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藤编
2019-10-09孙晋楠杨舰
文/孙晋楠 图/杨舰
藤编是指以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悠久的藤编历史,如广东江门、中山 、佛山等地,利用山藤编织各种器皿和家具,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黔东南州雷山也不例外。与比较出名的江南地区藤编不同,苗族人因地制宜,使用的大多是生长在大山里的粗壮藤曼,风格古朴。所编制的大多为生活和生产用具,如背篓,饭娄等。
藤编一般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藤编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为骨架,然后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编织而成,充分发挥藤条柔软、不易折断的特点。
杨国超是雷山县藤编工艺县级传承人,与大部分传承人不同的是,他在传统藤编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创意。
在苗族人的生活中,藤编除了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具外,还有一些精巧的小物件。杨国超正是从家里老人过去常用的老烟枪上找到了灵感,萌发了藤编花盆的创想。苗族的老烟杆由几个部分组成,杆身、烟草盒、火石刀、火种盒以及烟斗盒滤嘴。滤嘴很多是玉石的,比较贵重。苗族老人为了保护比较贵重的玉制烟嘴,巧妙的编制了拇指大小的藤编小圈予以保护。将这个小小的藤编小圈套在烟嘴下方,那么烟杆如果倒在了地上就不会直接冲击到烟嘴,而是有中空有弹性的藤圈分担撞击的力道。
老一辈的智慧启发了杨国超,在老烟杆渐渐已不实用即将步入博物馆的时代,他想要把当中的工艺以其他的方式再度留在人们的生活中。苦思冥想之后,家里的盆栽给了他灵感。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编织的方式,烟感中空的藤圈完全可以变成一个花盆。如今的都市生活追求美感,室内绿植需求量极大,对花盆也有相应的审美要求,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市场。有了最初的立意,杨国超立刻行动起来,在实验了多次后最终成功将藤圈改造成了可以独立站稳的花盆。但问题随之而来,普通花盆是上大下小,藤编花盆却是口小肚大。原本可以将普通花盆放置其中让藤编花盆只起装饰效果的想法行不通。杨国超又根据苗家自制的麻布透气性好渗水慢的特点,将麻布叠放在藤编花盆中,刷上胶水用气球定型,一个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的藤编花盆就此诞生。
这项创新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极大的激励了当地人做藤编的热情。这种新型花盆在义乌销量可观,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造型和材质上的不断改进。例如,除了使用本地产的蔓藤外,还使用了市场上比较偏爱的藤蔑。其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似蔑而非蔑,故称藤蔑,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使喜爱苗族藤编花盆的消费者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也让自身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几百年来传统工艺也是在不断的改进和和创新中走到今天,除了保留旧有工艺,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和加入新创意让古老的工艺再度“恢复青春”无疑是非遗工艺活化保护的重要手段。如今,杨国超的藤编花盆已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带动了当地人投身非遗工艺产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