与好友开始语聊,并享受超低语聊资费。登录飞信手机客户端,即可随时随地与好友聊天,无限发送免费短信,或者加入多方语音通话。下面将从介绍“飞信”业务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二、中国移动“飞信”发展历程
(一)辉煌时期
2006年10月,中国移动启动飞信业务运营支撑招标。2007年3月,飞信官方网站正式上线运营。同年6月,飞信业务正式商用,成为中国移动重点运营考核业务。商用后5个月,飞信累计注册用户数就突破1亿。2009年 5月,飞信企业版正式发布。同年9月,飞信用户数突破2亿。2011年飞信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5000万。
(二)飞信衰落
但这样的好景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的出现,飞信每况愈下。2012年,飞信活跃用户数8200万。2014年,这个数字只有 830万,是巅峰时期的1/10。通过中国移动客户调查显示,目前45%的受访者不知道飞信的存在,30%的受访者听说过飞信,但没有进行注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用户对于飞信的功能利益缺少了解,并且已有即时通讯软件已满足大部分用户需求,用户没有必要再使用新的通讯软件。
这背后暴露出的是,中移动运营互联网产品的狭窄思路。中国移动害怕飞信业务冲击了自身的主营业务,没有重视飞信业务。不但飞信没有发展起来,连运营商的语音、短信业务也受到了新型即时通讯软件的冲击。直到2012年飞信才开放非移动用户的注册。而此时,微信的用户数已超过2亿。
打败飞信的,绝不是另一个微信。与其说飞信输给了微信,不如说飞信是输给了自己。飞信的落幕早已是定局,只是时间早晚。
三、飞信竞争优势及劣势分析
1. 优势
客户群体规模是中国移动的优势。客户群体的积聚效应是包括飞信在内的通信类互联网产品的重要特点,用户倾向于选择交往圈内的联系人选用较多的通信产品。而更大的用户群体意味着更低的单位服务成本,即意味着更低的资费门槛,更促进了用户群体的扩大。中国移动拥有的8.5亿用户群体即是飞信业务天然的潜在目标客户。同时,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有利于飞信用户的快速增长。中国移动的客户群体规模是飞信业务发展的先天优势。
2. 劣势
(1)决策管理低效
大型企业因机构庞大、层级复杂,形成了决策环节过多、流程过长的顽疾,而上市国企决策更须兼顾国家相关部委、股东、关联企业的诉求与利益。如此必然影响产品布署效率。对比机制上更加灵活弹性,对市场需求响应更加敏捷迅速的互联网企业,中国移动在产品需求收集、产品研发推进、营销活动开展等环节均处于劣势。
(2)研发投入少
由于行业的高技术门槛与专业的高度细分,运营商不得不将大量的业务环节外包给合作伙伴。运营商驱动业务,设备商驱动技术,共同推动通信与信息服务行业向前发展。这样的合作模式与分工,造成运营商自主业务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开发更新受制于人的局面。而外包开发远不如互联网企业自主研发高效。
(3)与短信业务重合
由于飞信与短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替代效应,在某些地区与节日时段对短信收入造成一定的冲击,各级移动公司在发展飞信业务过程中难以统一思想,忽视了飞信对公司整体运营收入提升的隐形贡献,营销资源投放有限,容易错失飞信发展的黄金时期。
3. 机会
经过近年发展,移动客户习惯已经培养,并形成规模,中国移动完整产品线已经建立。然而互联网服务商还没有提供真正综合通信服务的能力。如何提供集成生活服务的一站式移动综合通信服务是未来通信服务业的争夺焦点。在这场竞争中,中国移动已建立所有主要应用服务的产品线,需要做的是在飞信业务中整合上述产品。
4. 威胁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即时通讯产品多达数种。众多产品在不断发展演进过程中,功能越加强大,但同时也越趋同质化。随着第三方即时通信应用的快速发展,以QQ微信为代表的通信类工具市场占有率飞速提升。这些工具以病毒式的好友添加方式,可快速聚集用户,在用户积聚方式和通信资费上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在产品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飞信一方面需要保持创新,不断开发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新功能和新应用;同时,必须坚持综合通信服务的根本定位,发挥自身特点,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竞争产品功能相似,新型通信工具主导市场。是目前飞信面临的主要威胁。
四、发展建议
(一)弥补功能短板
随着即时通讯用户群的成长和用户体验的深入,单一的短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了,用户对即时通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产品的基础服务,开发出属于飞信自己的特色功能,是缩短飞信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体现產品差异化所必要的。
1. 基础服务提升
