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依从性的效果观察
2019-10-09刘静红
刘静红
410006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手术方式治疗膀胱癌。其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后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并控制患者病情。但是大部分膀胱癌患者术后还会再次复发,影响预后康复效果[1-2]。部分研究表明,术后采用辅助化疗能够控制肿瘤组织,达到清除效果,有益于降低术后复发率。但是膀胱灌注化疗会带来不同程度不良反应,部分患者耐受性、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果。为此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以了解护理干预在膀胱癌患者术后灌注化疗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膀胱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平均(57.4±4.3)岁。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3~77 岁,平均(57.6±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符合临床膀胱癌诊断标准,而且术后均接受膀胱灌注化疗。
方法:⑴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包括专科评估,协助医生帮助患者完成膀胱灌注治疗,做好灌注后护理等。⑵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进行膀胱灌注前,向患者讲解化疗原理、化疗过程、化疗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担心等不良情绪,减轻内心负担。给予患者精神支持,以积极向上的语言,鼓励、安抚患者。并嘱咐患者家属给予精神支持,倾听患者内心真实想法,耐心与其沟通,并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3]。②细节护理干预:进行灌注化疗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出现由于膀胱、尿道受到刺激后导致尿频、尿痛等症状发生;一旦出现应开展对症治疗,当症状缓解后再接受灌注治疗。灌注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与患者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避免精神紧张影响尿道插管;药液温度保持在37℃,降低刺激。③灌注后护理干预:拔除尿管后,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并嘱咐患者提高饮水量;告知患者定期复查、规律化疗的重要性。定期电话随访,为患者合理安排复查、复诊时间,通知患者接受血尿常规检查等。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化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化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连续灌注化疗 定期复查 遵医嘱用药 按时灌注 SF-36总分对照组 5.64±1.24 5.28±1.64 5.63±1.42 4.89±1.43 78.82±5.42观察组 7.89±1.71★ 7.83±1.45★ 7.76±1.67★ 7.87±1.26★ 86.50±6.20★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护理后化疗依从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化疗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连续灌注化疗、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按时灌注,各项指标分值为0~10 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评分表评价,对8个维度进行评估,分值为0~100 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不良反应包括血尿、局部感染、腹泻、腹痛、膀胱不适等。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化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化疗依从性各项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膀胱癌属于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据泌尿系统发病率首位,该疾病好发于男性人群,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随着提高。膀胱癌患者术后接受规律化疗有助于降低复发率,但是化疗会对患者带来一定不良反应,对健康产生影响。部分患者对化疗不够了解,加上不良反应的影响,导致治疗依从性不高,影响化疗效果[4]。
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促使患者正视自身疾病和化疗,并通过积极向上的语言安抚患者内心,再给予精神支持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在灌注过程中,对患者开展细致化护理服务,能够有效预防化疗后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化疗依从性。而且灌注化疗后,嘱咐患者进行规律化疗,定期电话随访,保持良好的联系,使患者养成良好的治疗习惯,可以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并及时消除不良反应[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膀胱癌患者化疗依从性,对预后康复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