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联合MR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准确率影响观察
2019-10-09王兰兰
王兰兰
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
胰腺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胰腺疾病,胰腺肿瘤是目前全球排行第四的恶性肿瘤,不仅生存期较短,且恶性程度较高,从而导致生存率随之降低,每5年生存均<5%[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CT与MRI已成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检查方式,但目前医学界,关于诊断胰腺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在CT与MRI 之间仍存在不小的争议,其应用价值也不相上下。由于两种设备的成像原理不同,使得二者在设备软硬件开发时随之发生变化,常常会使临床医生难以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本次研究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胰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运用CT联合MRI 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准确率,现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胰腺癌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50~70 岁,平均(52.33±9.64)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73±0.8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胰腺癌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CT检查及MRI检查间隔时间在1周内。
方法:①CT 增强扫描:所有患者检查前8 h 禁食,检查前1 h 饮用1 000 mL左右温水,临检前加饮400 mL 左右温水,使胃十二指肠保持充盈状态[2]。运用128 层64 排螺旋CT 进行腹部扫描检查,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320 mA、层厚为0.615 mm,先从肝顶至胰腺进行CT平扫;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速度为3.5 mL/s,然后再进行CT增强扫描,延迟时间数据,动脉期为20~25 s、胰腺期为35~45 s、门脉期为60~70 s。②MRI 增强扫描: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禁水,运用1.5T 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扫描检查,运用8 通道体线圈[3],行横断位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T2W1 抑制序列扫描,层厚8 mm,TE/TR 87.5 ms/86.7 ms,间隔为1 mm,进行3 次激光扫描后,行2D 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1W1、脂肪抑制T1W1 扫描,层厚为8 mm,TE/TR 4.4 ms/175~220 ms,间隔为1 mm,翻转角为80°,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 15 mL,速度为3.0 mL/s,延迟时间数据,动脉期为20~25 s、胰腺期为60~75 s、门脉期为4~5 min[4]。收集所有患者CT、MRI 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影响并进行研究观察,对手术病理进行对照,根据影像学特征得出结论[5]。
观察指标:对比所有诊断方法的诊断率,即CT 检查、MRI 检查以及CT 联合MRI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CT、MRI联合扫描与单纯CT扫描或MRI 扫描方法比较:鉴别诊断胰腺癌准确度中,CT 平扫确诊率为50%,远远不及CT 增强扫描的80%,MRI 平扫为60%,MRCP 为75%,MRI 增强扫描为85%以及CT、MRI 联合扫描为95%;CT增强扫描确诊率有所提高,达到80%,优于MRCP 和MRI 平扫。而CT、MRI 联合扫描鉴别确诊率明显优于单纯CT扫描或MRI 扫描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均发生了改变。据了解,目前胰腺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其中胰腺癌是胰腺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疾病,死亡率非常高,通常是由于胰腺头、颈以及钩突部病变引起,且早期起病隐匿,胰腺位置较深,难以触及,因此,运用影像检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在提高治疗效果中起到重要作用[6]。虽然超声检查应用于胰腺检查方便简单,但是对于诊断可切除的病灶定性比较困难[7]。
CT 和MRI 扫描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胰腺癌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手段,其中多层螺旋CT能够将较小肿瘤清晰地显示出来,在血管被侵犯方面的检查方面较有优势,因此成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检查方式。MRI 具有多方位成像特点,同时扫描时间也得以缩短,通过增强扫描的方式,可以将软组织进行对比,即使是胰腺轮廓未发生变化的小肿瘤,也能通过诊断定性鉴别,并且在与MSCT 比较中,其三期扫描(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也不相上下,而MRCP 在检查胰胆管扩张方面显示图像优异,进一步提升了MRI 诊断胰腺癌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显示,CT联合MRI扫描鉴别确诊率明显优于单纯CT扫描或MRI扫描确诊率,主要是因为CT 联合MRI 检查可以取长补短,将优势实现最大化,保证了临床确诊率,减少了错诊、漏诊时间的发生,提高了手术质量,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CT 联合MRI 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准确率方面应用价值更为突出,有效提高了确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1 各种检查方法鉴别确诊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