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扪侗寨
——大山中的黑宝石

2019-10-09杨理显,杨倩

乡村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黎平县沟渠步道

区位: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民族:侗族

面积:22.1平方公里

人口:约2500人

地扪,如同一颗黑宝石,镶嵌在侗乡大地的翡翠群山之中。

一条小河,从寨头贯穿至寨脚,将侗寨一分为二。河水潺潺,清澈见底,除了涨水时节,河水一年四季永远是那么清澈,未曾断流。三座别致的风雨桥将一分为二的寨子连接起来,近600户的侗寨人家便连在了一起。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从河边依次向两边的山坡拓展开去,直至与村外的梯田、群山相融。

连日的细雨将群山洗得翠绿欲滴,黔东南州黎平县地扪古寨,便沉浸在山岳潜形的雾霭缭绕之中,氤氲在清新湿润的雨气里,散发着幽静古朴的气息。站在寨门俯瞰,层次分明的梯田之中,一座座吊脚楼密集而又整齐的分布着,清一色的黛黑瓦顶,成了青山绿水间一道最耀眼的风景线。

走进地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千三鼓楼。千三鼓楼共11层,高30余米,是寨子里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也是村寨集会、议事、娱乐的重要场所。鼓楼里有个很大的火塘,木质长凳围拢一圈,天冷的时候,老人们聚在鼓楼内烤火闲聊。当你途经鼓楼时,村民很热情地邀请你坐下来一起烤火。每年正月,地扪村民们都会相约到这里祭祖。

鼓楼下有一条清澈的沟渠,渠水是从上游的河中引来的,平日里,村民就用水渠的水洗衣、洗菜。沟渠的旁边,是用青石板铺就的步道,从千三鼓楼沿着步道往里走,家家户户的门窗几乎都是开着的,即便主人出门,也不会上锁。

沟渠边,一位满鬓银丝的老人在捶打纸浆,屋檐的坎子上,晾晒着几框已经浇好的纸张。打听后得知,这是村民传统的古法造纸,村民们把构皮树的皮剥下来,放在水中沤几天,用木槌捶打成浆,然后过滤浇成薄薄的纸张。

不远处,几个老妈妈围坐在吊脚楼下的坎子上,舞弄着手里的针线,有一搭没一搭地唠家常。她们身上穿的是侗族的便装,以纯色为底,领口、袖口及对襟处饰有花边,均为手工绣制。这样的民族服饰,从纺纱、织布、靛染、制衣、刺绣等全部流程都是自己完成,一如千百年来的样子。

穿过寨脚的时候,看到一片建在水塘之上的禾仓群,数量有200多座,是村民们存放粮食的地方。地扪村民世代种植糯稻,每年秋收之后,村民们便把粮食存放在禾仓里,把采摘来的禾糯晾晒在禾仓上,寨子被装扮成一个金色的世界。

在寨脚,有一个一米多深的水塘,水塘边古树参天,枝繁叶茂,掩映着塘公祠。塘公祠是一座富有神话传说的寺庙,相传很多年前,地扪侗寨出了一个叫塘的少年,教人读书识字,后考取功名进京为官,因心系天下苍生,死后都不能魂归故里。有一天塘托梦给地扪的寨老,希望在他之前居住的地方建个祠堂。第二天,村民在他居住的地方发现三眼喷涌的清泉,于是在此建造了塘公祠,此后地扪便风调雨顺,村寨平安。

从塘公祠远望,看到一处整齐的建筑群,那是地扪侗族人文自然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家民办的生态博物馆,坐落在半山腰上,与山水融合一气,与侗寨融为一体,其中除了亭台楼阁、荷池茶园外,还有图书馆、陈列厅、研究工作室等。

博物馆对面的田坝上,有老农在翻犁耕田,大块大块的新泥在老农的阵阵吆喝声中翻滚开来,田埂上,不时有扛着犁耙的农人牵着耕牛走过,相互闲聊了几句,又慢悠悠地走开,空气中弥漫着田园牧歌的散淡气息。

行走地扪,不管是在鼓楼下、花桥边,还是在古道上,总能让你遇到不经意的惊喜。路上相遇,村民总会笑脸相迎,并热情地与你打招呼,当你拍照的时候,他们会停下来等你按快门,倘若到了饭点,你信步从门前经过,他们会用自酿的米酒款待你,几樽酒过后,宛转悠扬的侗歌就乘着酒兴从吊脚楼里飞出,弥漫在整个侗寨之中。

这种最简单的欢声笑语、美酒歌声,唤醒了我们最初的感动与纯真,生活,原本就这么简单。

行走地扪,我祈求时光的脚步放得慢些,再慢些,让自己的内心悉数听尽原生的天籁空灵。

猜你喜欢

黎平县沟渠步道
酸的思念
1991—2020年黎平县降水变化特征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农村坑塘沟渠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海南省健身步道现状调查研究①
鹅卵石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黎平:“十条规范”匡正党员干部行为规范
黎平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研究
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拦截效果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