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校企”共建共治

2019-10-09赵文蕾张华欣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5期

赵文蕾 张华欣

摘要:高校作为参与“区校企”共建共治主体,应从实际出发,认真探索区域党建联动的有效模式,建立社区、高校、企业的党建联动机制,既有利于搭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良好平台,也能整合和发挥各方资源优势,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关键词:“区校企”;区域党建;党建联动机制

近年来,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党建模式正在各个地区实践和推广,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区域党建即“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新机制。”社区、高校、企业都是区域党建发展的基础组成部分,其中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有较大的辐射效应,与周边多个社区、与行业相关企业等都紧密联系。如何将高校党建与社区工作、企业发展相结合,发挥高校党员先进性作用,长期以来都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本文旨在探索党建联动的长效机制,形成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共建共治为目的的发展新模式,促进各方互联互动,共建共治,不断实现思想成果共享、产学研共促、党员共育、服务共推,形成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推进区域党建联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区域化党建打破传统单位党建或社区党建的“组织内建党组织”的条块分割格局,突出了组织的区域性,使党建工作呈现出整合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而在区域内,各同级基层党组织按照单位属地就近组成工作机构,凡属区内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党组织等不分隶属关系,均为共建联动成员单位即为区域党建联动。高校与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立联动关系,不仅要求各单位资源共享、共建共治,更要求所属单位的全体党员都共同参与基层党建工作中来。

(一)推进区域党建联动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党的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他强调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團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区域党建联动,各基层党组织共建共治,成为大力推进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探索“开放式组织活动”的应有之意。将党组织活动适度向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党员和广大群众开放,既拓宽了党建思路,加强党的政治引领,也激发了高校、企业等各方活力,实现党建、社会、企业“共促多赢”的目标,共同为基层党建的建设服务。

(二)推进区域党建联动的可行性

传统的党建活动和组织生活大多局限在组织内部,单一且封闭,区域内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社区,各自丰富的资源和实践载体无法有效整合和利用。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智力、文化资源为其他单位提供支持,社区、企业等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体验平台和丰富的活动素材。各方联动,打破地理空间的围墙,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不仅能够实现党建资源的共享和社会资源的互补,促进各方党组织拓展自身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更能有效地开展党建活动,使广大党员投入到实践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扩大和巩固党的基础。

二、区域党建联动存在的现实困境

区域化党建自推广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通过对以往活动的反馈,也不难看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厘清区域内党建联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成员单位合力不足

目前的区域党建工作中,各级各类党组织普遍存在被传统的党建管理模式束缚,共建意识不强,合力较难形成的问题。在党建联动过程中,一项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组织的协调、配合和准备,这务必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财力,而对于一些单位,尤其是在一些小型的企业中,党务工作人员并非专职,各部门工作人员都有对应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工作对接上出现滞后。同时,对于开展一项联建活动的方案需要经过多方审核、协调,环节繁琐、时间消耗过长,这就导致很多党组织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一项活动达成共识,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渐渐产生消极态度,对于下一阶段如何推进工作,很多单位停留在口头支持、文件支持等形式层面而并不采取实际行动,难以实现合作。

(二)工作创新独特性不显

区域内各党组织所属单位性质不同,党员队伍组成不同,面对复杂的工作局面和相对薄弱的工作力量,很多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消耗较多力量和资源在开展活动上,导致很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仍然是单位化党建的模式,工作缺乏创新、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独特性和感染力甚至无趣,为了组织生活而活动,缺少与社会需求相关的联系渠道,也很难吸引到其他成员单位的参与和推广。同样在区域层面也难以形成长效性的党建品牌活动,导致联动的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被弱化,组织活力不足。

(三)经费保障激励欠缺

目前,在很多党建联动过程中,经费短缺、保障不足的问题是常见问题。各单位都具有独特且丰富的资源,但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开展活动依然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支持。在很多时候,各党组织的经费都非常有限,经费的申报和使用都需要较为繁琐的手续,制约着党建联动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对于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来说,目前除了社区以外,很多单位的党务工作者身兼两职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基本的薪资待遇得到保障同时,给予一定的激励才能减少党务工作人员的流失、流动,加大工作的稳定性。

三、加强机制建设、实现党建联动新格局

长久有效的党建发展模式需要完善的机制给予保障和支持,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联动作用,本文在所属高校参与党建联动活动的实际反馈和所在区域内党建联动的现实基础上,对目前党建联动机制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对高校如何更好融入区域党建进行探索。

(一)协同运行机制构建良性互动

区域党建体现的是一种互动协调开放的党建模式,注重的是各党建主体的统筹、协调与合作。对于高校来说,打破首先树立统筹协调的联动理念,驻区内各单位党组织都应坚持联动发展理念,从区域党建的总体布局下出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其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单位分管领导在决策互动、运作带动和基层联动等方面进行协商交流,推进党组织结对共建。最后是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各单位党组织可派出人员借调到该岗位,该部门是连接企业、政府、高校、社区等单位之间的纽带,统筹区域内各党组织,拓宽沟通渠道,在政策引导、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协调服务。通过构建协同运行机制,加强各单位党组织的横向交流,增进之间的互动协作,实现各要素的彼此融合和效能提升,落实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

(二)资源共建机制激活发展动力

区域内各单位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整合各项人力、设施、场地、信息、典型经验等资源,对开展党建活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十分必要。以区域党工委为中心,建立党建资源公共平台,对各单位资源形成一个调度和统筹,对各单位党建成果资源进行共享,形成资源枢纽,同时,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展开党建共建共治,深化党建结对共建,如高校与企业结对共建、社区与高校结对共建,通过共建的方式对各自所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真正实现各单位资源在同一区域的共享和流通。整合优质资源并此基础上促进结对共建、搭建共建基地、不断丰富共建活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三)服务平台机制强化政治功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以资源共建机制为基础,搭建区域共享的党建综合服务中心,理顺各单位党组织之间的工作协同机制,联办活动、共同学习、丰富组织生活,加强政企、校企、区校等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其次,在总平台的布局下,设立区域党员服务站,鼓励党员同志亮明身份,确保党员能按时主动参与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通过服务站,也将服务半径扩大和覆盖至整个区域,充分发挥党员紧密联系群众的作用。最后,搭建党建网络交流中心,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平台等新媒体进行管理、交流、宣传,让党员管理信息化、让党员事迹公开化、让党员参与便捷化。通過服务平台搭建,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四)激励保障机制保证互促互进

区域党建联动离不开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与保障,建立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具体党建工作的实施。其中包括: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参与区域共建共治、服务群众积极性、群众满意度等考量标准纳入考核指标,对驻区单位的党建工作、区域党员的自身情况进行总的考核和评估;完善薪酬福利激励机制,确保党务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不低于其他岗位,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建立发展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党组织、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激励,促进党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健全争先创优机制,把争先创优活动与党员教育结合,通过设立专款专项,鼓励各党组织、党员参与争先创优活动;深化关怀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党内帮扶长效机制,及时了解党员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给予最大化的帮助和解决。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保障驻区单位及各党员的互促互进,更好地凝聚力量,提升自我。

区域党建联动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保障了区域内各基层党组织合力有效发挥,让基层党员有“平台优先”,能“当家作主”,更强化了区域党建联动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构建“区校企”共建共治的党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晔.上海奉贤区区域化党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