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治疗体会
2019-10-09古西春
古西春
611330成都市大邑县妇幼保健院,四川 成都
在临床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属于孕妇妊娠期间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主要发生于妊娠期的后半阶段。该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黄疸等[1]。若该并发症发生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对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对胎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及时发现与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并给予有效治疗,可加大对患者以及胎儿的安全保障力度[2]。为了进一步探究分析其在临床上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展开治疗可能出现的结果,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6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作为本次观察的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1岁,平均(29.32±4.76)岁,孕周(36.88±1.87)周;怀孕次数(2.56±1.52)次;分娩次数(1.43±0.33)次;观察组患者年龄22~42 岁,平均(29.35±4.66)岁,孕周(36.45±1.97)周;怀孕次数(2.35±1.53)次;分娩次数(1.45±0.23)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3次/d口服,使用剂量为250 mg/次;②观察组采用熊去氧胆酸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相结合治疗,2 次/d 静脉注射,使用剂量为500 mg/次。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表1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
组别 n 瘙痒评分(分) 黄疸消退时间(d)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2.8±0.2 1.1±0.4 14.1±3.4对照组 30 2.9±0.1 2.0±1.2 24.9±3.4 P>0.05 <0.05 <0.05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黄疸、瘙痒缓解情况。评判瘙痒程度标准:用0 分代表皮肤瘙痒情况消失;用1 分代表仅产生轻微瘙痒情况;用2 分代表出现间断性瘙痒情况;用3 分代表出现持续性瘙痒情况,难以忍受。②详细记录两组新生儿发生不良情况的特点,主要有早产、宫内出生窘迫、新生儿呼吸不畅等。③记录两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主要包括血清总胆汁酸(TBA)、血清总胆红素(TBiL)、间断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酸(AST)。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4.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患者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瘙痒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早产1例;对照组早产3例,宫内窘迫2例,新生儿窒息1例;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3%,对照组为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TBA、TBiL、DBiL、ALT 以及AS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改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病率,因此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性,一般情况下在临床发病率为0.1%~15.6%[3]。该并发症产生的不良影响危及孕妇同时也会使胎儿在出生时发生不良情况,如早产、宫内出现窘迫、呼吸不畅等。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然而发生不良情况的胎儿仍占有较高比例。相关临床研究表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以减少体内转氨酶含量、减轻胆酸沉积现象,因此对治疗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改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通过熊去氧胆酸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相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仅有利于加快相关症状的缓解和改善,缩短治疗时间,还可降低新生儿出现不良情况的可能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