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护理中应用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

2019-10-09尤万琳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4期
关键词:根治术直肠癌腹腔镜

尤万琳

443600秭归县中医医院,湖北宜昌

结直肠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此症在临床治疗方面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已成为此症临床治疗方面的常规方法,虽然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费用低、痛苦少等优点[2],但在围手术期仍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模式使手术恢复及治疗安全性进行提升。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并对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0~71 岁,平均(55.36±3.08)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0~73 岁,平均(55.51±3.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主要方法: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术前检查、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⑵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模式:①术前护理:首先,术前应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应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患者,护理人员还应该根据手册内容对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手段、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保证患者能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解,同时,还应与患者及时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针对不良心理给予心理疏导,并将成功治疗案例讲述给患者,使患者提升治疗信心和依从性,同时也应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最后加强皮肤护理,备皮后洗头、洗澡,反复清洗脐窝,更换开封宽松衣裤,取下首饰、假牙交家属保管,清除脐孔污垢后使用碘伏消毒,有效预防感染。②术中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麻醉前亲切关心患者,鼓励患者勿紧张,主动配合医生的操作,给予患者体位护理、常规消毒铺巾,同时对患者进行麻醉护理,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保暖,注意保护皮肤,预防压疮,术后留置导管,待患者清醒后,并送回病房。

观察指标:此次研究选择的观察指标为疼痛持续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d)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d)

组别 n 疼痛持续时间 导管留置时间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首次进食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50 7.46±1.23 1.28±0.26 1.29±0.27 1.74±0.33 8.82±1.31对照组 50 11.57±1.52 2.32±0.41 2.23±0.34 4.09±0.57 14.54±2.17 t 5.3712 4.2708 4.0213 5.9413 6.0742 P<0.05 <0.05 <0.05 <0.05 <0.05

结 果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应该以提升患者生存率为治疗目标,而且还应该将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作为治疗目标[3]。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使此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升的同时,对治疗的质量也实现了提升,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手术有效进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模式主要分为3个阶段实施护理干预,分别为术前、术中、术后[4],从而使护理干预能够全面地融入治疗全程之中,进而增强患者的护理的效果,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方式,可为患者提升其治疗信心,并实现患者治疗的营养支持[5],最终提升临床疗效,早日实现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取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模式,能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猜你喜欢

根治术直肠癌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