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侗寨旅游保护与发展的创新性模式研究

2019-10-08许淼骆亚龚栩栩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旅游发展

许淼 骆亚 龚栩栩

摘 要:为解决传统侗寨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矛盾,探寻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通过榕江县侗寨的实证调研,分析榕江侗寨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种创新型模式,完善侗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方式,以期为榕江县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侗寨; 旅游发展; 文化保护; 创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196-00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属于乡村旅游和民族旅游的交叉型旅游方式[1]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区省份,旅游资源众多,但需要特色产业来带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民族村寨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旅游发展与村寨保护不协调的问题;做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需要对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和保护模式进行探讨,寻求新的路径选择,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协调统一。

一、榕江县概况

榕江,旧称古州,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榕江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9个乡镇245个村,总人口37.2万,侗、苗、水、瑶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是苗侗祖源文化集散地和中国侗族语音标准音所在地[1]。

榕江县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侗族的萨玛文化、鼓楼文化、花桥文化等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萨玛祠、苗王庙、鼓楼及花桥等建筑物历史悠久,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榕江县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传承延续较好,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大利侗寨、宰荡侗寨、三宝千户侗寨以及车江三宝侗寨等民族村寨,榕江县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榕江旅游最大的亮点。

二、榕江县侗寨旅游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一)榕江县侗寨保护现状

第一,传统民俗措施出台但实施不到位。传统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双遗产”,具有物质与人文“双形态”,激励村民自觉参与,激发村庄内生动力[2]。调研发现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一些侗族青年并不知晓本民族的一些基本习俗,这对于侗寨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

第二,传统侗寨传承特色不突出。要让承载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活”起来,需要以地方民俗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活态传承”,需要针对不同村落特点探索不同的保护模式[3]。目前榕江县的不同村寨之间差别不大,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旅游路线的发展格局。

第三,传统侗寨保护工程重复。榕江县政府在政策实施過程中,政府的保护工程存在重复施工现象,没有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实处,并且对传统侗寨的保护可能存在破坏的威胁。

(二)榕江县侗寨发展现状

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开发不当可能将其过度商业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本的文化内涵,本来面貌扭曲变形,甚至加速其灭亡[4]。

第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不完善。榕江县各个旅游景点存在联系不紧密和旅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并且侗寨的特色没有从区域上明显区别开来,重复的内容使得侗寨的旅游体验较为单一。

第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齐全。目前的交通条件并不乐观,虽然高铁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些游客,但是在县城里的交通并不便捷,且路线引导不清晰。

第三,侗寨村民参与度较低。政府下发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和发展侗寨的文件和措施,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且地区的经济状况问题等原因,村寨具体开发工作不到位。

三、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榕江县开发过程略显被动,尤其在旅游发展体系打造、特色文化符号构建以及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创造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缺乏完整的旅游型侗寨管理组织体系

旅游型乡村的发展和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好理论和实践指导[5]。旅游开发者各行其是,功能布局随意。企业、当地政府和居民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助机制。政府作为统筹旅游发展大局的掌控者,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村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而导致当地居民在开发进程中参与度不高。

由于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缺失,景区管理制度相对松散,旅游特色活动侧重点和目的性不突出。在对于榕江县城近五年来的特色活动的调查中发现,每次活动的举办时间和内容主题并无一定规律性,导致景区特色无法深入人心。同时,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也缺乏一定规划。部分企业只是倾向于生产高利润民族产品,而榕江县本地特色产品几乎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产业链的价值和内涵都相对匮乏,最终难以实现文化符号向文化产业的转变。

(二)文化内涵单调,特色文化传承不足

特色文化传承上的缺陷不仅在服饰、语言、建筑等方面体现极为明显,而且在侗族价值观、民族认同感、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十分突出[6]。本次调查显示,榕江县的部分居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很少有人使用侗语,日常生活中侗族传统服饰已无年轻人穿着。群众们对于文化缺乏认同,自然也就无法对文化主动创新。

(三)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环境效益矛盾突出

开发初期,政府曾对侗寨外部景观进行重建,耗资百万引进材料、技术人员在寨子的中央修建鼓楼。借着旅游热潮,政府也曾引导少部分居民把特色侗族商品推广出去,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开发的进一步深入,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之间的博弈也逐步增加。在调查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有些村寨为了博人眼球,滥用和扭曲民族文化的现象突出,忽视了民族文化本身的含义。整个开发过程中,一味地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整体性需求,势必带来社会文化效益、环境效益方面的损失。