在技术层面,提升文档的上传和下载速度;优化应用对系统内存的占用;强化安全保障,保障用户账号和隐私安全。整合已有同质产品,统一客户端,使众多数信业务集成在同一个用户界面,供用户便捷使用。在客户应用层面,加入现在即时通信普遍存在的功能(如:语音聊天、斗图等)。但不要只是简单地复制功能,而是结合自身优势,减弱与竞争对手在基础层面的差距,保持应用的差异性。这是飞信再发展的首要工作。
2. 添加特色功能
飞信早期版本主要围绕通信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因此与竞争对手相比在通信功能上更有特色。但随着后续的发展,飞信在通讯中的优势已经不再存在。而在娱乐功能扩展,客户体验方面,飞信一直逊色于对手,因此除了弥补基础能力方面的不足以外,还需要在新的产品中加入特色的功能,提升飞信的竞争优势。
传统营销是以产品为核心,而在移动互联时代,客户需求被进一步延伸,一方面是获取所需产品或服务的内生需求,另一方面是杜绝滋扰营销和强加服务的要求。最后根据客户偏好,进行产品适配。可以将飞信做标准化处理,制定飞信客户端规范,健全架构和体系,支持第三方插件的引入及管理,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飞信的需求。
(二)重视企业市场
在移动通讯市场规模饱和的情况下,市场对产品的多版本研发和精确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细分市场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市场细分研究中,企业往往因其特殊性单独构成一类群体。这是一类有明确组织架构并且目的相同的组织。有研究表明未来大部分企业会应用即时通讯软件实现企业网于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无缝对接。
因此相较于个人版应用,企业版应用应该整合应用程序和企业流程,引入E-mail、视频语音会议及日程事务提醒等功能。考虑到企业商业机密的问题,在创设企业版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应用安全性,通过身份认证等手段保障信息安全。除此之外,可以面向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订制应用,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平台。
(三)发展模式
飞信不应该局限于移动用户,而要将飞信业务适用群体进行扩张,让所有人都又机会使用飞信,对于非移动用户注册飞信账号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优惠套餐,引导其转网。由于飞信目前在市场中处于劣势,想要靠自身条件迅速占领市场是不可行的。所以开放合作对于飞信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一方面发掘移动内部资源,另一方面整合互联网业界优秀的资源和内容,取长补短,飞信才有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可以将目前市场中优秀业务引入到飞信中,也可以把飞信植入到其他服务中去,提升飞信业务活跃度。
(四)价格资费
在价格资费方面,坚持个体用户基本免费,仅收取流量费及高级功能的费用,对移动用户免收流量)。对于企业用户按照定制化的程度收取相应的费用。在应用程序标签页允许用户将网络应用分类管理,保持在线运行并留存于用户界面上。允许第三方公司购买标签页栏目,根据标签页的所处位置不同,采取阶梯性定价策略。标签页应用产生的信息费、功能费由中国移动与标签页户主进行分成。
(五)加强品牌宣传
虽然飞信之前也做了诸多宣传,特别是在高校方面,新生入学每个人都会获得一个飞信号。但由于它在广告传播力度方面远不及对手,最终它还是失去了市场。它传播资源的有效性偏低,资源受到浪费。因此飞信应该从业务形象入手,建立与用户的情感连接,将飞信塑造成密切联系用户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伴侣,加强飞信与各类活动之间的合作,通过事件营销提升飞信影响力。其次可以用非广告手段,比如说用卡通形象等方式来推广飞信形象。
五、结语
现如今即时通信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已趋于饱和,想要再在即时通讯市场分一杯羹,如果没有吸引用户独特的竞争优势恐怕难上加难。飞信作为即时通信市场一开始的优秀生,在发展改革的浪潮中,也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本文从飞信的起源入手,分析了飞信的竞争优势以及飞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对飞信之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熊雄.飞信能飞多高[J].中国电信业,2007(79).
[2]刘东明.移动通信增值业务技术详解[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许洪光.即时通讯工具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06).
[4]花鹏.分析即时通讯工具现状及发展方向[J].电子与通信,2014(08).
[5]银昕.飞信“归来”,能否涅槃重生?[J].中国经济周刊,2017(47).
[6]项立刚.飞信:好还是不好?用还是不用?[J].每周电脑报,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