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三针联合分经辨证取穴配合揿针留针候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临床研究
2019-10-09曹玉华
曹玉华
100043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北京石景山
在临床治疗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比较常见,患者发病期间主要表现为腰椎间盘之间压力增大、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情况严重者将导致其大小便失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1]。为了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院采用腰三针配合揿针留针候气治疗措施,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8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79 岁,平均(56.6±3.5)岁;病程4 个月~6年,平均(4.1±0.8)年。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平均(53.8±2.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16±0.3)年。两组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临床诊断标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腰三针联合分经辨证取穴治疗:该针灸治疗为靳三针、腰三针,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姿势,主穴为肾俞、大肠俞、委中,肾俞在腰部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大肠俞穴在腰部第4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委中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建与半腱肌腱中间。配穴为关元俞、环跳、秩边、腰阳关、命门穴。找到主穴、配穴位置后需消毒处理,之后先对主穴行针,深度为40~50 mm,其余穴位针刺深度为40~70 mm。对腰阳关、命门穴进行针刺后用艾灸条进行艾灸,1 次/d,持续治疗2周。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揿针留针候气治疗:基本治疗艾灸与对照组相同;对相应穴位实施揿针留针候气,一般留置24 h,在此期间需要注意对施针部位及时消毒,持续治疗2周。
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治疗后根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量表进行评价[2],总分为10 分,0 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微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9 分为重度疼痛,10 分为严重疼痛。分数越高,说明腰椎疼痛程度越严重,分别评价治疗前后疼痛变化。②根据腰椎功能JOA 评分对两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限度、膀胱功能四大项,最高分为29 分,其中25 分以上为优,腰椎功能改善效果显著;16~24 分为良好,腰椎功能改善良好;10~15 分为中度,腰椎功能改善一般;10 分以下为差,腰椎功能无较大变化。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 18.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腰椎疼痛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3 天、第10 天、第30 天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腰椎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如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再加之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当前又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主要源于患病期间腰部疼痛,影响正常生存能力[3-4]。目前,临床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费用高,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大,基于此,我院临床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临床疼痛程度缓解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腰椎疼痛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腰椎功能改善优良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中采用针灸治疗,患者关节疼痛缓解显著。腰腿痛病症主要是由于身体穴位不通导致的,身体穴位血行不畅而产生的疼痛,因此在临床中采用针灸将不通的穴位打通,经脉畅通后则可缓解疼痛。临床针灸治疗中,首先对不通穴位进行针灸,在得气后再根据经络取穴行针,打通运行不畅的经脉,再配以艾灸持续治疗,能够从基础上提高治疗效果。此外,揿针留针候气治疗,主要以刺激经络为主,对气血起到疏通作用,促使身体阴阳结合,由于揿针比较短,而且非常细,因此行针期间对皮肤损伤较小,留针持续按压可有效缓解腰腿麻木症状,也能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腰三针配合穴位与揿针结合,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优先使用。
综上所述,将腰三针联合分经辨证取穴配合揿针留针候气治疗措施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能够缓解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骨科临床推广运用。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后第3天 治疗后第10天 治疗后第30天对照组 30 8.12±1.12 6.98±1.08 5.68±0.35 4.12±0.23观察组 30 8.67±1.09 5.13±1.06 3.86±0.62 2.12±0.21 t 1.928 37.265 14.001 35.173 P 0.059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