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复方丹参片预防产后血栓的临床观察
2019-10-09刘秀玉
刘秀玉
266100青岛同安妇婴医院,山东青岛
产后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产妇静脉血液黏稠度过高,对血液正常循环造成影响,进而形成堵塞情况,常见的血栓位置主要有肠系膜静脉、脑、肺、门-腔静脉、卵巢静脉、深静脉、下肢静脉以及髂静脉等[1],是产妇妊娠期以及生产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未能及时进行治疗会诱发肺栓塞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2]。低分子肝素钠以及复方丹参片均是临床预防中常用的药物类型,将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实施剖宫产生产的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产后血栓预防中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复方丹参片的应用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剖宫产产妇86例,按照手术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年龄23~39 岁,平均(29.5±4.5)岁;孕周40~42 周,平均(41.1±0.9)周。研究组43例,年龄21~38 岁,平均(29.7±4.4)岁;孕周40~42周,平均(41.2±0.8)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实施剖宫产手术;②入院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未见任何血栓情况;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②凝血功能障碍;③有心血管疾病史;③药物过敏。
方法:①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片治疗,用药时间为产后1 d,口服给药,每次用药3 片,每天用药3 次,连续用药3~5 d;②研究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复方丹参片用药方式、用药量与对照组相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每次主要药量为4 250 IU,每间隔12 h注射1次,连续用药3~5 d。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各静脉内径均值。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9.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血栓情况比较:研究组用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4.65%;对照组用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为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0,P=0.007)。
两组患者治疗后深静脉血管内径比较:两组治疗前深静脉血管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腘静脉、股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管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对产妇产后形成血栓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有血液高凝、血液滞缓以及血管壁损伤等,前两者是造成产后血栓的主要因素。可见,在产妇产后血栓的预防中需要重视对血液浓度以及凝血状态的调整[3]。孕妇在妊娠期发展过程中血液内血小板的功能会随之调整,随着妊娠时间的不断延长,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浓度会不断增加,加上剖宫产对产妇的创伤会对血小板凝血功能造成刺激,产妇生产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均会增加产妇产后血栓的形成。复方丹参片主要包含冰片、丹参以及三七三种药材,冰片的作用主要是止痛通脉,丹参和三七的作用则为止痛调经,且能够起到显著的活血化瘀效果,能够有效提升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以及免疫能力,避免血管内皮出现炎性发展[4]。低分子肝素钠属于较为典型的抗凝血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主要为半衰期比较长,药物安全性更高,在产妇产后血栓预防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凝血因子Xa 产生强烈的抵抗效果,降低Ⅱa 活性,起到抗凝效果,但是在临床治疗中不会对患者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的结合造成任何影响,能够充分保护血小板原本的凝血功能。与复方丹参片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抗凝血质量,降低患者产后血栓形成的概率。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深静脉血管内径均值比较(±s,cm)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深静脉血管内径均值比较(±s,cm)
组别 n 腘静脉 股静脉 胫后静脉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3 0.75±0.07 0.58±0.06 1.16±0.21 1.01±0.02 0.55±0.06 0.41±0.02对照组 43 0.74±0.08 0.67±0.08 1.15±0.32 1.12±0.05 0.56±0.07 0.54±0.03 t 0.617 5.902 0.171 13.395 0.711 23.643 P 0.539 0.000 0.864 0.000 0.478 0.000
本次研究证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复方丹参片在产妇生产后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产妇产后血栓的形成概率,提升治疗安全性,促进各功能的恢复。
综上可知,产妇产后血栓预防中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复方丹参片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