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2019-10-08尹德洪
尹德洪
摘 要:《成都宣言》提出了“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论文分别从加强课堂管理、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以及实行教考分离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能性。
关键词:成都宣言; 本科教育; 教学;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167-002
一、引言
大学的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大学的根和本是本科教育。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科教育“体量”世界最大,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7年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达到2596所,普通本科高校达到1237所,本科院校成为高校增长最重要的主力军。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规模405万,在校生规模突破1613万,普通本科毕业生规模突破374万,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指出,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分层分类培养多样化人才等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许多用人单位经常反映现在的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能力和学历不符,无法适应社会,吃不了苦等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1。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与他们四年在校所受的本科教育有关。
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在这次会议期间举行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一流本科建设”论坛上,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简称《成都宣言》)。《成都宣言》做出了“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承诺。随后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1]中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要“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第二,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第三,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第四,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那么如何调动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将是《成都宣言》所确立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也关系到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本文拟从如何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如何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找到实现《成都宣言》的正确路径。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中国的大学生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认真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中国的许多高校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靠“混”四年而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这与许多高校“严进宽出”的僵化思维和纵容是分不开的,在许多大学生眼里,只要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随便混混就能拿到毕业证。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翘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不时发生,但期末考试时只要靠授课老师的“重点复习”、“死记硬背”就可以及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要想实现《成都宣言》“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承诺,就必须按照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所要求的去做,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具体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的缺失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场所,也是体现教师权威地位的场所,如果课堂秩序混乱,就会直接影响甚至无法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应该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对于翘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等行为,坚决说不,采取扣除平时成绩、不允许参加考试,乃至留级、退学等一系列手段,确保课堂教学秩序的良好开展。而导致课堂教学管理缺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堂管理好坏与教师的晋升没有关系。在许多高校,仅仅将教学要求作为职称评聘中的一个门槛条件的话,那么可以想象有多少老师会认认真真地去备课,因为你即使再认真备课,教学水平再高,你可能永远也评不上高一级的职称,在职称评聘这一指挥棒下“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二,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导致。这一点从聘期考核结果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考核优秀,还是考核不合格的,主要都是由于科研工作量体现出来的,考核优秀只能说明你在这一聘期内写出了较高水平的论文或者是申请到了较高级别的课题,而考核不合格基本上也是由于你的科研任务没有完成,当然在聘期内出现教学事故的除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聘期内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又没有教学事故发生,那么就不会出现考核不合格现象发生。反之,如果科研工作量不够,即使教学工作量做的再多,教学质量再好,考核结果也一定不合格。正是由于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考核制度的存在,导致高校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以后,不愿意在教学事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导致许多新开课无人愿意去上,老师也不愿意開新课。高校老师更愿意在科研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科研做的好可以名利双收,在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工作量之外,哪怕多出一节课大家都不愿意去上,长此以往高校教学质量水平如何也就不难想象了。
教师疏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生评教。许多教师不敢管理学生,害怕学生在评教环节给自己打低分,进而造成不好的影响。客观地说,评教基本能够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但确实存在个别学生在评教环节恶意打低分的现象发生,为此在评教结果统计时最好能够将后5%学生的评教分数去除掉,这样就能有效地去除因恶意打低分而影响对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力度不够
毕业论文是高校大学生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一名大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它能够有效地检验一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但实际情况是在许多高校,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一个程序化过程,只要学生参加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基本上都能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至于论文的选题是否符合专业要求,写作的过程是否严谨,以及最终的毕业论文是否符合要求都无关紧要。这就导致许多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粗制滥造,有的甚至是通过论文中介购买毕业论文,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
因此,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论文写作的管理力度,重点是加强对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管理。在论文选题环节必须加强论文选题的管理,严禁脱离专业方向、不符合实际的论文选题;在写作过程中,论文指导教师必须加强对论文写作过程的把控,严禁学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在最后仅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随便提交一篇粗制滥造的论文应付了事。
在答辩前对所有毕业论文教学查重和匿名评审,凡是查重不通过且重合率超过一定比例的学生不能参加当年的毕业论文答辩,只能延迟一年毕业,而对于匿名评审不通过的毕业论文必须按照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凡达不到匿名评审专家修改意见要求者取消当年的毕业论文答辩资格。严肃查处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合格。
(三)落后的考核手段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敢于采取“混”的态度,很大一部分源于考核手段的落后,甚至有的老师通过考前“划重点”的方式变相告诉学生考试范围,导致部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等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便可以轻轻松松通过考试。
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如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增加月考、期中考试等方式,迫使学生不能孤注一掷于期末的一次考试结果;另一方面,对某些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采取教考分离的考试方式。现在高校的考试方式基本上是“教考合一”,也就是由授课教师一人完成授课、出卷和批阅试卷的全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考前“划重点”情况的出现,而学生们则通过死记硬背这些重点的方式轻而易举地通过期末考试。为了杜绝“教考合一”的弊端,可以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方式。所谓教考分离是指将教学与考试分开进行,也就是将过去某一门课程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评分的做法,改为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或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批阅试卷[2]。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行教考分离,使学生无法再像过去一样从授课教师那里获取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这无疑加大了学生考试通过的难度,为了考试通过或者取得好成绩,学生就必须认真学习,自觉提高出勤率,能够使课堂秩序得到有效地改善。
当然教考分离的考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出题人一般是校外老师,因此会出现所出试题范围与教学大纲不完全一致情况的发生。这就需要负责联系教考分离的老师必须事前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向校外出题人员说清楚,以保证试题范围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此外,教考分离的试题必须保证保密性,决不能出现因保密问题而导致试题泄露情况的发生,这里所谓的“泄密”主要是不能让授课的老师知道试卷的内容,否则“教考分离”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此外,对于习惯于靠前划重点的大学生来说,“教考分离”无疑会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大幅度下降,老师看上去似乎因不用出试卷而使工作量减少,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由于上课老师自己也无法知道试卷内容,而又担心在平行班级中自己所授课班级考的太差没有面子,无形中也会加大教师的焦虑程度,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不至于太差而不得不加大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当然,这客观上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
三、结语
在“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普遍成为高校潜规则的大背景下,《成都宣言》提出的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基固本”的承诺以及将“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目标,将有助于扭转目前高校盛行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进而引导高校教师重新将精力聚焦到三尺讲台,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高校也应该自觉按照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的要求去做,一方面适时出台有助于激励教师安心教学工作的职称评聘制度、聘期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对教学工作的奖励力度;另一方面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使学生安心于课堂的学习,真正实现《成都宣言》所提出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一流本科建设”的目标。
本文是北京物资学院教改论文《微观经济学教考分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
[2]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92-94
1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接着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之谜”一起,成为困扰中国科学界的难题。