四、创新型模式探讨

现阶段榕江县的文化产业主要以旅游发展作为依托,而这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容易受周边城市成功模式的影响从而走向同质化道路,无法针对榕江县传统侗寨具体情况,凸显其文化特色。因此,创新型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文化养生旅游发展模式

由于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健康养生的旅游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养生旅游是以现代养生观为指导,以维护健康或保护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7]。互联网+文化养生旅游产业能有效的将互联网、大数据、养生资源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依托生态养生环境和养生民俗文化,从游客的个人体能特征和养生旅游需求出发,为游客提供观赏、康体、娱乐、 生活体验等休闲旅游活动。

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游客的健康状态数据指数和文化养生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需求数据进行采集,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游客在出游之前根据得出的个人数据分析做好规划和调整旅游行程,优化文化养生旅游的体验、提升游客文化养生效果。

利用互联网集聚侗寨养生旅游资源,搭建一个全面的旅游平台,对榕江县侗寨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结合游客的文化养生旅游需求,利用旅游平台,运用创意化的手段,打造极具侗寨民族特色的核心产品,构建一条完善的文化养生旅游产品产业链,形成独具侗寨特色的文化养生旅游品牌。

文化养生旅游使游客既能对侗寨民族文化有直观的体验,又能在这个过程中放松身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榕江县侗寨文化养生旅游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游客满意度,实现互联网+文化养生旅游发展模式的新路径,促进侗寨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二)以“农文旅”思想为载体的扶贫式开发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8]“农文旅”+大扶贫新模式充分利用农民、贫困人口的现有资源,以农村土地为资源点,将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构成“农文旅”资源;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吸引点,打造不同乡村旅游产品;以乡村休闲商业项目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者和居民提供配套商业服务,利用政府各种扶贫政策和精准扶贫政策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动力。

作为侗族文化的起源地,榕江县的“农文旅”+大扶贫模式将会以“萨文化”为文化品牌,着力发展榕江县特色小香鸡和香猪的畜牧业以及冷水或亚冷水鱼类养殖和棘胸蛙养殖基地的休闲渔业。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萨文化”三位一体,充分调动农民自身土地、建筑、文化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外来企业创新文化新思想新旅游产品文化资源,政府積极招商引资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民和外来文化企业资源,利用扶贫政策帮扶农民从旅游业中脱贫致富。

(三)“天然博物馆”主题开发模式

“天然博物馆”是对村落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形式,它遵循博物馆的建设运营模式,把建筑、藏品、研究、教育、展示、教育等作为其必不可少的要素和功能。

从中国传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实践来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是较为重要的因素[9]。本开发模式由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对不同特点的侗寨进行分区,作为博物馆的不同板块进行展示,并对每个细分区域指定主题,使得每个区域在文化传播上各有侧重,以缓解游客的审美疲劳。

当地居民作为整个天然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博物馆的组成要素,政府与居民达成协议,分配具体的管理岗位,通过对于责任范畴的明确,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让居民积极地投入到建设开发工作中去。

游客进入博物馆参观的同时可实现有关侗族生活的特色体验。景区事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游客喜好和兴趣点,为游客制定主要参观区域,在特定区域中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通过服饰销售、摄影制作、餐饮服务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将整个村落打造成为一个天然的生态博物馆,对村落中的所有元素进行具体保护规划,可以切实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村落的现有资源,最终实现社会文化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徐燕,吴再英,陆仙梅,陈洪智,石贤昌.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孟庆田,兰安平,郑志勇,张坤,袁彬.榕江县旅游资源禀赋特征及开发建议[J]贵州地质,2017(03)

[3]马怡冰.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村落游客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廖志超.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下的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0)

[5]刘双燕.旅游凝视下的民族村寨文化建构研究——以鄂西南枫香坡侗寨为例[D]湖北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

[6]彭兆荣.“东道主”与“游客”:一种现代性悖论的危险——旅游人类学的一种诠释[J]思想战线.2002(06)

[7]杨铭铎,陈心宇.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概念辨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

[8]吴德能.榕江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

[9]杨经华.传统重建与乡村复兴——旅游扶贫背景下寨沙侗寨的发展思考[C]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文化扶贫学术论坛,贵州省写作学会会议论文集,2017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旅游发展
海北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张家界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