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构建班级文化

2019-10-09吴淼

考试周刊 2019年68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文化建设文化

摘 要:随着如火如荼的课改和教改的开展,教育行政单位对学校的检查越来越频繁,近几年更是深入到班级,检查的其中一项就是此班级是否有“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检查内容包括方案的制定、方案的落实和班级文化的展示。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文化;班级文化;文化建设;构建文化

“文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1427页的解释有三个含义:

①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数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③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不知我们的班级文化属于哪一种?也许是②③吧。我认为:班级文化就是一个班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那班级文化具体在哪呢?我走访了我所在区域的一些学校的班级,他们分别以“幸福文化”“和谐文化”“诗意文化”“敬文化”为题展示在了班级的黑板白板和墙面上。但我看到的分明是满墙的名人名言和呆板的画图,都反映的是他人的幸福和美好,也有的班级只有几张本班学生的照片,还分门别类地归纳为: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纪律之星、科技之星、创新之星。但生硬的笑容都让人纠结一番。再看公示栏里不是班规就是班训,满满都是“必须”“一定”“务必”,生硬的语言,刻意的表达方式,都让人觉得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些政治化色彩极浓的语言,丝毫不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有的班级的班规班训分明就是大话、套话、废话,没有具体的指向,我想学生看了也是不知所云。

更有甚者,班规的其中一条是:上下课不能大声“喧哗”。不知道这里的“喧哗”是“声音大而杂乱”还是“喧嚷”?也许是兼而有之。当然,很多学校都规定,学生不能大声喧哗。我不知道,不让小学生喧哗是到什么程度,是轻言轻语还是不必说话?如果是“轻言轻语”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谨慎小心,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长久下去就是按部就班干事的顺民,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不要说有追求,就连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可能都不清楚。如果不必说话那就是哑巴了,这样的约束缺乏具体的指向,学生就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值得老师们深思。

很多班级的所谓“文化”,我看不到文化的影子,只有学校的霸道和学生的无所适从,或者是学生必须兑现的各种条条框框,缺乏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学生只有战战兢兢地过着每一天。或许有的学生成绩好一些,就是“好学生”,也许有的学生成绩差一些,就是“坏学生”。班级文化在他们身上没有绽开最初的花朵,却早已凋零,只留下光秃秃的茎枝,那就是“成绩”。

班级是学校“文化”得以集中和传承的地方,那我们的班级文化到底在哪?我们是否让“文化”在学生身上传承?一个班级的文化该如何构建?

正如龙应台所说:文化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旁,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过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逊地让人,还是霸道的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走在路上,绿灯亮了,他会搀扶盲人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的鞋带?这都是文化。

对照此话,我发现文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日常规范里,而不在教室或学校的墙上。班级文化就是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举止。他是摇摇晃晃还是稳稳妥妥;他是勤奋上进还是得过且过;他是不卑不亢还是见风使舵;他是见异思迁还是持之以恒;他是遵守班规还是轻视践踏;他是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还是一脚把它踹向角落?这些行为正在满载着文化的芬芳气息悄悄流淌,是得以区分此生是哪一班的标志?校园内一学生走过,仔细的老师会说:“这是四(2)班的学生?”是因为他身上有四(2)班文化的印痕。那种礼貌、谦逊、内敛、低调就是该生的标志。我们的班级文化就应该这样一届一届传承下来,成为这个班级文化的风格,成为班级文化传承的脉络。

优秀的班级文化必须让它传承,那如何构建呢?不能仅仅让它们站在墙上而已,而要让学生在班级的氛围中逐渐养成,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东西。

一、明确要求,明白目标,通晓概念

我们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都希望把它打造成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那个班级,成为学校最优秀的那一个集体,这种追求的实现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第一天开始就要让集体的所有成员明白,我是这个集体的一员,我有义务坚守这个集体的规范和条约,我有责任为它增添我的一份力量。所以应该做的第一步就是让所有集体成员明白:我该怎么做、我要怎么做,我不能那样做,我不该做出违反这个集体行为的事情来。

