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体育价值 引领运动风尚
2019-10-08胡忠平
胡忠平
摘 要:校运会成为少数体育精英的竞技及表演大会,这与阳光体育宗旨背道而驰。对校运动会从观念转变、项目安排、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能充分发挥运动会的体育价值,引领学校运动风尚,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校运会; 变革路径; 运动风尚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2-177-003
一、校运会的现实思考
运动会是一年一度的学校体育竞赛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已经成为各个学校选拔参加高一级运动会运动员的PK大会,从而校运会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了少数学生的竞技场。每年度的校运会都会牵动学校各个部门,积极筹备,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在选拔优秀运动员的同时,却不能更好地推动、提高广大学生兴趣的持续发展。这样的校运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体育运动的价值,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宗旨相违背,与学校体育的群体性、健身性、经常性相对立,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相违背。
(一)校运会的现状分析
1.校运会的项目相对单一。校运会内容单一,主要以田径项目为主,田径项目是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相对其他项目而言,显得较为枯燥,对身体素质、个人能力要求较高,要达到一定标准的难度更大。如长跑、跨栏、跳高、铁饼等项目,这些项目在校运会上参赛人数极少,就是一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也不愿报名,以致这些项目成了少数人的表演和选拔赛,而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充当看客与服务生的角色。
2.校运会的宗旨、观念存在偏差。校运会的基本宗旨应是面向全体,培养全體同学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竞赛活动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并通过个体的参与、群体的比赛,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养成自觉锻炼,为班级争光的意识,主动地将自身锻炼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结合,而现实的校运会则显示出其竞技化、成人化、专业化、专项化等不良倾向,与课程标准提出和阳光体育倡导的“快乐体育”“ 面向全体”“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目标相脱节。
3.校运会时间短暂、评价单一。历年来的校运动会由于项目少,只限于田径项目,因此在时间上显得非常短暂一般情况下只有两到三天的时间,在这两三天的时间里整个校园都会沉浸在浓浓的运动氛围中,可是两三天之后一切就会很快的恢复平静,校园里也不会看到学生运动锻炼的身影。
在评价的问题上存在单一传统性,一般情况下的评价就是看学生是否得名次了,而没有全面的来进行系统地评价,或者也是对个人进行评价,没有对整个集体进行评价,这与多元化评价的理念是相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
上述原因的叠加效果就是校运会成为为实现考核要求而必须开展的一个项目,学校不重视,学生缺乏兴趣。校运会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引领学生群体性体育运动发展的应有的意义。
二、校运会整体变革的路径建构
为避免校运会带来的上述一系列问题,使校运动会真正发挥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育运动型的生活方式,彰显体育价值,引领学校运动风尚和潮流,笔者结合多年体育教学与运动会组织经验,尝试着对校运会进行整体变革,现将有关变革路径表述如下:
(一)观念变革凝聚共识
观念的转变是变革的前提和基础,校运会整体变革路径的建构就始于观念的转变,为此:
1.转变师生观念。健康的体魄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基础,健康生活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是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学校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引领学校创建和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校运会的有效开展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校运会对于学校发展来说,并不仅仅是考核,或是一次学校大型活动,它更是健康学生体魄,培育运动风尚,创建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来说,不仅是需要的,更是必要的。为此,我校修正和完善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将体育元素和运动会考核纳入到机制中,转变师生观念,激发师生的体育兴趣和积极参加运动会的热情。
2.营造校园文化。文化环境的创设是转变思想观念的有效形式,要转变师生的校运会观念,提升校运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创设校园体育文化。为此,我校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了丰富和重构,利用楼道、大厅、操场等可以利用的场地和空间,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用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力量来引领师生体育观念的有效转变。
(二)项目改革提升参与
校运会项目设置的不合理,这是影响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又一个原因。为此,在校运会项目的设置上,要大胆革新,淡化“竞技体育”的观念,打破以体育特长生为主角的竞赛局面,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和技术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性、趣味性、合作性的项目,体现出体育应有的时代性、新颖性 、多样性和趣味性。
学校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设置运动会的项目。同时,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场地、器材、地方差异性来设置比赛项目。笔者在考察竞技项目以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认为校运会可设置这样的项目:
1.团体项目:
2.个人项目
这些项目的变革,降低了运动会的竞技色彩,提升了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保证了运动安全,从而使得运动会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运动会,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运动会发挥了它应有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引领作用。
(三)整合评价激发动力
传统的运动会上所评比的是各项目学生个人的名次以及运动会团体总的名次,而这两项对于班级中有体育特长生来讲那是很有利的,但是却影响了大部分同学的参与热情。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加校运会的积极性,真正发挥校运会引领学校运动风尚,促进师生群体健身活动的开展,就必须改变校运会的评价激励机制。为此:
1.调整奖项设置,加强过程评价。传统校运会突出的是竞技特色,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传统校运会奖项的设置偏重于表彰优秀,这对绝大部分参赛运动员就缺少了激励。为引领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运会,我们在校运会上突出了过程性评价。为此,我校运动会调整了奖项设置,对坚持到底和克服困难完成比赛的同学,增加了“最佳表现奖”“赛场风采奖”等奖项。对参与运动会组织、编排的同学设置了“创新奖”“设计奖”“金点子奖”。通过对过程性评价的突出和奖项设置的调整,激发全体师生参与校运会的热情,引领全员参与。
2.突出多元评价,激发参赛热情。在校运会的评价中,除了突出过程性的评价之外,还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此,校运会的评价权不仅仅只应掌握在裁判的手中,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参与评价。这样,不仅仅学生比赛主体意识会加强,也会促使更多的学生关注运动会,加入运动会,激发全体师生的参赛热情,扩大校运会影响力。
3.突出发展评价,引领运动风尚。学生體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学校运动风尚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此,校运会的评价也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将学生在校运会上的表现与整个学习阶段的体育评价,乃至整个学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体育锻炼学生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校运会,并且将参加运动会所带来的锻炼热情带到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去,从而引领学校锻炼潮流,引领学校运动风尚。
三、反思提升
当然,校运会的变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对校运会的整体变革中,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场地与资金的问题
场地与资金是困扰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校运会项目的改革与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也面临着这一问题,需要学校乃至全社会加以解决。只有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体育,包括校运动会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彰显体育价值,引领运动风尚的作用。
(二)升学与体育的问题
当下,对于学校来说,追求升学率,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对于学生,考入更好的高一级学校,也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而体育的价值在升学面前,就可能显得非常的苍白。为此,我们急需要转变学校、师生、家长的观念。只有这样,学校体育,包括校运动会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彰显体育价值,引领运动风尚的作用。
(三)师资队伍配备的问题
校运会和学校体育多样化项目的设置与开展,需要多样化的体育师资队伍来保证,这就对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配备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学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全面的师资队伍,校运会和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才能正常地开展,学校体育包括校运动会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彰显体育价值,引领运动风尚的作用。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对校运动会从观念转变、项目安排、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那么我们就可能建构出一条能比较充分发挥运动体育价值的实施路径,在更大程度上引领学校运动风尚,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韩丹.《趣味运动会》课堂教学实录与设计理念,辽宁教育,2006年11期
[2] 王保成.研究教学操作设计[J]体育教学,2003年第3期
[3] 傅幸波.学校综合性运动会改革的探究,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1期
[4] 段英,陈欣,刘魏.浅谈课程改革下的新型校运会,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 李华斌.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构想,体育师友,200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