我的具体做法是建班第一周都是学习班级要求和班级规范,让孩子们反复聆听,仔细讲解怎么样做才对,让他们分清是非,分清优劣。如果这期间有人做了出格的事,那就是最好的素材。例如,我們班在一年级的时候,有位同学开学第一周天天迟到,我就给他讲道理,让他明白这是不合我们规范的行为,这种事不能再犯(除非有特殊情况发生)。如果犯了是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的。经过这样的教育,全班同学都明白这个要求,然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再如,建班第三周,我班有同学拿走了另一个同学的铅笔赖着不还,说是自己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半节课的时间来讲清楚这件事的不良影响。拿走别人的东西,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大事:第一影响了该物品的主人使用它的权利,物主人会到处找他的东西,耽搁了时间。第二物主会怀疑周围的同学,认为是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拿走了他的东西。第三物主会怀疑是否忘记在家,没有带到学校来。这些影响对小学生来讲是巨大的,会让他变得自疑,不自信。也对拿物品的同学带来不利影响,同学会和他疏远,觉得他随手拿同学的东西,会处处防范他、孤立他。当把这样的小事当大事处理,班级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就越来越低了。

二、示范引领,相互监督,共达目标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班主任的言行,绝对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所以班里发生的一切班主任都要亲力亲为,为他们示范,引领,甚至是手把手地教会。例如,一年级学生在教室里随手乱扔垃圾是经常发生的事,班主任看到了就要及时提醒,垃圾该扔到垃圾桶里,在自己身边的垃圾不管是谁扔的都要弯腰捡起来,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学生在家没有搞过卫生,班主任就要亲自示范如何扫地,摆拖把,洗抹布,如何擦窗台,擦桌椅,擦黑板。最多的时候连如何擦黑板的顺序都要反复讲解和示范。记得2015年我第一次带一年级,我们班的区域卫生是一楼的楼道,这可是个难题,学生不会洗拖把,更不会把拖把弄干,只会拉着拖把在地上划来划去。我就利用一周的每天早晨,带领孩子们去水房洗拖把,指导他们把地弄干,再到楼道内示范如何有顺序地拖地,才能不边拖边脏,让地面保持干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拖地就会有模有样了。当然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个别同学偷懒,也有学生很久学不会该技能。当然,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他们,我就要求同学们相互监督,谁干得好,谁干得不好,报告给班主任,班主任就会利用开展活动的时间给他们讲解分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共同为建立一个优秀的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细致规范,强化意识,追求卓越

班级文化是在慢慢浸润中传承和构建出来的。班主任除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外,还可以请自己带过的毕业生来做经验交流。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小,更容易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当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来给他们做示范的时候,小学生更容易接受。我曾经让我以前的学生给我目前所带过的这个班级做过一次如何清扫垃圾的示范。在毕业生的带领下小孩们干得非常专注和用心,把教室和区域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候的身教远远胜于言教。活动结束后,我召开了总结会,班长说的几句话记忆犹新:“大哥哥大姐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按照他们教的步骤去打扫卫生,比原来轻松多了,而且也比原来干净多了。我们以后就按今天学到的方法清理垃圾。”

我也请几年前毕业的学生来给这届学生做了“如何规范做数学题”的小报告,几个已经是九年级的学生,把自己平时规范做数学题的方法仔细详尽地讲解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聽,他们表达流畅,思路清晰,从审题—分析—书写着手,一步一步指导,给学生做了规范的示范。其中有一个学生还把自己保存的小学五年级的作业展示给了同学们看,作业干净整洁,解题步骤规范,书写美观,大家竞相观看,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赞叹。

在细致规范的约束下,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在做作业上,还是清扫卫生,或是为人处事上都较好地传承了上几届学生的优良传统,使我所追求的班级文化传承了下来。这种班级文化的传承,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再加上班主任反复强化训练,最终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并且一届学生一届学生传承下来,最终深深烙在学生心里,这才是班级文化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我们自认为的钉在墙上的标语和口号,还有那些名人名言。

无论将来教育如何发展,学生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相信他们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和班级文化的熏陶,他们一定会在某一天回忆起小学六年里的点点滴滴,回忆起吴老师所追求的班级文化其实就是为学生服务终身的文化。学生在这里开启了他们的学习生涯,在这里起步,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发展,他们只要沿着健康美好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一定会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追求卓越,实现目标。

作者简介:

吴淼,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文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